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机构管理----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第5版)
定价:158.00元
作者:(美)桑德斯,科尼特,王中华,陆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52099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81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金融学国际专家美国的安东尼·桑德斯教授和马西娅·科尼特教授共同撰写的《金融机构管理——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第5版的中译本。原版书在国外自出版以来一直占据金融学专业基础教材的领导者地位。本书结构清晰,信息容量大,内容新而易懂,并融合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对金融业的银行、投资、证券、保险、基金等五大分支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详细的分析。
本书共3编28章,内容包括:利率、联邦储备系统、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抵押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证券市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利用衍生证券、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管理做了详细的分析。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和财经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MBA、EMBA学员的金融机构管理课程教材,也可供金融机构管理者及理论工作者参考。
目录
编 导论
第1章 金融中介机构的特殊性
第2章 金融服务业:存款机构
第3章 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
第4章 金融服务业: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
第5章 金融服务业:共同基金
第6章 金融服务业:金融公司
第7章 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
第二编 风险衡量
第8章 利率风险Ⅰ
第9章 利率风险Ⅱ
第10章 市场风险
第11章 信用风险:单项贷款风险
第12章 信用风险:贷款组合与集中风险
第13章 表外风险
第14章 技术和其他营运风险
第15章 外汇风险
第16章 主权风险
第17章 流动性风险
第三编 风险管理
第18章 负债和流动性管理
第19章 存款保险和其他负债担保
第20章 资本充足率
第21章 业务分散化
第22章 国内地域分散化
第23章 国际地域分散化
第24章 期货和远期交易
第25章 期权、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和领式期权
第26章 互换交易
第27章 贷款出售和其他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第28章 证券化
专业术语表
索引
作者介绍
安东尼·桑德斯(Anthony Saunders) 安东尼·桑德斯教授是纽约大学斯特恩(Stern)商学院金融系主任。桑德斯教授从伦敦经济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自从1978年以来,他一直在纽约大学讲授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包括教学和研究活动),其主要研究方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一点在于,它对于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探讨,超出了我对一本“风险管理”书籍的预期。在讲解公司治理原则时,作者们并未泛泛而谈,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所有权结构(如国有、民营、上市公司)对银行决策的影响,以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激励薪酬的设计及其潜在的道德风险,例如,短期业绩导向的奖金制度如何可能导致过度承担风险,从而埋下长期的隐患。这些关于“人的因素”和“组织行为”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再完善的风险模型,也需要有合理的内部机制来支撑和执行。这本书就像一位精明的观察家,不仅洞察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脉络,也深入到了金融机构的“细胞”层面,揭示了内部运作对外部风险承担能力的关键作用。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主要关注理论模型和量化分析,但实际上,它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意义也相当显著。书中关于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从风险识别、度量、监控到报告,都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我尤其对关于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们不仅仅是介绍这些工具,还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合理的压力情景,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以指导业务决策。此外,书中关于监管合规性要求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金融机构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需要如何调整其风险管理策略。这就像是在为我提供一本“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操作手册”,它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有了清晰的认知。
评分我一直对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信用中介”角色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且深刻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讲解了信用中介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实证分析,展示了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监管环境下,金融机构如何适应和演变其信用创造的功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资产证券化和影子银行体系的论述,它没有回避这些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运作机制以及对金融稳定性的双重影响。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金融实验室,观察着各种金融工具如何被创造、交易,以及它们如何放大或缓释风险。这种对金融创新及其潜在风险的深入洞察,让我对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风险管理如此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虽然聚焦于金融机构的管理,并特别强调了风险管理的视角,但我拿到手后,却意外地发现它在更广阔的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分析方面,提供了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深度。比如,在讲解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机构影响时,作者们并未止步于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将诸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政扩张的乘数效应等理论,与实际的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早期章节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罗列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利率变动背后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中。这让我意识到,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远不止于表面上的数据波动,更在于对其底层经济逻辑的把握。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剥开金融机构运作的层层迷雾,最终触及到其经济学内核。
评分在金融机构如何应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章节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展示了这些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风险传导”的复杂路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系统性风险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们并没有将它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详细分析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资产价格的联动效应以及负反馈循环的形成机制。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图,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在瞬间蔓延开来,对整个体系造成冲击。这种对金融风险“生态系统”的全面描绘,让我深刻认识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并且需要考虑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定位和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