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閱讀大傢經典、感受大傢風範、普及大傢知識、傳承大傢文化。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橋梁史話》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作者簡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傢、橋梁專傢。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瞭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曾任唐山交通大學、北洋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撰有《橋話》、《中國石拱橋》、《錢塘江橋》、《中國的古橋與新橋》等大量科普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橋
橋話
啓宏圖,天塹變通途
橋名談往
名橋談往
中國古代橋梁
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與李春
洛陽橋與江東橋
五橋頌
介紹五座古橋
中國古橋技術史話
談橋梁跨度
開閤橋
聯閤橋
沒有不能造的橋
明天的橋
代後記:架橋人的心願
精彩書摘
通車瞭1370多年,現仍繼續服務的河北省趙州橋,突齣錶現瞭中國古代橋梁的科學技術成就;造橋工人中的代錶李春,是中國古代傑齣的橋梁工程師。
我國資源豐富,人民勤勞,自古以來,就建成瞭大量的宏偉的各種形式的橋梁,成為我國文化悠久的一種標誌。它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往往在窮鄉僻壤,竟會偃臥著一座結構奇特的名橋,而在通都大邑,水網縱橫地區,更是條條大路,有路就有橋。從橋梁事業的發展,可看齣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盡管我國曆史文獻,對於橋梁的記載極端貧乏。橋梁是永久建築物,從它現在的遺跡,可以窺知其創建時設計的構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鑒彆齣這橋在科學技術上的水平。可以說,我國數韆年來的古橋,是無愧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
可惜很多傑齣的名橋,遺跡不存,僅能從文獻中知其概要。《詩經》中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之語,這梁是我國很早的“浮橋”,據說是周文王所製。到瞭秦始皇時,這渭河上的橋,改造為“石柱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見《三輔黃圖》),唐代杜牧《阿房官賦》中說這橋“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可見這橋的偉大。西漢末王莽時,“灞橋火災,數韆人以水沃救不滅”(見《漢書·王莽傳》),這座“木梁橋”的結構,規模宏偉,可以想見。到瞭西晉時,河南洛陽有“旅人橋”,“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萬五韆人”(見《水經注·榖水條》),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大型“石拱橋”。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裏有開封汴河上的虹橋,則是大型“木拱橋”,用五根拱木作骨架,若乾橫木作支撐,全用繩索捆紮而成,構製奇巧。甘肅蘭州有握橋,傳說建自唐代,係木製“伸臂橋”,用大木縱橫疊置,‘‘更相鎮壓”,兩岸同時並進,節節挑齣,於河心相遇,故名飛橋,又名握橋。
如同上述的,現在已經不存而曆史文獻中留名的,以中國之大,數不勝數,這裏提齣的隻是其中有代錶性的6種形式,在當時技術上各有獨到之處,為後來橋工開闢瞭道路。
……
前言/序言
大傢小書:橋梁史話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代後記:架橋人的心願
評分
☆☆☆☆☆
趙州橋與李春
評分
☆☆☆☆☆
大傢小書,大傢寫的好書,收集一套。
評分
☆☆☆☆☆
工程大傢,橋梁工程的故事。
評分
☆☆☆☆☆
哈哈~早晨下單下午就到瞭,看看能不能集齊。每一冊都是單獨包裝,就是有些色差,北京齣版集團應該不會有盜版吧
評分
☆☆☆☆☆
好好好
評分
☆☆☆☆☆
很好很便宜,送貨快,
評分
☆☆☆☆☆
評分
☆☆☆☆☆
我國資源豐富,人民勤勞,自古以來,就建成瞭大量的宏偉的各種形式的橋梁,成為我國文化悠久的一種標誌。它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往往在窮鄉僻壤,竟會偃臥著一座結構奇特的名橋,而在通都大邑,水網縱橫地區,更是條條大路,有路就有橋。從橋梁事業的發展,可看齣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盡管我國曆史文獻,對於橋梁的記載極端貧乏。橋梁是永久建築物,從它現在的遺跡,可以窺知其創建時設計的構思和施工的技巧,因而鑒彆齣這橋在科學技術上的水平。可以說,我國數韆年來的古橋,是無愧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