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心智游移》是关于心智游移的一本专著,书中说明心智游移现象,介绍和评述前人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成果,并概述本书作者的相关工作。
本书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介绍心智游移现象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并阐述编者们对心智游移的定义。第二章介绍心智游移的两种研究情境,即日常生活经验取样研究以及实验室研究。获取心智游移经验的特征以及个体在这个经验上的差异是心智游移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第三章讨论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不受控制的意识体验,心智游移与无意识思维有很多相似之处。第四章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并提出心智游移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第五章讨论了心智游移和情绪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方面的研究为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六章介绍了与心智游移现象有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第七章从意识理论框架的角度提出了对心智游移现象发生机制及其功能的解释。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意识现象,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指与个体当前正在从事的事情无直接关系并且不是由个体有意发起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智游移并不是意识系统的“随机噪声”,而是具有可被解析的规律。研究心智游移现象对理解人类个体意识系统和心智活动有重要意义。《心智游移》是关于心智游移的一本专著,介绍和评述对心智游移的现有研究成果,也包括《心智游移》作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宋晓兰,女,祖籍浙江杭州,1979年生于宁夏。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现象及其神经机制。
唐孝威,浙江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长期在国防科研基地工作。其后领导中国实验组参加高能物理国际合作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医学、脑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为开拓我国医学物理学,脑功能影像学、神经信息学、分子影像学和神经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作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已出版:《脑功能成像》(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分子影像学导论》(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脑与心智》、《心智的无意识活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心智的定量研究》(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智能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般集成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智游移:现象、研究意义及方法
1.1 心智游移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1.2 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从白日梦到任务不相关思维一生活中的心智游移与实验室中的心智游移
2.1 生活中的心智游移一白日梦
2.2 想像过程问卷和Singer对白日梦的研究
2.3 作为一种意识流的白日梦
2.4 心智游移的经验取样研究
2.5 心智游移的实验室研究
2.6 心智游移的发展
第三章 心智游移的测量
3.1 白日梦测量工具
3.2 自发思维内容测量工具
3.3 心智游移相关失误测量工具
3.4 主观状态问卷
3.5 心智游移频率、情境及表征方式问卷一一份多维度的心智游移测查工具
第四章 心智游移--一种重要但被忽视的思维形式
4.1 无意识思维与心智游移
4.2 睡眠中的认知与心智游移
4.3 心智游移与扩展的思维概念
第五章 情绪与心智游移
5.1 情绪一致性效应
5.2 情绪波动能增加心智游移吗?
5.3 情绪能改变心智游移的特征吗?
5.4 情绪与心智游移的元意识
5.5 心智游移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对情绪障碍治疗的启迪
第六章 心智游移的脑机制
6.1 静息态脑活动与默认网络
6.2 心智游移的脑激活模式
第七章 在意识理论框架内解释心智游移
7.1 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7.2 心智的无意识活动
7.3 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的扩展理论与心智游移
附录
1.1 心智游移经验取样问卷
1.2 想像过程调查表(IPI)及精简版想像过程调查表(SIPI)
1.3 心智游移频率、背景及内容表征问卷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心智游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