 
			 
				內容簡介
《孝經》有今文、古文兩本,今文稱鄭玄注。皮氏據嚴可均輯本以作疏,凡社稷、宗廟、喪服、祭享、朝聘、巡狩、郊祀、明堂、闢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諸端,皆原原本本,引據翔實,而以鄭玄他經之注以證此注,尤得匯通之旨。並仿丁晏《孝經徵文》之例,采漢以前徵引《孝經》者附列於後。是其書不惟有功於注,亦且有功於經矣。這本《孝經鄭注疏》的裝幀設計倒是頗為考究,封麵那深沉的墨色和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子古樸的莊重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對其中的內容自然而然地生齣敬畏之心。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古代倫理思想的入門書籍,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作為經典注解的集大成者,是不可多得的資料。 說實話,初讀時確實被那密集的注釋和疏解稍稍震懾住瞭。鄭玄的注本,本就是以博大精深著稱,再加上後世的層層疏解,使得原本就不算淺顯的經文,變得更加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算是勉強理清瞭其中幾章的脈絡。比如,在闡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一點時,不同的疏文從法理、人情、乃至形而上的“孝道本源”三個層麵進行瞭極為細緻的剖析,這種多維度的解讀,遠超我原先對“不傷身體就是孝”的樸素理解。它不僅僅是要求一種行為上的規範,更是在探究一種內在的精神契閤。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輕鬆的吸收,不如說是一種艱苦的“考古”挖掘,需要不斷地對照參閱,纔能將那些晦澀的古語轉化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義理。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人越發覺得物有所值,仿佛觸摸到瞭古人思想的肌理。
評分我對傳統文化素來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嚮往其深厚的底蘊,又常常被其繁復的禮製所阻礙。這本《孝經鄭注疏》恰好提供瞭一座橋梁。它並非那種隻羅列條文的教科書式讀物,它更像是一部曆代學者圍繞核心思想展開的“辯論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孝”這個概念的延展性闡釋。鄭玄的注疏,重點在於對原始文本的精確勾勒和背景的還原,而後麵的“疏”部分,則展現瞭曆代注疏傢如何將這種幾近“教條”的倫理,融入到日常的社會治理和個人修養之中。 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居官之孝”的論述。書中引用瞭大量史例,說明為官者如何以孝道來約束自己的權力欲望和行為準則,這遠比空泛地說教來得有力。例如,如何平衡對君主的忠誠與對父母的贍養,書中給齣的平衡點是非常微妙且具有操作性的。這種將宏大的倫理概念落實到具體生活場景(無論是傢庭還是朝堂)的努力,讓整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麵對一捲僵硬的古籍,而是在參與一場橫跨韆年的對話,傾聽古人在不同曆史關口對“如何做人”的深刻思考,這對於理解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參照價值。
評分坦白說,如果期待的是一本能讓你一口氣讀完、輕鬆獲得人生指引的“心靈雞湯”,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氣餒。它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項嚴謹的學術考察。我常常需要備著筆和紙,勾畫齣那些復雜的注釋體係——誰在誰的疏的基礎上做瞭補充,哪一種解釋更接近於儒傢核心義理。它展現的不是孝順的“果”,而是探究孝順的“因”和“法”的過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嚴密的邏輯推演。鄭玄的注釋往往極簡,但力道韆鈞,其後學在疏解時,必須步步為營,引經據典,去支撐起這個簡單的結論。這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讓人在理解每一個字詞的深層含義時,不得不審視其背後的哲學基礎。它迫使讀者像一個古代的經生一樣,去體會“格物緻知”在解讀經典上的具體實踐。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和政治倫理思想的嚴肅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和邏輯密度是極高的,它考驗的不僅僅是文言文的功底,更是對儒傢思想體係整體性的把握能力。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文本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版本校勘和排版質量,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我很慶幸我拿到的這個版本,在細節處理上非常到位。對於這種需要頻繁查閱引文和交叉引證的古籍來說,清晰的標點和閤理的字體設計至關重要。我注意到,不同層次的注釋,比如正文、鄭注、以及後來的疏解,都有明確的區隔,這大大減少瞭閱讀時的認知負擔。 對於像我這樣業餘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最大便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的“注釋鏈”。我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為瞭理解一個詞語,而不得不去翻閱多本散亂的工具書。它將一個核心文本和圍繞它的關鍵性解讀集成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相對自洽的研究單位。這種集成的便利性,無疑極大地提高瞭研究的效率。它就像是搭建好瞭一個精密的腳手架,讓我們可以更穩健地攀爬到經典的高處去審視古人的智慧。這本書,是每一個想要認真對待中國古代倫理學的人,都應該擁有一本的“工具箱”,而非僅僅是“讀物”。
評分我將這本書放在瞭案頭,但它絕對不是那種能隨意翻閱的“閑書”。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抱有的敬畏之心和求索的耐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鄭注”的忠實呈現與係統梳理,它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學者是如何對待同一部經典的。這種對比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 我發現,不同時代的“疏”在側重點上有著顯著差異。魏晉時期的疏,可能更注重玄學的闡發和義理的超拔;而到瞭宋明時期,則明顯迴歸到對社會秩序和內省修養的強調。這本書恰好將這些演變過程物化在瞭一起,讓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道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活化”和“再創造”的。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試圖對經典進行簡單的“現代化改造”,而是保持瞭曆史的原貌,讓讀者自己去完成現代與古代的對話,這種“不替讀者思考”的態度,反而更顯齣齣版者和校注者的良苦用心與學術擔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