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劳拉·李 著,蔡和兵,林文鹏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0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0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1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天气变化多次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介绍了55个人类历史被天气和气候改变的故事,比如在西方,拿破仑曾在俄罗斯寒冷的天气面前败下阵来;在东方,诸葛亮因雾而草船借箭,因风而火烧赤壁,揭示了天气的力量。

作者简介

  劳拉·李,美国作家,出版了8本图书。现居住在美国密歇根州。

目录

前言 001
1. 人类曾与灭绝擦身而过 001
2. 诺亚洪水真的发生过吗 004
3. 澳洲是怎样被人发现的 007
4. 海风挽救了西方文明 010
5. 条顿堡森林伏击战 016
6. 英国何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020
7. 第一次神风显灵 024
8. 真十字架的丢失 028
9. 格陵兰岛的维京人 033
10. 从天而降的条约 039
11. 闪电与教宗制度大分裂 043
12 泥沼成就了英格兰 048
13. 战争迷雾 054
14. 迷失的西伯利亚人 059
15. 气候异常与女巫审判 064
16.“新教风”折毁西班牙“无敌舰队”068
17.失踪的殖民地072
18.天!这里真冷呀:查理十二世入侵俄国075
19.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秘密080
20.又一股“新教风”吹来了一位英格兰新国王083
21.富兰克林和风筝087
22.暴风雨后写就的圣歌《奇异恩典》092
23.幸运的天气眷顾华盛顿098
24.冰雹和干旱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103
25.大雨毁了罗伯斯庇尔108
26.风暴使爱尔兰联合会的反英叛乱失败113
27.付之东流的美国奴隶叛乱117
28.天!这里真冷呀:拿破仑入侵俄国122
29.美国国歌诞生在飓风后128
30.特库姆塞——大雾中牺牲的印第安英雄134
31.滑铁卢的大雨140
32.天!这里真冷呀:克里米亚战争144
33.美国“泥泞行军”事件151
34.暴风雨拯救了美国内战战俘155
35.《呐喊》画中的人为何呐喊159
36.那阵风吹毁了兰利的“第一架飞机”163
37.厄尔尼诺现象与破灭的南极梦166
38.舒适牌剃须刀的发明源于低温170
39.天气预报失误与战争大臣之死173
40.雨云终结了飞艇时代178
41.天!芬兰真冷呀:冬季战争182
42.天!这里真冷呀:希特勒入侵苏联187
43.D日计划196
44.核时代的来临:蘑菇云202
45.阳光普照下的广岛208
46.别低估了季风213
47.阳光助力杜鲁门217
48.寒冷挽救了加拿大国家公园免受核污染220
49.高温是汽车城的火药箱224
50.制造季风229
51.人类的祖先:露西和她的朋友235
52.沙漠风暴使“鹰爪行动”失败238
53.“挑战者”号失事243
54.血雨和“第三次世界大战”249
55.大自然并不会带护照252

精彩书摘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1 人类曾与灭绝擦身而过
  我们人类很自以为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世界及其历史甚至史前都看做是通往那个伟大的时刻——人类将至高无上地统治一切。这似乎也成了创造的终极目标。
  幽默大师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评价说:“这就好比你想像一堆烂泥某天早晨醒过来时想,‘我待的这个世界真有趣——我待的这个坑真有趣,大小正好适合我,不是吗?……这肯定是为了让我待在里面而特意制造的!’”
  事实上,尽管可能有些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卓越表现并非预先注定的。我们人类的祖先本来也可能步恐龙的后尘,而他们确实差点就与恐龙一样灭绝了。
  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灭亡期。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种类遭到毁灭,让位于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最后一次这样的大规模灭亡发生在6500万年前,恐龙遭到灭绝,哺乳动物取而代之。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尽毕生之力探索大灭亡的原因。目前认同度较高的理论认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极端气候条件应该是许多大灭亡的罪魁祸首。
  一颗失控的流星撞击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在地表砸开了一个直径180千米,深900米的陨石坑。这一撞击相当于1亿颗氢弹爆炸产生的当量——热能使海水蒸发,使大气层水汽饱和。超热气流朝外扩散。撞击产生的尘埃波及并覆盖了今天美国的堪萨斯州,冲人大气层,包裹地球,阻碍了阳光,使地球变冷。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靠植物为食的生物也随之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大灭绝”。当时近90%的生物永远消失了。对我们而言,幸运的是,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就是犬齿兽——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
  在大约7万年前,人类自身与灭绝擦身而过。DNA研究表明,人类曾经出现过人口危机,有时又称为人口瓶颈。科学家试图弄清为何人类的基因差异如此微小。即便是一群黑猩猩或者一个大猩猩家族的基因差异也比整个60亿人口的基因差异大。这说明在人类的某个时期能生育的女性数量很小。一项研究认为,整个人类的女性数量曾一度减少到只有500人。两万年后,人口数量才恢复到这个瓶颈期之前的水平。
  造成瓶颈的原因是4.5亿年前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托巴火山爆发,产生了一个10千米宽的大洞,腾起的烟雾高达30千米,喷发的岩浆和火山灰甚至降落到格陵兰岛。约2800立方千米的熔岩被抛人大气层,足够修建100万座埃及的金字塔。火山灰像毯子一样遮蔽了太阳,全球气温下降了12℃。火山冬季持续了6年。在此期间的积雪增多,进一步反射了太阳的光芒,使得地面无法吸收热能,地球于是变得更冷。长达千年的冰期开始了。
  部分研究人员推测,已经处于发展过程的冰期是火山爆发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冰期可能造成海平面下降,减轻了火山上的压力,导致火山喷发,就像一瓶香槟拔掉了塞子。爆发的结果进一步加速了冰川的发展,气候系统由暖变寒。冰川形成后,海平面进一步下降。暴露的土壤被风带走,沙尘暴怒啸数日,致使无数动植物死亡。
  ……

前言/序言

  前.言   俄罗斯有两位可以信赖的将军——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沙皇尼古拉一世   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拥有一件秘密武器,这种武器比使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核弹头威力还更强大。当所有的希望都似乎丧失,战争的伤亡不断增加的时候,有一场冷战俄罗斯人总能取胜:与大自然的战争。俄罗斯人为他们的恐怖天气而骄傲。他们在描述零下40 ℃的日子时就像渔夫在描述捕获的一条特别大的枪鱼一样充满自豪。地球上最冷的城市雅库茨克就在俄罗斯境内。有趣的是,一位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英国人比俄罗斯人更容易死于寒冷。为什么?因为西伯利亚人对室外的寒冷已经习以为常。西伯利亚的寒冷就像比尔·盖茨很有钱一样众人皆知。在一月,一个典型的雅库茨克人不会在穿少于4.26 件衣服的情况下冒险出门(这个数据是一个科学家计算出的平均值。当然他们不会把一件衣服切成四分之一),而一个伦敦人最多穿一件夹克就出门了。对严寒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帮了俄罗斯人的大忙。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技能,俄罗斯人如今可能正说着法语呢。   1812 年,拿破仑调集了欧洲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队——超过60 万的精兵强将。拿破仑计划勇往直前地打到莫斯科。他根本就不担心冬季的来临。拿破仑的信心在他的士兵占领莫斯科时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他们洗劫了这座城市,把偷来的珠宝和毛皮作为战利品准备献给他们国内的妻子。   然而,拿破仑唯一忽略的因素此后开始变得异常明朗:俄罗斯可以变得非常非常寒冷。拿破仑的士兵满载战利品离开这座沦为废墟的城市时,气温降到了零下40 ℃。霜冻和饥饿拖垮了不少士兵。在24 小时之内,就有5 万匹马被冻死。这些男人们把准备献给妻子的战利品全拿出来裹在身上还是无济于事。拿破仑帝国的终结就此开始,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列强崭露头角。   拿破仑并不是最后一位低估气候力量这种军事武器的人。阿道夫·希特勒显然没有吸取教训。希特勒决定重复拿破仑对莫斯科的攻击,也重现了冻得要死的这一幕。在1941 年9 月,“台风行动”   (以极端天气命名的众多军事行动之一)横扫苏联。德国军队对打败斯大林如此自信以至于他们带好了在红场举行胜利阅兵时要穿的军礼服。不过,他们却没有随身带上冬季服装。在12 月初,俄罗斯的气温降到了零下35 ℃,大雪纷飞。还穿着夏季服装的德国士兵试图在地下挖掘出栖身之所,不过地面冻结,他们没有成功。他们的战争机器并不是为在冰雪寒霜的条件下运作而设计的——补给车辆损坏,铁轨碎裂,飞机无法起飞,机关枪也被冻住了。反过来,养精蓄锐的西伯利亚人却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穿着毡毛靴子和温暖的大衣,驾驶着特意为冰雪天气而设计的坦克,他们向冻得瑟瑟发抖的德国人发起了反攻。严寒好不容易开始减弱,德国人却又遭遇了俄罗斯的另外一大特色——大沼泽地。   大沼泽地是指一年之中冰雪消融时,道路变成无法通行的泥沼。你知道,俄罗斯的气温上下变化的速度快得惊人。前一个小时还在冰点以下,后一个小时就已经升到冰点以上,不过很快又猛跌下来。这样的变化导致地面出现无数的泥潭。你很难发现这些洞穴,因为它们全是烂泥和冰块,而上面则覆盖着土堆或雪。这足以让希特勒反思这次征服的价值,不过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为时已晚。他在莫斯科郊外以及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的失败都是天气在帮俄罗斯人,这两次战役也成了战争的转折点。   讨论天气已被看成等同于无意义的唠叨,但不要轻易上当。风的威力可以塑造国家或文化。阴暗的天空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和期望。雨水有能力改变我们的心情、政治观、入院治疗,甚至还能改变历史。   谈论天气并不总是那么微不足道。对于我们的祖先,与自然保持协调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天气决定了何时出航,何时播种,何时猎食,以及何时冒险进入漫漫荒野。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极端的天气之后往往会爆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你会读到政府因为天气诱导的瘟疫而倒台,极度炎热引起暴动,以及雷电导致宗教恐慌。   今天,除了天气频道的工作人员,我们往往把气象预报这种事留给别人。我们从一种气候环境进入另外一种气候环境时,几乎很少注意到当地新闻台里站得笔挺、充满激情的气象主播一边手指电子地图,一边说着俏皮话。把对天气的关注留给专业人员的同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天气还在继续悄悄地或者并不那么含蓄地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孟德斯鸠是最早调查气候对社会影响的人之一。在1748 年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他曾对人类性格和政府以及影响它们的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他总结说,生活在寒冷国家的人对细微的体验或细腻的情感并不敏感,而生活在较温暖气候区的人,其情感更加外露和多变。孟德斯鸠的观察可能太笼统,不过社会学家、考古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医生都在继续探索气候与我们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气温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传统服饰。在芬兰穿草裙与在夏威夷戴皮帽一样显得荒唐。如果英国的降雨更像热带地区的布隆迪,那么圆顶硬礼帽和雨伞也不会成为英国商人的特征。人们用神和宗教寓言来解释潮汐、洪水以及风暴。世界上的主要节日大多与季节变化和收获有关。诗歌、散文、音乐以及视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表达天气的美丽和狂暴。英语中充满了“身体不适”(under the weather )及“无比幸福”(on cloud nine)[美国气象服务中,cloud nine(9 号云系)是“积雨云”的特定代号,积雨云的位置最高,因此就成了“处在世界顶峰”“情绪高涨”的代名词]等说法。   我们的食物受气候的左右,当收成因天气而减少时,整个村庄都可能因此而迁移。阳光的充沛与否能决定商业的兴衰。气候也是美国电影业从新泽西的利堡迁往好莱坞的原因之一。   领袖的命运起伏也取决于天气的反复无常。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胜负往往基于天气,而且暴风雨还会影响投票箱。政治战略家花大量的时间推测大雨将如何影响选民的投票结果,以及谁会从中受益。   当我们大多数人满足于找到更好的方式适应天气时,某些战略家已经在试图控制它。最近一份解密的国防部报告《天气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在2025 年掌控天气》不仅描述了最新的天气预报手段,而且还包括如何制造风暴的技术。其实,尝试控制天气已经付诸了几辈人的努力。从小的来说,有空调,它使城市即使在最热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繁荣。我们有除雪或造雪机械来消除滑雪场的危险。不要认为军队会等到2025 年才会去篡改天空。早在1957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顾问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天气控制或许将成为“比原子弹更重要的武器”。美国在1966 年获得了一次尝试的机会。为了使胡志明小道——越南人的主要补给路线——变得更加泥泞,“突眼计划”向越南天空的云层施放了一种致雨剂以延长雨季。   即便我们无意改变天气,人类的活动或多或少总会对天气产生影响。土地使用的模式——过度放牧草地、耕犁草原、灌溉农田——都极大地左右了当地的天气。绵延的水泥路面以及城市释放的热量也在形成自身的天气系统。喷气式飞机将人造云留在天空。2001 年9 月11 日之后,科学家发现美国世贸双塔消失后,曼哈顿上空的雷电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似乎不只是在完全承受大自然的支配。我们与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会的存在不可能不影响我们周围的空气,而我们对天空所做的一切最终注定要像雨水一样降落到我们的身上。人类社会由天气塑造,再影响天气,然后必须调整以适应这些新创造的模式;我们每一个人只是这个复杂而彼此息息相关的体系中微小的一分子。   后面的章节将探索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某些重要时刻如何受到气候、天气模式以及风暴的影响。只对某一特定地区造成破坏但却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风暴不在讨论之列。也不包括自然界的地理灾难而非气象灾难,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除非它们对天气构成影响)。   我并非认同天气是本书所述事件的唯一原因。那样就太过于把问题简单化了。当各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一场来得不是时候的台风就可能使战争的天平倒向一方,而这种结局则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ok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合众科学译丛:天气的力量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