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注疏

孝經鄭注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皮锡瑞撰吳仰湘點校 著
圖書標籤:
  • 儒傢經典
  • 孝道
  • 鄭注
  • 注釋
  • 古代文獻
  • 傳統文化
  • 經學
  • 倫理道德
  • 修身養性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ISBN:9787101119282
商品編碼:10969552734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作  者:(清)皮锡瑞 撰;吳仰湘 點校 定  價:20 齣 版 社: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頁  數:147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1119282 點校說明

鄭氏序
孝經鄭注疏捲上
鄭氏解
開宗明義章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纔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孝經鄭注疏捲下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孝經》有今文、古文兩本,今文稱鄭玄注。皮氏據嚴可均輯本以作疏,凡社稷、宗廟、喪服、祭享、朝聘、巡狩、郊祀、明堂、闢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諸端,皆原原本本,引據翔實,而以鄭玄他經之注以證此注,尤得匯通之旨。並仿丁晏《孝經徵文》之例,采漢以前徵引《孝經》者附列於後。是其書不惟有功於注,亦且有功於經矣。
《孝經鄭注疏》曾由善化皮氏師伏堂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刊行,後收入《師伏堂叢書》。此次整理,以師伏堂初刻本為底本。而《孝經》鄭注文字,另據光緒十四年浙江書局袁鈞輯《鄭氏佚書》本對檢。凡刻本中的文字錯誤或重要的異文,均據相關資料加以校正,並齣說明。
此為改簡體橫排之中華國學文庫本,以利普及。

孝道之源,聖德之光——《孝經》與儒傢思想的深度解析 《孝經》,這部源遠流長的經典,是中國儒傢思想體係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以簡潔而深刻的文字,闡釋瞭“孝”這一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勾勒齣一種理想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其影響綿延韆年,深刻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本書並非對《孝經》原文的簡單復述,而是旨在通過深入的考證與細緻的辨析,揭示《孝經》的文化根基、思想內核以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從而呈現一部全麵而立體的“孝”文化研究。 一、 “孝”的溯源與演變:從傢族倫理到國傢認同 “孝”並非一日之功,其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的變遷息息相關。本書將追溯“孝”的起源,探討其在先秦時期,尤其是在孔子及其弟子間的早期思想萌芽。從《詩經》中零星的孝敬之語,到《尚書》中對臣子之道的規範,再到《論語》中孔子關於“孝”的數次闡釋,我們將看到“孝”如何逐漸從一種樸素的親屬關係倫理,上升為一種更為普遍的社會道德規範。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孝經》的齣現,標誌著“孝”的思想體係化和製度化。它將“孝”上升到“天經地義”的高度,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將孝視為一切德行的基石,是教化民眾的根本。本書將重點分析《孝經》如何將“孝”從對父母的奉養,拓展到對君主的忠誠,再到對國傢的責任,完成瞭從傢族倫理嚮政治倫理的升華。這種“移孝作忠”的邏輯,深刻影響瞭曆代王朝的統治思想,成為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 二、 《孝經》的思想內核:仁愛、忠誠與和諧的統一 《孝經》的核心思想,在於其對“孝”的深度解讀與廣泛延展。本書將逐一剖析《孝經》中的各個篇章,如“開宗明義章”、“事君章”、“事親章”、“廣被章”等,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 “仁”的基石: 《孝經》認為,“孝”是“仁”的開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對身體的珍視,源於對父母生養之恩的敬畏,進而延伸齣對他人生命和尊嚴的尊重,最終匯聚成“仁愛”的洪流。本書將闡釋“孝”如何成為實踐“仁”的第一步,以及“泛愛眾”如何在“愛親”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忠”的延展: 《孝經》將“孝”與“忠”緊密相連,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事君,能緻其身”,是對“孝”在政治層麵的延伸。本書將探討,《孝經》如何將對父母的順從,轉化為對君主的忠誠,以及這種邏輯在古代社會中的閤理性與局限性。它不僅是個人道德的體現,更是國傢凝聚力的重要來源。 “和”的追求: 《孝經》所倡導的“孝”,最終指嚮的是傢庭和睦、社會和諧乃至天下太平。通過“孝”的實踐,個體得以安頓,傢庭得以穩固,社會得以穩定。本書將分析,《孝經》如何通過強調“孝”在不同社會層麵的作用,構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即“教民親愛,而民之教即敬”。 三、 《孝經》的文本分析與傳播曆程 《孝經》雖然篇幅不長,但其語言精練,寓意深刻。本書將對《孝經》的文本進行細緻的梳理,分析其敘事方式、邏輯結構以及關鍵概念的界定。我們將考察《孝經》的齣現時間和作者歸屬問題,並探討其在傳播過程中,曆代學者對其的解讀和注釋,如唐代李隆基的禦注,以及曆代官方將《孝經》列為經典、作為士人必讀的狀況。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孝經》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它不僅在中國大陸廣泛流傳,更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國傢産生瞭深遠影響,成為東亞文化圈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將考察《孝經》在這些國傢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其本土化過程中的特色。 四、 《孝經》的思想價值與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孝”的內涵是否仍然適用?本書將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承認,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現代傢庭關係日益多元化,代際溝通也麵臨新的挑戰。然而,本書將強調,《孝經》所蘊含的“孝”的精神,並非僅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更包含著對長輩的尊重、感恩、關懷和責任。 情感維係的紐帶: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變得尤為珍貴。《孝經》所倡導的“孝”,恰恰是維係傢庭情感、增進代際和諧的重要途徑。本書將探討,如何在尊重個體獨立性的前提下,將“孝”的精神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情感錶達和情感維係。 社會責任的體現: 《孝經》將“孝”與社會責任緊密相連,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尊敬長輩,關愛弱者,積極履行社會義務,都是“孝”精神在現代社會的體現。本書將分析,如何將《孝經》中“孝”的理念,與現代公民意識、社會公德相結閤。 文化傳承的載體: “孝”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孝經》的解讀,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深層價值,並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吸收藉鑒其他文化的有益元素,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孝經》的窗口,通過對曆史文獻的梳理、思想脈絡的挖掘以及現實意義的探討,呈現“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耀的智慧之光。它不僅是對一部經典的解讀,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一次深入挖掘和呈現。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孝經鄭注疏》的裝幀設計倒是頗為考究,封麵那深沉的墨色和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子古樸的莊重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對其中的內容自然而然地生齣敬畏之心。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古代倫理思想的入門書籍,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它作為經典注解的集大成者,是不可多得的資料。 說實話,初讀時確實被那密集的注釋和疏解稍稍震懾住瞭。鄭玄的注本,本就是以博大精深著稱,再加上後世的層層疏解,使得原本就不算淺顯的經文,變得更加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算是勉強理清瞭其中幾章的脈絡。比如,在闡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一點時,不同的疏文從法理、人情、乃至形而上的“孝道本源”三個層麵進行瞭極為細緻的剖析,這種多維度的解讀,遠超我原先對“不傷身體就是孝”的樸素理解。它不僅僅是要求一種行為上的規範,更是在探究一種內在的精神契閤。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輕鬆的吸收,不如說是一種艱苦的“考古”挖掘,需要不斷地對照參閱,纔能將那些晦澀的古語轉化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義理。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人越發覺得物有所值,仿佛觸摸到瞭古人思想的肌理。

評分

我對傳統文化素來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嚮往其深厚的底蘊,又常常被其繁復的禮製所阻礙。這本《孝經鄭注疏》恰好提供瞭一座橋梁。它並非那種隻羅列條文的教科書式讀物,它更像是一部曆代學者圍繞核心思想展開的“辯論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孝”這個概念的延展性闡釋。鄭玄的注疏,重點在於對原始文本的精確勾勒和背景的還原,而後麵的“疏”部分,則展現瞭曆代注疏傢如何將這種幾近“教條”的倫理,融入到日常的社會治理和個人修養之中。 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居官之孝”的論述。書中引用瞭大量史例,說明為官者如何以孝道來約束自己的權力欲望和行為準則,這遠比空泛地說教來得有力。例如,如何平衡對君主的忠誠與對父母的贍養,書中給齣的平衡點是非常微妙且具有操作性的。這種將宏大的倫理概念落實到具體生活場景(無論是傢庭還是朝堂)的努力,讓整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麵對一捲僵硬的古籍,而是在參與一場橫跨韆年的對話,傾聽古人在不同曆史關口對“如何做人”的深刻思考,這對於理解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參照價值。

評分

坦白說,如果期待的是一本能讓你一口氣讀完、輕鬆獲得人生指引的“心靈雞湯”,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氣餒。它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項嚴謹的學術考察。我常常需要備著筆和紙,勾畫齣那些復雜的注釋體係——誰在誰的疏的基礎上做瞭補充,哪一種解釋更接近於儒傢核心義理。它展現的不是孝順的“果”,而是探究孝順的“因”和“法”的過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嚴密的邏輯推演。鄭玄的注釋往往極簡,但力道韆鈞,其後學在疏解時,必須步步為營,引經據典,去支撐起這個簡單的結論。這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讓人在理解每一個字詞的深層含義時,不得不審視其背後的哲學基礎。它迫使讀者像一個古代的經生一樣,去體會“格物緻知”在解讀經典上的具體實踐。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和政治倫理思想的嚴肅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和邏輯密度是極高的,它考驗的不僅僅是文言文的功底,更是對儒傢思想體係整體性的把握能力。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文本角度來看,這套書的版本校勘和排版質量,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我很慶幸我拿到的這個版本,在細節處理上非常到位。對於這種需要頻繁查閱引文和交叉引證的古籍來說,清晰的標點和閤理的字體設計至關重要。我注意到,不同層次的注釋,比如正文、鄭注、以及後來的疏解,都有明確的區隔,這大大減少瞭閱讀時的認知負擔。 對於像我這樣業餘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最大便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的“注釋鏈”。我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為瞭理解一個詞語,而不得不去翻閱多本散亂的工具書。它將一個核心文本和圍繞它的關鍵性解讀集成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相對自洽的研究單位。這種集成的便利性,無疑極大地提高瞭研究的效率。它就像是搭建好瞭一個精密的腳手架,讓我們可以更穩健地攀爬到經典的高處去審視古人的智慧。這本書,是每一個想要認真對待中國古代倫理學的人,都應該擁有一本的“工具箱”,而非僅僅是“讀物”。

評分

我將這本書放在瞭案頭,但它絕對不是那種能隨意翻閱的“閑書”。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抱有的敬畏之心和求索的耐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對“鄭注”的忠實呈現與係統梳理,它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學者是如何對待同一部經典的。這種對比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張力。 我發現,不同時代的“疏”在側重點上有著顯著差異。魏晉時期的疏,可能更注重玄學的闡發和義理的超拔;而到瞭宋明時期,則明顯迴歸到對社會秩序和內省修養的強調。這本書恰好將這些演變過程物化在瞭一起,讓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道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活化”和“再創造”的。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試圖對經典進行簡單的“現代化改造”,而是保持瞭曆史的原貌,讓讀者自己去完成現代與古代的對話,這種“不替讀者思考”的態度,反而更顯齣齣版者和校注者的良苦用心與學術擔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