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48元
作者:尚松浩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030246080
字数:233000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模型包括指数消退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冻融期土壤水热耦合传输模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运移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分析、农田水分消耗与转化规律分析、农田水分合理调控与优化灌溉制度等。
本书可作为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曾经对“模型”这个词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模型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作者在书中,将复杂的土壤水分动态模拟过程,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并且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模型如何应用于环境保护时所举的例子。比如,如何利用模型来评估土地开发对区域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或者如何预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淋溶风险。这些应用,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也让我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实验室,亲眼见证着作者如何一步步构建模型,如何进行参数率定,如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土壤水分,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教科书。它激发了我对应用科学的兴趣,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很多看似棘手的环境问题,都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我一直对地球科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土壤水分,作为连接地表与地下、气候与生态的关键环节,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主题。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的理论基础,还深入探讨了各种模型的构建原理和应用方法。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模型精度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模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是直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并非追求完美的绝对真理,而是不断逼近真实、不断优化认知过程。书中关于模型在水土流失预测和土壤侵蚀控制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模拟模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我曾思考,如果能够将这些模型应用到实际的坡耕地管理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耕地资源。这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思考,是我从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找到了一泓清泉,让我对土壤水分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的叙述,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认知。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动态”变化感到着迷,而土壤水分的动态过程,正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又常常被忽视的环节。书中对水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比如毛细管作用、重力作用等,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我脑海中仿佛浮现出无数微小的通道,水分如同有生命一般,在其中穿梭往来。作者对于水分亏缺和水分盈余的分析,让我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模型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当看到模型能够帮助预测干旱的发生,并为抗旱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土壤看作是承载万物的基石,而是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活度、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它让我对“水”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也对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指导实际生产的书籍,提升我们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理解。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学术,但其中蕴含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所阐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水分胁迫以及肥料的利用效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土壤类型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和渗透性的比较,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灌溉策略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模型模拟,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土壤条件下,采取何种灌溉方式和灌溉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浪费。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生产者来说,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关于土壤水分与植物生理过程耦合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即使给作物浇了足够的水,作物依然表现出缺水症状。原来,这可能与土壤中的水分形态、根系分布以及蒸腾速率等因素有关。这本书,我计划将书中的关键模型和参数,尝试应用到我们农场的实际监测数据中,希望能够通过模拟,为我们的精准灌溉和科学施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评分这本书,我翻了好几个月才真正看完,期间无数次被其中的深邃和严谨所折服。我并非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纯粹是出于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而购入。起初,我抱着一种“了解一点”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虽然学术,但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美感。每一章的开篇都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设置,将读者带入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循序渐进地展示如何通过模型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时,会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曾反复研读关于土壤水分迁移机制的部分,那些关于重力势、基质势、渗透系数的阐述,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土壤内部复杂的“地下水流”画卷。那些看似抽象的微分方程,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变成了驱动地球系统运转的有力臂膀。我甚至尝试着自己动手,对照书中的例子,用简单的电子表格进行了一些辅助计算,虽然粗糙,但却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模型预测的强大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土壤水分,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整个陆地水循环的奥秘,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很多时候,我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思考着如何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某个具体场景,比如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甚至是城市排水系统。这种跨学科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学术范畴,它激发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就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作者在书中对土壤水分动态的阐述,简直可以用“鞭辟入里”来形容。他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例如,土壤结构如何影响渗透速率,而渗透速率又如何决定了水分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醍醐灌顶。我曾试图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地区,即使降雨充沛,土壤却依然显得贫瘠,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可能是土壤本身的持水能力不足,也可能是水分快速流失,未能有效地被植物吸收。作者对于模型构建的论述,更是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详细地介绍了模型中的假设、边界条件以及各种简化处理,并分析了这些处理可能带来的误差。这种对模型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模型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复杂自然现象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书中的模型如何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比如预测干旱的发生概率,或者评估某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对于“土壤水分”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泥土,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它内部的“秘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土壤水分的奇妙世界。作者的描述,让我能够想象出雨水如何渗透到土壤深处,根系如何从中汲取生命之源,以及水分如何在土壤颗粒之间悄无声息地流动。书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场强”、“水势梯度”,在作者的通俗解读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冰冷的科学术语,而是描绘土壤内部一场场“水分拉力赛”的生动写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时,所引用的各种自然现象。比如,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为什么土地会变得干燥?为什么草地比柏油路更容易保持湿润?这些日常的观察,在这本书的逻辑框架下,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充满了复杂而精妙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它激发了我对周围环境更细致的观察,也让我对“节约用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我知道,每一滴水都在土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是一位对环境科学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宝藏”。作者的笔触,既严谨又不失生动,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被书中对于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迁移和水平侧渗的详细阐述所吸引,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水分在土壤颗粒之间的运动轨迹。作者关于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科学研究的细致和严谨。它让我明白,在构建模型时,对关键参数的准确把握是多么重要。书中还探讨了模型在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地貌环境下的适用性,这让我对模型的普适性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模型在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应用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通过模拟,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不同用水策略对地下水补给、地表径流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水资源管理决策。这本书,已经成为我撰写研究报告和进行学术讨论时的重要参考,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环境科学研究的无限热情。
评分作为一名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相关知识的参考书。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其结构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令我印象深刻。从基础的水文学原理,到各种模型理论的详细介绍,再到模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践,都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模型(如集总式模型、分布式模型)的优缺点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深刻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工具。书中关于模型参数化和校准的章节,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曾经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为参数的不确定性而苦恼,而这本书中的方法和案例,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模型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中的应用,这对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和风险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这本书,我已经把它作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翻阅,并时不时地对照我的实验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环境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影响我们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水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让我对“土壤”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承载植物生长的介质,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复杂交互的“生命体”。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的各种影响土壤水分行为的因素,比如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气候变化、植被覆盖等,都让我对这些宏观环境问题的根源有了更微观、更具象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分蒸发、蒸腾以及入渗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描述,作者将其与能量平衡、植物生理等多个维度联系起来,展现了土壤水分动态的系统性。那些关于“滞水”、“有效水分”的论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即使在雨季,某些区域依然可能面临缺水的问题。书中关于模型验证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其是否能够准确反映现实,才是检验其价值的关键。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常常低估了土壤内部微观世界的复杂性,而正是这些微观过程的累积,最终构成了宏观的生态环境变化。它促使我反思,我们在进行任何与土地相关的开发活动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否则,我们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