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

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宿白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文化交流
  • 曆史
  • 中國文化
  • 西方文化
  • 學術講稿
  • 宿白
  • 未刊稿
  • 絲綢之路
  • 文明互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339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9970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個題目,顧名思義,我們是要強調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發現,並不是講全麵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考古,大傢都知道,它所涉及的絕大部分都屬於物質文化,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識形態方麵的內容,這裏就不會牽涉很多。就是物質文化方麵,也還要較多地局限於發現,現在還不能講得很係統;相反,資料零散是這個專題的實況。上麵說瞭,我們要強調考古發現,為瞭說明考古發現的性質、意義,必然要牽涉到遺跡、遺物的曆史背景,但是這裏講的曆史,既是很有限的又不會是有係統的。可是中國曆史簡況大傢要胸中有數,不然就搞不清考古發現的意義瞭。因此,關於中西曆史,同誌們要自己在下麵復習。為瞭方便大傢接觸第一手漢文文獻史料,講稿的最後專設附錄一節,簡單介紹一點和中西文化交流關係密切的我國古代文獻。

作者簡介

宿白,遼寜瀋陽人。1922年生,1948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肄業,並任職於該所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學考古係主任,兼該校學術委員。同年任文化部國傢文物委口貝會委員。1999年起當選中國考古學會榮譽理事長至今。
宿白的主要學術論著有《白沙宋墓》、《中國石窟寺研究》、《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1980年稿)
(一)解題
(二)西方的範圍
(三)本專題內容次第
一、商周時期(前16~前5世紀)(1980年稿)
1.中亞、西亞地區發現的陶鬲
2.東西方發現的青銅刀子和劍
3.絲織品、軟玉、綠鬆石和玻璃珠飾等的東西方傳播
4.東方發現的晚期銅劍和帶鈎
二、戰國時期(前5~前3世紀,前475~前221年)(1985年稿)
1.鑲嵌玻璃珠飾的東傳和中亞發現的戰國器物
2.鬍服騎射
3.南方發現的玻璃製品和海路的開通
三、西漢(前3~1世紀中期,前202~25年)(1985年稿)
1.張騫齣使與漢武帝經營西域
2.北匈奴西遷與匈奴北部的遺跡、遺物
四、東漢魏晉(3世紀中期~4世紀初,252~316年)(1985年稿)
1.匈奴第二次分裂與西遷
2.班超事跡
3.貴霜王朝的興起
4.安息、大秦和東方交往的遺跡
五、東晉南北朝時期(4世紀初~6世紀)(1980年稿)
1.粟特人東來和中原發現的西方文物
2.我國石窟藝術中的西方因素
3.蠶絲技術的西傳和外銷絲織品的發現
4.紙開始西傳的問題
5.南方發現的有關遺物
六、隋唐五代時期(7~10世紀)(1980年稿)
1.粟特以東的突厥地區的發現和碎葉城遺址
2.昭武九姓的遺跡
3.大食的興起與大批粟特人、波斯人東來的遺跡
4.吐魯番—敦煌的發現
5.長安、洛陽等地發現的與中亞、西亞有關的遺跡
6.西亞傳來的宗教的遺跡
7.從中國嚮東傳的西方器物
8.大食地區發現的唐代遺物
9.晚唐五代海路上的遺跡
10.晚唐五代我國室內設備的逐漸復雜化
七、宋元時期(10~14世紀)(1985年稿)
1.前期的遺跡(兩宋時期的遺跡)
2.後期的遺跡(元代中西文化交流)
附錄 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漢文古文獻(漢~唐)(1980年稿)
1.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漢文古文獻(一)(5世紀之前)
2.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漢文古文獻(二)(5~9世紀)

精彩書摘

這時的中亞、西亞的政治形勢是:從東到西縱列著Ⅱ厭噠、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圖三○)。
公元300年左右,在中亞曾煊赫一時的貴霜開始衰弱瞭,貴霜西北新興的噘噠人4、5世紀嚮南發展,5世紀初滅瞭貴霜,在貴霜王朝的範圍內建立瞭Ⅱ厭噠國,並把勢力伸嚮蔥嶺以東,到達今天的新疆中部。噘噠是北朝的叫法,南朝叫它作滑國。滑應是Ⅱ厭噠的閤讀。西方史料叫它白匈奴。大約是匈奴和雅利安係統的混種。Ⅱ厭噠的齣現我們可以聯係到以前講的匈奴的西遷,他應和匈奴西遷過程中留居在中亞北部的後裔有關係。Ⅱ厭噠人以遊牧為生,但他統治瞭廣大的中亞和新疆中部以西的各個農耕和畜牧的國傢和民族,其中包括瞭以前所說的阿姆河流域的索格底人即康居一粟特(東伊蘭語支),這時我國史書多用粟特這個名詞。Ⅱ厭噠盛時嚮南一直到印度河口。567年噘噠為薩珊波斯和突厥的聯軍所覆滅。
噘噠以西是薩珊波斯。薩珊是226年滅瞭安息而建立的。它的範圍西邊包括瞭兩河流域今伊拉剋地區,北邊在西部超過瞭高加索,東邊到達瞭阿姆河,東邊包括今阿富汗的大半部,是西亞的大國。薩珊波斯立國時間很長,從226年一直到642年,為阿刺伯(大食)所滅。
薩珊西鄰羅馬。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以後,地中海東岸和巴爾乾半島是東羅馬的領域,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這個地方是古希臘移民都市拜占庭的舊址,所以西方曆史又把東羅馬叫做拜占庭帝國,我國曆史還沿用舊名,叫它作大秦。東羅馬延續的時間更長,一直苟延殘喘到15世紀中期,1453年為土耳其人所滅。
東晉、南北朝時期東西文化交流,具體的對象就是上述這三大政治區域。
1.粟特人東來和中原發現的西方文物
從漢通西域以來,粟特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大。上麵講過,公元初長安、洛陽一帶的漢族上層人物,對被稱為賈鬍者就已經很熟悉瞭。三國時期月氏康居人已有的雜居於涼州地區。本世紀初,斯坦因在敦煌西邊的一處遺址中曾盜掘去8件在淡黃色薄麻紙上書寫的粟特文文書,這8件文書,過去一直估計它的時間是1世紀的,經過近年研究知道它的時間要晚一些,有人認為是西晉末永嘉之亂後不久所書寫,也有人認為北魏末年河陰之變(528年)後,分裂為東西魏時的遺物。看來前一說法可能更正確些。前一說法的時間應是311~312年。
……
《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 講稿輯錄:追溯文明的交匯點 本書集結瞭我國傑齣考古學傢宿白先生生前部分未刊講稿,精選圍繞“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兩大主題展開的論述。通過這些珍貴的學術文本,我們得以窺見宿白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深邃的洞察力以及他對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動關係的深刻理解。 第一輯:考古發現的啓示 此輯精選的講稿,聚焦於宿白先生在考古學田野調查與遺址發掘中的重要發現和深刻思考。他以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史料,剖析瞭一係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考古成果,展現瞭考古學如何為我們重新認識曆史、填補文獻空白、修正既有認知提供關鍵證據。 從地層到信史: 講稿深入淺齣地闡述瞭考古學的方法論,特彆是地層學在斷代與復原古代遺存中的核心作用。宿白先生強調,考古學不僅是“掘墓”,更是“考古”,是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科學解讀,構建更為客觀、更為真實的古代社會圖景。他結閤具體案例,說明瞭考古發現如何將模糊的曆史記載轉化為確鑿的信史,以及它在挑戰和改寫傳統史學觀點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區域考古的視野: 宿白先生將目光投嚮中國不同區域的考古遺址,如中原腹地、西北邊疆、南方水鄉等,分析瞭各區域文明的獨特性與共性。他特彆關注聚落考古、墓葬考古、都城考古等不同類型的研究,揭示瞭古代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喪葬習俗以及城市發展等多個層麵的演變。這些講稿不僅梳理瞭某一區域考古的最新進展,更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觀點。 材質與精神的對話: 宿白先生在講稿中,不止步於器物的形製與年代考證,更進一步探究器物背後蘊含的物質文化與精神世界。從陶器的紋飾、玉器的工藝,到青銅器的銘文、壁畫的色彩,他試圖解讀古代先民的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社會等級乃至宇宙觀念。這種“見微知著”的分析方法,賦予瞭冰冷遺物以鮮活的生命力,引導讀者在物質遺存中感受古代文明的溫度與深度。 遺址保護的思考: 麵對日益嚴峻的文化遺産保護挑戰,宿白先生在講稿中也融入瞭對考古遺址保護的深刻憂慮與理性思考。他強調瞭保護的重要性,不僅是保護物質遺存本身,更是保護其所承載的曆史信息與文化價值,以及對後世傳承的意義。 第二輯:中西文化交流的脈絡 此輯的講稿,則將視角拓展至更廣闊的地域和曆史範疇,重點探討中國古代文明與西方乃至周邊其他文明之間發生的互動與交融。宿白先生以考古發現為基石,輔以文獻考證,勾勒齣一條條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之綫,展現瞭中華文明在開放與互鑒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 絲綢之路上的迴響: 宿白先生尤其重視“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通過對新疆、甘肅等地考古發現的分析,如漢唐時期的墓葬齣土的西域風格器物、佛教藝術的傳入與本土化等,生動地展示瞭這條連接東西方的經濟動脈,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他探討瞭外來文明如何影響中國藝術、宗教、技術乃至生活習俗,以及中國文化又是如何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遠方的。 域外文明的印記: 講稿中,宿白先生還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境內一些與域外文明密切相關的考古遺址。例如,探討瞭早期中原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東北方民族的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在物質文化上留下痕跡。他特彆關注這些“外來”因素如何被中國文化吸收、改造,最終融入中華文明的整體之中,展現瞭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觀念與技術的傳播: 除瞭物質層麵的交流,宿白先生也深入探討瞭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科學技術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播。他通過對佛教藝術、伊斯蘭教文化等在中國境內的考古遺存的分析,揭示瞭宗教信仰如何隨著人流、物流而傳入,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與本土文化發生深刻的碰撞與融閤。同時,他也關注瞭如天文、曆法、醫學等技術知識的交流。 文明互鑒的雙嚮性: 宿白先生在論述中,始終強調文化交流的“雙嚮性”和“互動性”。他不僅關注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也同樣關注中國文化對域外文明的輸齣。這種辯證的視角,避免瞭簡單的“文化決定論”或“文化單嚮傳播論”,展現瞭更為復雜和動態的文明交流圖景。 學術價值與傳承意義 《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的齣版,無疑填補瞭學術界的一項重要空白。這些講稿不僅是宿白先生學術思想的生動體現,更是研究中國古代考古學、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它們以一種相對輕鬆、但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嚮讀者展示瞭考古學研究的魅力,以及中華文明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如何以開放的姿態,與其他文明對話、交流,最終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本書適閤考古學、曆史學、文化交流史等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中國古代文明、世界文明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通過這些講稿,讀者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明的厚重與開放,感受古人跨越時空的智慧與交流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簡潔大方,一種低調的藍色,帶著點曆史的厚重感,與書名“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相得益彰。宿白先生的名字,在我的腦海裏,總是與那些氣勢恢宏的考古發現緊密相連,比如敦煌、比如雲岡石窟。他是一位真正用雙腳丈量大地,用智慧解讀文明的學者。而“未刊講稿”,這四個字,更是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總是覺得,未曾正式發錶的講稿,往往更能體現學者最原始、最純粹的思考,沒有經過過多的修飾和潤色,更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鋒芒。這本書的主題——“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更是直接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領域。我們常說,文明的碰撞與融閤,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而考古發現,恰恰是揭示這種碰撞與融閤過程最直接、最客觀的證據。我非常期待,宿白先生能通過他對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的解讀,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清晰的中西文化交流畫捲。他是否會講述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發現的異域文物,如何證明東西方文明的互動?他對那些在中國本土發現的、帶有異域風格的藝術品,又有怎樣的獨到見解?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宿白先生將通過他的學識,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那些被埋藏在曆史深處的寶貴遺産,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學習、相互藉鑒,最終共同塑造瞭今天的世界。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的標題所吸引:《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宿白先生的名字,在中國考古學界如雷貫耳,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嚴謹、深刻與開拓。而“未刊講稿”這幾個字,更是增添瞭一層神秘感和珍貴感,仿佛是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庫,裏麵收藏著這位大傢未曾公開的智慧結晶。我一直認為,未經過正式齣版潤色的講稿,往往更能體現學者最真實、最直接的思想火花,少瞭許多修飾,多瞭幾分真摯。而“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個主題,更是直擊我的興趣點。我們常說,曆史是一麵鏡子,而考古發現則是我們窺探這麵鏡子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通過觸摸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氣息,理解他們的思想觀念,甚至可以洞察他們與外界的聯係。《宿白未刊講稿》這本書,預示著它將通過具體的考古例證,來闡述中西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交流曆史。我期待著,宿白先生能夠帶領我們,從那些沉默的遺跡中,解讀齣一段段鮮活的故事,去發現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文化符號,以及它們在不同文明之間傳遞的深層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當下,如何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元且互聯的世界。

評分

我之所以毫不猶豫地入手《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宿白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品質保證。他是我心目中中國考古學界的巨匠,其學術成就斐然,研究領域廣泛。而“未刊講稿”,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可能尚未被公眾廣泛知曉,但卻同樣充滿價值的思想精華。這本書的核心議題——“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正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學術方嚮。我始終認為,考古發現是理解人類曆史和文明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而中西文化交流,這個充滿動態和復雜性的議題,更是可以通過具體的物質遺存來得到最生動的闡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宿白先生將如何從他所熟悉的考古材料齣發,去梳理和分析中西方文明之間那些悠久而深刻的交流曆史。他是否會通過對某些特定齣土文物的細緻解讀,來證明某些文化元素的相互影響?他對那些在絲綢之路沿綫,或者在中國內地發現的、具有明顯異域特徵的遺物,又會有怎樣深刻的見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通過考古學視角去理解文明互動的寶貴體驗,我期待著從中汲取知識,拓展視野。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一種低飽和度的色彩,配閤著頗具質感的紙張,散發著一股沉靜而內斂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史和文化交流的讀者,宿白先生的名字對我而言,是繞不開的學術高峰。而《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個書名,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始終認為,物質遺存是解讀曆史最可靠的憑證,而考古發現,恰恰是揭示文明演進真相的窗口。更何況,中西文化交流,這是一個充滿張力和無限可能性的宏大議題,它連接著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我非常期待,宿白先生能夠憑藉他深厚的學養和對考古發現的獨到理解,為我們描繪齣一幅生動的中西文化交流圖景。他將如何從那些沉默的遺跡中,挖掘齣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文化信息?他對那些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産生的相似或相異的器物,又會有怎樣的解讀,從而揭示齣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的微妙之處?“未刊講稿”這幾個字,更是增添瞭一層珍貴感,仿佛是在翻閱一份來自智者內心深處的思考,少瞭些許官方論述的刻闆,多瞭幾分真摯的學術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我們生活周圍,甚至在我們血液中流淌著的,來自不同文明的印記。

評分

當我看到《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的心中立刻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宿白先生,這個名字在中國考古學界,代錶著嚴謹、深刻和開拓。而“未刊講稿”這四個字,更是增添瞭一層神秘色彩,仿佛是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藏,裏麵蘊藏著大師未曾公開的智慧。我一直認為,未經正式發錶的講稿,往往能夠最真實地反映學者最直接、最原始的思想火花,少瞭些許雕琢,多瞭幾分質樸。而書名中“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兩個關鍵詞的結閤,更是直擊我的興趣點。我深信,考古學是理解曆史的鑰匙,而中西文化交流,則是塑造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好奇,宿白先生將如何憑藉他對無數考古發現的深刻理解,來闡釋中西方文明之間那錯綜復雜、源遠流長的交流關係。他是否會從絲綢之路上的遺跡說起,展示那些連接東西方的文化橋梁?他對那些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帶有異域風情的器物,又會有怎樣的獨到解讀?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宿白先生將帶領我們,從那些沉默的古老遺跡中,發掘齣一段段鮮活而動人的文明交流史。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柔和的米白色背景搭配著略顯古樸的字體,仿佛穿越瞭時空,引人遐想。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傢獨立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我正漫無目的地在書架間遊走,試圖尋找一些能讓我暫時忘卻塵囂的書籍。當我的指尖劃過書脊,看到“宿白未刊講稿”這幾個字時,一股強烈的學術好奇心便油然而生。宿白先生的名字,對於任何對中國考古學稍有瞭解的人來說,都絕非陌生。他的一生,幾乎與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現和研究緊密相連,留下瞭無數寶貴的財富。而“未刊講稿”這四個字,更是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預示著其中蘊含著許多尚未公開的、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盡管當時隻是粗略地瀏覽瞭幾頁,就已經被其中嚴謹的邏輯、深刻的見解以及旁徵博引的學術功底所摺服。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講稿集,更像是一位史學大師在與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將他畢生所學、所思、所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種厚重感和知識的密度,是我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極難獲得的,因此,我深信這本書會成為我書架上珍貴的收藏之一,並且會在未來的閱讀中,不斷給我帶來新的啓示和感悟。其封麵設計所傳達的沉靜與睿智,也恰恰契閤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它仿佛預示著一次關於古代文明的深度探索之旅,將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智慧光芒。

評分

《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本書,從其樸素卻極具分量的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宿白先生的名字,對於任何對中國考古學略知一二的人來說,都意味著一種權威和深度。他的一生,幾乎都獻給瞭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他留下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所發現和研究的成果,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而“未刊講稿”這幾個字,更是像一枚重磅炸彈,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學術好奇。我一直覺得,未經正式發錶的講稿,更能展現學者最真實、最鮮活的思想,它們往往是學者在特定學術環境下,與同行、與學生交流碰撞齣的火花,充滿瞭直接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本書的主題——“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更是一個我極為關注的領域。我始終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藉鑒和融閤。而考古發現,則是揭示這種交流最直接、最客觀的證據。我無比期待,宿白先生將如何以他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從大量的考古資料中,梳理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脈絡。他是否會講述那些在遙遠東方發現的西方器物,或者在西方土地上齣現的東方元素,是如何證明當時已經存在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大師對話的機會,一次深入理解人類文明復雜互動的絕佳契機。

評分

我之所以對《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宿白先生學術生涯的欽佩,以及對我個人研究方嚮的契閤。宿白先生作為中國考古學的泰鬥級人物,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而“未刊講稿”這個概念,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獨特的價值——它可能包含著一些尚未被廣泛傳播,但卻同樣閃耀著智慧的論述。書名中的“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兩個關鍵詞,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堅信,真正的曆史理解,離不開對物質證據的解讀。而中西文化交流,這個跨越瞭地理、語言、意識形態的宏大議題,往往可以通過具體的考古發現來獲得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我期待著,宿白先生能夠通過他對中國古代遺址和齣土文物的深入研究,為我們揭示齣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融閤的細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故事,更是一種研究方法的示範,它教導我們如何從平凡的泥土和石頭中,挖掘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重要的信息。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學術啓發,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互鑒的深遠意義。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性著作抱有濃厚的興趣。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無數次的交流、碰撞、融閤,纔得以不斷前進。宿白先生在考古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早已讓我對其學術思想充滿敬意。而當我得知《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即將齣版時,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點明瞭其核心主題——通過考古發現來探討中西文化的交流。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極其吸引人的切入點。我常常想象,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老遺跡,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們是如何見證瞭遠古先民的智慧,又是如何悄悄地改變著東西方文明的走嚮?宿白先生的講稿,無疑會為我們揭開這些神秘的麵紗。我尤其好奇,在那些看似毫不相乾的考古發現中,宿白先生是如何抽絲剝繭,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蛛絲馬跡的?他對那些齣土文物的解讀,是否會帶來全新的視角?書中關於“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兩個宏大命題的結閤,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它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地域或文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全球視野,去探尋人類文明共同的起源與發展脈絡。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正是現代學術研究所推崇的,也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一種治學態度,它能夠幫助我們跳齣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素卻不失格調,米白色的底色,搭配著深邃的墨綠色字體,營造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氛圍。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宿白先生的學術成就深感敬佩。他的名字,在中國考古學界,幾乎是權威的代名詞。而《宿白未刊講稿係列: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這個書名,更是像一股清流,吸引著我探索其中蘊含的智慧。我一直相信,考古學不僅僅是挖掘和整理遺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物質的遺存,去解讀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去探尋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中西文化交流,這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主題,而通過“考古發現”這一獨特的視角來切入,無疑會帶來更為生動和具象的理解。我特彆期待,宿白先生能夠憑藉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考古證據背後的文化密碼。他如何將那些散落在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考古發現,串聯成一條清晰的中西文化交流脈絡?他對那些精美的文物,又會做齣怎樣的解讀,從而摺射齣當時社會的麵貌以及東西方文明的互動?這本書的內容,似乎預示著一場關於文明對話的盛宴,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評分

1.前期的遺跡(兩宋時期的遺跡)

評分

目錄:

評分

2.我國石窟藝術中的西方因素

評分

因為講稿,所以簡略,若有能增補,則上上佳!

評分

8.大食地區發現的唐代遺物

評分

1.粟特人東來和中原發現的西方文物

評分

10.晚唐五代我國室內設備的逐漸復雜化

評分

4.東方發現的晚期銅劍和帶鈎

評分

6.西亞傳來的宗教的遺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