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导言论述历史与史学的本义,然后分论史学是否科学、史学的今昔、史学的目的、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分类、史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无论从结构的严整还是从分析的细密来说,都更加成熟,其论史学是否科学的问题,是当时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历史哲学话题,在论及史学与各学科关系这样的老问题时,将其置于史学的多学科研究的意义上!强调博学淹通、凡百学问无绝对独立者,颇见新意而且在论及具体学科时,也多涉及具体的理论问题,如讲到与地理学的关系时,涉及到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历史理论问题的看法,而并不在史学概论性著作中单独列出若干历史理论问题,从而既保持其论述的一致性,又未全然放弃对一些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其结构安排还是颇具匠心的。
内容简介
史学是什么一个问题到此便可暂且解答如次,研究与[历史]有关系的种种理论和搜辑鉴别整理史料的最可靠的方法与必需的技能的学问,就叫做史学。[史学]既以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干,所以从柏恒以来东西各国学者所撰的史学通论都是在一册书内就要讲述到两方面,不知近代历史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日趋复杂,尤其是研究法现已由文字的史料进展到遗物,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极专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中外学者将“历史”与“史学”混为一谈的.实例 中国“史”字的本义--“历”“史”二字所以联为一词的~几种说明--欧洲“史”字的本义--中外学者“历史定义”的分别批评-一著者私拟的“历史定义”凡百学问的起因--中国产生“史学”的经过--近世欧美日本“科学的史学”发达的大概情形--德法英美“史学”著述的特色--中外学者“史学定义”的批评--著者私拟的“史学定义”--本书所以不像一般“史学通论”兼讲述“历史方法”的理由--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实有分为二书的必要
第二章 史学的“科学性质”的鉴定
鉴定“史学”是否“科学”的重要一中外学者否认“史学”能成为科学的实例--“科学”的原意--“史学”为广义的甚且为狭义的科学的说明--科学的种类--一般科学家(或可称“史学的外行”)对史学性质的种种意见--“史学”附属于“心理学”或“生物学”等的不当--内行的历史家对“史学”性质的意见--从史学的“材料”和“方法”上辩其绝非“主观的科学”而在某程度上实接近“客观的科学”--“史学”与“社会学”在“目的”和“方法”上均不相同故二者的界限不应混淆--稳健派鲁滨孙和施亨利承认“史学”可成为科学的理由--席勒教授对历史在将来为其他科学所消灭的误测--“史学”永不能为其他科学所吞并的理论上或事实上的根据
第三章 史学的“今”与“昔”
中外学者都有喜用“新史学”“旧史学”的名词的习惯--“新史学”一词的不妥当--昔日史学理论不健全和方法拙劣的根本原因--昔日史家选择材料的错误--随便记录人名地名而缺乏内容--喜欢叙述骇人听闻的奇事--偏重政治事实的记载--中外史籍的实例--辩《二十四史》并非全系“家谱”或“相斫书”--昔日史家所用方法的拙劣--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现时史家所最应注意的几个要点--“目的”须正确--材料的范围须尽量扩张--鉴别史料的方法须极端严格--别种科学的研究须利用为解决困难问题的工具--总结“今”“昔”之称有“相对的”妙用而不似“新”“旧”之成为绝对无通融之余地
第四章 论历史的正当“目的”昔日史家常为某种“目的”牺牲客观事实--欧洲历史的垂训主义不如中国流行之广--《春秋》的影响《二十四史》、前、后《汉纪》等书摹仿的实--郑樵、袁枚、梁任公师、陈剑谭等对这派的非难--杜佑《通典》及司马光《通鉴》为“资治派”的代表作--著者对此二派的批评--阐扬宗教的史籍在数量上中国远不及欧洲之多--这派所以在中世纪独盛的原因和在近世终被淘汰的必然性--欧洲以历史提倡爱国的由来--普鲁士史学派的成立--东西各国竞相摹仿的情形--国际事件有公平记载的必要--历史“目的”并非玄奥不过只是求得真象
……
第五章 论历史的功用
第六章 论历史的分类
第七章 论与历史有关系的种种科学
精彩书摘
群众的,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意志不是自由的,伟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按所说甚是,惟“意志自由”问题牵扯得很大,浮田和民氏在所著《史学通论》驳有一派主张“人间有自由之意志则历史学不得成为科学”的话说:……意志之发起也,必有理由,而理由者以斯人之天性,之天然境遇所基础者也,故借令意志之有自由,而但能自由有限,且自由能受法则之支配,则历史一学亦何难定为科学?然当人类知识尚未完全之时,则历史决不能达于科学之地位,诚以历史及社会之事不特关于个人之意志,直关于众人之意志之作用,故苟能使个人之心理学成立,并社会之心理学亦成立,则历史之成为完全科学也何有焉?……现在既知人类意志的自由很为有限,而历史又极富于客观的性质是在已前这曾说过,是浮田和民氏的态度应该更为积极。杨秀林氏接着上引的一段话再加发挥说:……我认为“思想”是从生活条件得来的,我们知道最初人类由于对于自然的斗争中,由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由于环境适应中,训练出来的思想,这是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所能证明的事。头脑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生存竞争中在他还没有成为一个人以前,就为他造成的。把人类的思想才能或理智神秘化了,正是唯心史观的错误的主要来源。现代的综合学派别然“力求用科学方法研究集团心理”解释历史,。而唯心的缺点仍然存在,另外还有以部分作全体的毛病。是历史上的两桩悬案可暂为如此的解决。文学在近代“科学的历史”未产生以前,“文学”和“历史”在几千年之内有很悠远很“纠缠不清”的密切关系,所以中国和欧洲各个地方都有过不少的有文学头脑的历史家,如《史记》的著作者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就有说:“恨私心有所未尽,鄙没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
……
前言/序言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学通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这样的图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价格还不贵,太棒了,想这种通论,大纲型的东西,值得我们细读,思考
评分
☆☆☆☆☆
YY粽粽粽粽粽粽粽默默
评分
☆☆☆☆☆
史学是什么一个问题到此便可暂且解答如次,研究与[历史]有关系的种种理论和搜辑鉴别整理史料的最可靠的方法与必需的技能的学问,就叫做史学。[史学]既以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干,所以从柏恒以来东西各国学者所撰的史学通论都是在一册书内就要讲述到两方面,不知近代历史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日趋复杂,尤其是研究法现已由文字的史料进展到遗物,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极专门。
评分
☆☆☆☆☆
应该囤积了很久了的书,感觉太干燥
评分
☆☆☆☆☆
作者用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概括传统经史之学的历史观念。 一 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二是历史变易思想与理论及其影响三是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从渊源来讲“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特征是从“囊括一切的决定论”思维方式发展来的“六经”元典明显具有一种天人一系的宇宙观念和追求秩序的思维特征。由于早期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其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弥漫性的特点只能“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囊括的决定论为前提”①古人类早期的理性思维方式具有“囊括一切的决定论”倾向。中华民族早起文化自我建构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早期建构神话、图腾等原始思维或野性方式相似。不过这种原始性思维经过加工、升华后被留在了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一种独特的思维特点即“囊括一切的决定论”的天人一系的整体思维方式。 “六经”天人一系的思维方式。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通变”与“会通”的思想。从《周易》到清代《公羊》的“三世”历史变易说无不贯通着这一思想“通古今之变”是众多史家撰史的重要旨趣之一。 “大一统”是传统经史之学关于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的一种政治历史观点从汉代《公羊》、《史记》一直到后世的朱熹的“只天下为一”的正统观历代统治者花了很大气力来巩固“大一统”的观念
评分
☆☆☆☆☆
民国时代对历史的重视比现在要强。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吧
评分
☆☆☆☆☆
活动价购入,性价比不错
评分
☆☆☆☆☆
值得购买,东西还不错了
评分
☆☆☆☆☆
很好,自提很方便,自提老板很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