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出任主编。《<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五卷)收录了自1966年至197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91篇。在这段时间里,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麦肯齐和帕克确立板块构造理论;休伊什发现一颗脉冲星;一些科学家开始对反常水的存在提出质疑;巴尔的摩和特明等各自独立发现逆转录现象;文提出阿司匹林样药物的作用机制;爱德华兹开创人类体外受精技术;太田朋子和木村资生估算出进化过程中氨基酸的替换速率……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01 巨石阵——日月食的预报器
02 巨石阵——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天文台”
03 UGA:遗传密码中的第三个无义三联密码子
04 λ噬菌体阻遏物与λDNA的特异性结合
05 北太平洋:一个球体上的板块构造实例
06 快速脉动射电源的观测
07 旋转中子星作为脉动射电源的起源
08 视紫红质的吸收光谱:500 nm 吸收带
09 支持脉冲星PSR 0833-45的旋转模型的证据
10 通过微波辐射探测到星际空间中存在水分子
11 体外成熟后的人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早期阶段
12 星系核是塌缩的老年类星体
13 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孢粉素与存在于奥盖尔陨星、默里陨星以及一些地球上微化石中的不溶有机质的同一性
14 在埃塞俄比亚奥莫下游盆地的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人科化石
15 “反常”的水
16 中子星内部的超流
17 在斯瓦特克朗斯南方古猿遗址的新发现
18 致癌RNA病毒粒子中的RNA依赖性DNA聚合酶
19 劳斯肉瘤病毒粒子中的RNA依赖性DNA聚合酶
20 反常水的键合模型
21 排卵前的人类卵母细胞在体外的受精和卵裂
22 证明聚合水是胶状硅酸盐溶胶的证据
23 在培养基中生长的人类囊胚
24 DNA 复制之谜
25 聚合水与聚合污染物
26 下地幔中的对流地幔柱
27 蟹状星云连续谱“波场”理论的推论
28 碳质球粒陨石与一块前寒武纪燧石中的氨基酸构型
29 默奇森陨星中的氨基酸、脂肪烃和芳香烃
30 球状闪电是一种视错觉
31 人类酶蛋白的多态性
32 通过实验创建的果蝇端始种
33 真兽亚纲哺乳动物中X染色体失活的定向遗传改变模型
34 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双球菌
35 作为X射线衍射光源的同步辐射
36 线粒体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器
37 两种人类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库鲁病和克雅氏病)传染给了新大陆猴
38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阿司匹林样药物的一种作用机制
39 阿司匹林选择性抑制人血小板中前列腺素的合成
40 消炎痛和阿司匹林阻断脾脏前列腺素的释放
41 寻常疣为克隆性起源的可能性
42 阿波罗12号月球样品中的含碳化合物
43 旋光性的非生物起源
44 在体外建立根瘤菌和植物细胞间的共生关系
45 再议有关地球膨胀的古地理学证据
46 群体海洋生物和开花植物中的“自我识别”与免疫进化的关系
47 探测到天鹅座X-1的射电辐射
48 磁层电场与地球高层大气的特快自转
49 根据微压计记录估计出的核爆炸能量
50 美洲蜚蠊的性外激素类似物
51 谷氨酸一钠诱发大鼠痉挛性障碍
52 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第 I 层中新发现的原始人类头骨
53 母马骡和母驴骡的X染色体非随机表达
54 马骡和驴骡中X染色体的非随机复制延迟
55 母马骡中含马活性X染色体的细胞和含驴活性X染色体的细胞之间选择差异的证据
56 进入人体的核弹14C
57 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
58 锂在精神病学中的应用
59 部分传入神经阻滞后成年大鼠脑内新联系的形成
60 大肠杆菌中春日霉素抗性突变与16S核糖体RNA的甲基化变化相关
61 关于人工受精的几个难题
62 酪氨酸转运RNA前体分子的多聚核苷酸序列
63 兔球蛋白信使RNA 3′末端的多聚腺苷酸序列
64 关于乳糖操纵子阻遏物的作用机理
65 功能性遗传物质是分子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66 RNA肿瘤病毒DNA聚合酶的初产物匙通过共价键连接的RNA-DNA分子
67 口服尼古丁的摄入量与猴子的吸烟行为
68 抗免疫球蛋白抗体诱导的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重分布和胞饮现象
69 免疫球蛋白E(反应素)与过敏反应
70 家畜卵移植
71 兔卵子从单细胞到囊胚阶段的体外培养
72 横纹肌产生力量的建议机制
73 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分子进化
74 DDE残留量对数与蛋壳薄化的关系
75 在褐鹈鹕蛋蛋壳薄化原因上的不同意见
76 关于在杀虫剂/蛋壳研究中使用“全蛋残留数据”
77 褐鹈鹕蛋和胚胎中的DDE
78 两种类型的造山运动
79 宏观层次的量子力学
80 引力辐射探测器符合计数的计算机分析
81 关于瘙痒症病原体的待解决问题
82 大陆位置对早第三纪气候的影响
83 快速诊断小鼠瘙痒症
84 瘙痒症病原体与神经元
85 地震预报的风波
86 钙离子与肌肉收缩
87 太阳的调羹
88 接种8 1/2 年后库鲁病从人传染到恒河猴(猕猴)
89 对大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可以解释扑热息痛(4-乙酰氨基酚)的退热作用
90 组蛋白在DNA合成中的可能角色
91 大肠杆菌DNA双向复制的生物化学证据
《排卵前的人类卵母细胞在体外的受精和卵裂》编者按
虽然已经能够利用体外受精(IVF)在某些动物中实现满期妊娠,但在1970年时,人们仍未确定是否能将IVF成功应用于人类。罗伯特?爱德华兹意识到在即将排卵前收集卵子的重要性,并与妇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建立了合作关系,斯特普托曾通过腹腔镜手术提取过处于月经周期适当时间的不孕妇女的卵子。在助手琼?珀迪的进一步协助下,该研究小组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培养基,他们在本文中报道了以这种方法培养产生的8细胞期或16细胞期的人类胚胎。8年以后,该研究小组兴奋地向世人宣布: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诞生了。随后IVF逐渐成为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方式。
《球状闪电是一种视错觉》编者按
几个世纪以来的目击证据已证明有一种被称为球状闪电的神秘大气现象是存在的:在遭遇雷暴天气时会形成一些漂浮于空气中的具有光能的球状物,短暂停留几秒钟然后突然消失,它们的大小从一块小石头尺寸到几英尺直径不等。因为很难通过科学方式来研究这一现象,所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1970年报道的几桩事件使爱德华?阿盖尔联想到球状闪电可能是由视觉余像引起的错觉。阿盖尔的解释只是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人们对球状闪电的成因甚至球状闪电的真实性的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
《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分子进化》编者按
莫里斯?古德曼的这项工作展示了如何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用于评估进化关系以及进化变化的速度,在此之前,人类进化的研究工作一直都是针对化石展开的。这篇文章率先提出人类和黑猩猩(不包括其他类人猿,例如大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虽然如此,在从南方古猿以及追溯到1,000多万年前的腊玛古猿来考虑人类的远祖之后,作者仍然认为在高等灵长类动物中变化的速度已经减慢。而后来的工作表明,类人猿与人类间分化的时间实际上离现在更近,并且古生物学后来证明腊玛古猿更接近于红毛猩猩,而不是人类。
路甬祥序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特别是20 世纪以来,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随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与方法不断丰富,技术创新、产业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20 世纪是科学革命的世纪。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与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对物质与能量统一性的认识,成为了20 世纪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在揭示生命遗传奥秘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奠定了生物技术的基础,对现代农业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息科学的发展为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提供了知识源泉,并为人类认知、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学、矿床学、古生物地质学、古气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的宇宙演化观念的建立为人们勾画出了基本粒子和化学元素的产生、分子的形成和生命的出现,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图景。
20世纪也是技术革命的世纪。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使人类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能源、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发生了全新变化。新能源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动力;新材料技术为人类生活和科技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基础,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信息技术使人类迈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航空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视野;医学与生物技术的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历史上,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技术,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延续。在15 世纪之前的数百年里,中国的科技水平曾遥遥领先于欧洲。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从雪花的形状到绘图的艺术、血液循环、造纸、养蚕,包括更有名的指南针和火药,都是首先由中国人发现或发明的。中国的“四大发明” 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古代中国的天文记录至今仍为天文学家在研究天体物理现象时所用。中华文明同其他悠久的人类文明一样,成为了近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源泉。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18~19世纪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知识的传播,加快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古老的中华帝国敲响了警钟。就在《自然》创刊前后,中国的一批精英分子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一批批中国学子到西方高校及研究机构学习,其中一些人在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一大批留学生回国,同国内的知识分子一道,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很短的时间里,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成功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杂交水稻研发及其品种的普及,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造福了全世界几亿人。中国人在材料科学、航天、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在现代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科研产出日益增加,中国的许多重要成果已经发表在像《自然》这样的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上,扩大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和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力量。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将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伴随着现代科学产生的科技期刊,忠实地记录了科学发展的轨迹,在传播和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及时地报道学术进展,交流科学思想和方法,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带动学术争鸣与繁荣,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中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学习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先进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和方法,提高期刊的数字化水平,使中国的一些科技期刊早日具备世界影响力,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建高水平的平台。
20世纪的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都被记录在《自然》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携手合作,从《自然》创刊近一百五十年来发表过的十万余篇论文中撷取精华,并译成中文,以双语的形式呈现,纂为《〈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我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并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将跨越不同的文化,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向广大中国读者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文献,为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研发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我赞成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
丛书将带领我们回顾近一百五十年来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中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寻求思想和智慧的启迪,感受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可以重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巨匠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历程,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学道德。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能成为社会各界的良师益友,增强他们对科学的了解与热情,加深他们对科学的尊重与信心。
借此机会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策划出版本丛书的眼光和魄力表示赞赏,对翻译者、审校者和编辑者为保证丛书质量付出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
李政道序
如何认识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物质层面,尤其是近百年来,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跨越性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二是精神层面,科学精神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科学精神并不是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它应该是一种老老实实、严谨缜密、又勇于批判和创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坚持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信念。这种科学精神可能比物质意义上的科技成就更重要,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与时代具体的背景有密切关系,但科学精神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日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中的焦点和前沿问题的演变轨迹,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当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理论和人才基础。如何进一步引进国外的学术精华,促进中外科技交流,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升至世界前列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因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贡献巨大,我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获得极大成功,促进全民族的科技振兴。
科学的事业永无止境。这是科学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砥砺自身、不断求索的动力所在。这样的事业,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五卷(1966-1972)(英汉对照精装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五卷(1966-1972)(英汉对照精装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希望快递包装注意下啊。。。
评分真正是化学的百年发展史缩影,选文经典,另外也是英语论文用语的典范,学学语言也是好的。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可以.........
评分很好的一本参考书,非常好
评分书的质量好,一天就收到货品,快递员服务好,以后会继续购买
评分很好
评分物流准时。包装完好。学英语用,当学术资源用,都好,有钱会买下一本的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五卷(1966-1972)(英汉对照精装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