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孝经》有今文、古文两本,今文称郑玄注。皮氏据严可均辑本以作疏,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狩、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诸端,皆原原本本,引据翔实,而以郑玄他经之注以证此注,尤得汇通之旨。并仿丁晏《孝经征文》之例,采汉以前征引《孝经》者附列于后。是其书不惟有功于注,亦且有功于经矣。这本《孝经郑注疏》的装帧设计倒是颇为考究,封面那深沉的墨色和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古朴的庄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其中的内容自然而然地生出敬畏之心。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古代伦理思想的入门书籍,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作为经典注解的集大成者,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说实话,初读时确实被那密集的注释和疏解稍稍震慑住了。郑玄的注本,本就是以博大精深著称,再加上后世的层层疏解,使得原本就不算浅显的经文,变得更加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勉强理清了其中几章的脉络。比如,在阐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一点时,不同的疏文从法理、人情、乃至形而上的“孝道本源”三个层面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剖析,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远超我原先对“不伤身体就是孝”的朴素理解。它不仅仅是要求一种行为上的规范,更是在探究一种内在的精神契合。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轻松的吸收,不如说是一种艰苦的“考古”挖掘,需要不断地对照参阅,才能将那些晦涩的古语转化成现代人可以理解的义理。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人越发觉得物有所值,仿佛触摸到了古人思想的肌理。
评分我对传统文化素来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向往其深厚的底蕴,又常常被其繁复的礼制所阻碍。这本《孝经郑注疏》恰好提供了一座桥梁。它并非那种只罗列条文的教科书式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历代学者围绕核心思想展开的“辩论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孝”这个概念的延展性阐释。郑玄的注疏,重点在于对原始文本的精确勾勒和背景的还原,而后面的“疏”部分,则展现了历代注疏家如何将这种几近“教条”的伦理,融入到日常的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之中。 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居官之孝”的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史例,说明为官者如何以孝道来约束自己的权力欲望和行为准则,这远比空泛地说教来得有力。例如,如何平衡对君主的忠诚与对父母的赡养,书中给出的平衡点是非常微妙且具有操作性的。这种将宏大的伦理概念落实到具体生活场景(无论是家庭还是朝堂)的努力,让整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面对一卷僵硬的古籍,而是在参与一场横跨千年的对话,倾听古人在不同历史关口对“如何做人”的深刻思考,这对于理解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价值。
评分我将这本书放在了案头,但它绝对不是那种能随意翻阅的“闲书”。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抱有的敬畏之心和求索的耐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郑注”的忠实呈现与系统梳理,它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学者是如何对待同一部经典的。这种对比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我发现,不同时代的“疏”在侧重点上有着显著差异。魏晋时期的疏,可能更注重玄学的阐发和义理的超拔;而到了宋明时期,则明显回归到对社会秩序和内省修养的强调。这本书恰好将这些演变过程物化在了一起,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道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活化”和“再创造”的。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试图对经典进行简单的“现代化改造”,而是保持了历史的原貌,让读者自己去完成现代与古代的对话,这种“不替读者思考”的态度,反而更显出出版者和校注者的良苦用心与学术担当。
评分坦白说,如果期待的是一本能让你一口气读完、轻松获得人生指引的“心灵鸡汤”,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气馁。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项严谨的学术考察。我常常需要备着笔和纸,勾画出那些复杂的注释体系——谁在谁的疏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哪一种解释更接近于儒家核心义理。它展现的不是孝顺的“果”,而是探究孝顺的“因”和“法”的过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严密的逻辑推演。郑玄的注释往往极简,但力道千钧,其后学在疏解时,必须步步为营,引经据典,去支撑起这个简单的结论。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让人在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深层含义时,不得不审视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它迫使读者像一个古代的经生一样,去体会“格物致知”在解读经典上的具体实践。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逻辑密度是极高的,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文言文的功底,更是对儒家思想体系整体性的把握能力。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本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版本校勘和排版质量,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我很庆幸我拿到的这个版本,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对于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引文和交叉引证的古籍来说,清晰的标点和合理的字体设计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不同层次的注释,比如正文、郑注、以及后来的疏解,都有明确的区隔,这大大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担。 对于像我这样业余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最大便利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注释链”。我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了理解一个词语,而不得不去翻阅多本散乱的工具书。它将一个核心文本和围绕它的关键性解读集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自洽的研究单位。这种集成的便利性,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它就像是搭建好了一个精密的脚手架,让我们可以更稳健地攀爬到经典的高处去审视古人的智慧。这本书,是每一个想要认真对待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是“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