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修訂版) | 作者 | 麻天祥 |
| 定價 | 56.00元 | 齣版社 | 武漢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7052987 | 齣版日期 | 2007-04-01 |
| 字數 | 543000 | 頁碼 | 579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內容簡介 | |
| 修訂版無改十年前齣版的《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的基本觀點和總體內容。依然強涮,“它不是禪宗史,也不是單純禪宗的思想史,而是整個巾國文化,或者文化中的禪的思想史”。集中論述一個觀點:禪宗思想是大眾化的莊、老哲學。全書用95%以上的篇幅,論述宋以後的佛教,尤其是禪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臨下的全麵滲透;它重鑄瞭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豐富瞭知識階層的理性思維,陶冶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同樣也指齣“禪”的創造性翻譯,以及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既得惠於莊、老,亦成就於莊、老;是莊、老的哲人之慧。修訂版不僅做瞭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文字禪”一節做瞭一些補充,全部重寫瞭第四篇,並突齣瞭鬍適、印順對禪宗思想研究的貢獻,增加瞭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一章。 |
| 作者簡介 | |
|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於河南清化。20世紀80年代初,棄醫從文,師從曆史學傢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1990年1月初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執教於西北大學、海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從事中國學術史、中美文化比較研究、中國佛學以及宗教醫學倫 |
| 目錄 | |
| 序 前言 編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分流 章 禪考 第二章 禪宗思想的奠基與形成 第三章 禪宗思想的分流 第二編 宋代禪宗思想的綜閤與滲透 第四章 宋代禪宗概貌 第五章 禪宗思想的兼容共濟、滲透融閤 節 延壽對禪、淨、教之匯通 第二節 契嵩儒釋閤一的禪宗思想 第六章 從善昭到重顯的《頌古百則》 節 善昭與頌古之權輿 第二節 重顯之頌古及其得失 第三節 剋勤的《碧岩錄》與文字禪的泛濫 第四節 惠洪與文字禪 第七章 禪宗思想發展之歧路——看話禪與默照禪 節 宋杲與看話禪 第二節 正覺與默照禪 第三節 看話禪、默照禪之批判 第八章 禪史與禪學研究 節 贊寜及其禪和禪學 第二節 普濟與《五燈會元》 附 元門改屬的道統之爭 第九章 禪學的張力與外嚮滲透 節 士大夫禪學 第二節 理學傢禪學(上) 第三節 理學傢禪學(下) 第四節 詩、詩學禪學 第三編 元明禪宗思想之變異 第十章 元初禪學之浮沉 節 萬鬆行秀與元代之評唱 第二節 元初士大夫禪與《三教平心論》 第三節 禪化之全真與禪道之爭(上) 第四節 禪化之全真與禪道之爭(下) 第十一章 念佛禪之濫觴與流布 節 明本即心即佛之念佛禪 第二節 惟則靈魂不滅之陽禪陰淨 第三節 梵琦和他的淨土信仰 第四節 祩宏及其禪淨雙修的往生論 第十二章 混融三教的文字禪 節 真可混融諸傢的文字般若 第二節 德清及其通論三要的《夢遊全集》 第三節 元來之《參禪警語》與元賢救儒禪之《囈言》 第十三章 陽明禪與士大夫之逃禪 節 明初大儒之禪學與陽明禪之前茅 第二節 孔門大乘陽明禪 第三節 陽明禪之流裔 第四節 明末儒士禪悅與士大夫逃禪 第十四章 宗係之爭與禪學著述 節 法藏之《五宗原》與圓悟的《闢妄》三論 第二節 羅欽順的《讀佛書辨》和瞿汝社稷的《指月錄》 第三節 僧傳和燈錄 第四編 清代禪宗思想的入世轉嚮 第十五章 清初僧爭與雍正護法 節 清初臨濟諸禪匠(上) 第二節 清初臨濟諸禪匠(下) 第三節 清初曹洞諸禪匠 第四節 雍正禪學與《揀魔辨異錄》 第十六章 清儒對禪學的揚棄與改造 節 清初實學及戴震對禪學的批判 第二節 清初諸儒及彭紹升等對禪學的推奬 第三節 今文經學傢以己意進退禪學及對禪學的利用 第十七章 清末民初禪僧的參與精神 節 清末四大尊宿及其他 第二節 敬安衛教愛國的禪詩與太虛的佛教革新運動 第五編 近世禪宗研究與禪的跨文化對話 第十八章 鬍適對禪宗研究的貢獻 節 關於西國諸祖 第二節 關於東土六祖 第三節 關於《壇經》 第四節 關於禪宗思想 第十九章 印順對禪宗思想禪的解讀 節 概說 第二節 方法 第三節 幾個具體問題 第二十章 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 節 佛法緣生的非本體的本體論與基督教上帝創世的本體論 第二節 本然之空與太初之道——非相之性 第三節 大用真心與全能之神——實相之性 書後 重訂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圖譜。它不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砌,更是一個宏大敘事結構下的有機整體。作者似乎對整個佛教東傳的背景,以及儒釋道三傢博弈的復雜圖景有著全局性的掌控。每當探討到一個新的流派或關鍵人物時,作者總能巧妙地迴溯到前文的鋪墊,使得整個思想脈絡清晰可見,猶如一張精密編織的巨網,所有綫索都緊密相連。我驚喜地發現,很多我過去零散閱讀中無法串聯起來的知識點,在這本書中找到瞭它們應有的位置,那種知識體係被完整搭建起來的成就感,是非常令人滿足的。
評分坦白講,市麵上關於此類主題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一口氣讀完並反復迴味,覺得“這纔是我想找的”的,鳳毛麟角。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自成一派,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銳利,處理復雜哲學議題時,那種遊刃有餘的氣度令人印象深刻。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禪”這個概念的理解,已經從一個模糊的意象,變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有發展軌跡、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完整概念。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東方精神史,那種對本源的探求和對終極智慧的追求,通過這本書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毫不猶豫地會嚮所有對中國哲學和宗教史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它,因為它無疑是該領域內的一部重要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當我真正沉浸到文字中時,我立刻被作者那種洞察入微的敘事方式所摺服。他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和教義的演變,更像是一位帶著考古鏟的學者,小心翼翼地剝開曆史的塵土,層層遞進地展示著思想內部的張力與融閤。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禪宗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清晰的邏輯綫條。我尤其贊賞他對不同流派之間細微差彆的精準捕捉,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髓,竟能被他用如此清晰的文字勾勒齣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在迷霧中突然看到瞭遠方的燈塔。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力,絕非淺嘗輒止的整理所能達到,它需要長年纍月的浸潤和對哲學本體論的深刻把握。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那種帶著歲月沉澱的古樸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初捧在手,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讓人有一種莊重感,仿佛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份厚重的曆史文獻。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相當考究,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感,讓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整體的裝幀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學術氣質,這對於我這種癡迷於深入研究曆史脈絡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對胃口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版式上流露齣的那種對傳統美學的尊重,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一切都為瞭內容的清晰呈現服務。這種內斂而精緻的包裝,已經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大門做瞭最好的鋪墊。每次翻閱,都能從這種觸感和視覺體驗中,感受到一種儀式感,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專注度。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讓我驚喜的是,它完全沒有陷入那種僵硬的學術腔調。行文流暢自然,偶爾點綴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比喻,簡直是神來之筆。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一位曆史學傢,更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布道者,他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梳理古老的智慧,使得這些思想穿越時空,依然能夠與我們當下的睏惑産生共鳴。比如說,他在探討某一階段禪宗對社會生活影響時,那種對人內心掙紮與超脫的描摹,讓我不禁聯想到現代都市人麵臨的焦慮與疏離感。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互動性和啓發性,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獲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和精神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