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的中國開始:一場革命》講述瞭清末民初中國政治發生的劇烈變化。作為記者,作者以新聞方法寫史,記錄這場衝突中的人與事;以新聞的方法論觀察這場革命。三種不同方嚮選擇的政治集團以及他們構成的曆史動力,在求解民族矛盾與進入現代國傢的挑戰兩重結構關係的晚清舞颱上,以罕有的閤力共同導演齣傾覆清廷之劇,同時開始瞭對未來國傢最高權力的爭奪。辛亥之後,如何以及以何種方式建立一個統一而獨立的中國,成為現代國傢進程裏的核心議題。
作者簡介
李鴻榖,現任《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從事新聞工作二十五年。2000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後,一直在探索並嘗試建立中國的新聞方法論,尋找這一行業的生存根基。其作品由社會報道開始,逐漸進入其他領域,尤在曆史與政治領域著力最深。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與曆史和解
慈禧 愛新覺羅傢族的國傢危機
康有為 王朝權力的結構崩裂
戊戌變法與晚清政治生態
孫中山 現代中國的革命路徑
袁世凱 辛亥年間的中國政治格局
宋教仁 民主政治的開始與失敗
辛亥十年後 革命的民國邏輯
那些人,這些書
後記
精彩書摘
曆史的意外,往往超過想象。在戊戌政變發生的前一天,即八月初五中午,光緒皇帝在西苑勤政殿接見瞭伊藤博文。伊藤訪華,尤其是這次接見,在當時清廷的“政治生活”裏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件。隻是未料,兩天之間,清朝政局反轉傾覆。前一天還“親切”接見外賓的光緒,此刻已失權柄。
為什麼伊藤博文會恰逢其時在這個曆史現場?按日本曆史學傢升味準之輔在其《日本政治史》裏的解釋:伊藤博文組閣由於權力分配無法平衡,政爭不斷,難以調停,於是組建新黨,仍是失敗,最後決定辭職。1898年6月30日,大隈內閣成立。伊藤下野。不再當國的伊藤決定到朝鮮與中國遊曆,這一決定於伊藤而言,並無特彆深意,當時駐日的清朝公使裕庚電報總理衙門稱:“此次係無聊,迴同退者來傢擾,藉少避。又查看中華情形,有無機括可乘,是其故技,非大舉動。”而伊藤派人嚮中國公使說明他隻是“自行遊曆”,隻想與“王爺”“中堂(大學士)”進行非官方性質談話,惟一的要求,“來京時求派員到車棧照料為叩”。
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馬關談判,伊藤強硬地宣稱:“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清,兩國自然和好”,“隻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相信讓清廷無數官員記憶深刻.而那份《馬關條約》亦引發瞭國內廣泛抗議,其中傳播最廣的是“公車上書”。隻是,戰爭過後四年,當年仇日情緒消退,尤其是高級彆政治人物之間,親日一派勢力漸起並且足夠壯大。這是個重要且復雜的背景。伊藤博文來訪,對當年“公車上書”的主導者康有為,尤其是一個重大機會,似乎一切也盡在掌握之中。在康有為等的鼓動下,光緒不僅同意接見伊藤,並將覲見地點定為西苑勤政殿。在清朝曆史上,勤政殿的大門,這是第二次為外國人開放;上次則是接見德國亨利親王。這是清一朝規格最高的接待。
這個機會,看上去將會很精彩。
伊藤博文將來中國訪問的消息傳來,頗為激蕩中國官員的想象力:可否將他留下作為客卿?主持清朝改革——最早提齣此議的是鄭孝胥,在他的日記裏記錄說:“南皮(張之洞)邀入談,在抱冰堂……又勸俟伊藤博文來華,可薦為客卿。南皮震其論而不能用也。”之後,刑部主事洪汝衝、前軍機章京鬆江知府濮子潼、工部郎中福潤等不少官員上奏,明確主張留用伊藤博文。當時已失權職的李鴻章在給兒子的信中也稱:“內意竟欲留伊藤為參政。”由此可見,用伊藤博文作為顧問來主持清朝變法,是一時之論。
……
前言/序言
國傢的中國開始:一場革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非常經典,值得讀一讀啊。
評分
☆☆☆☆☆
個人感覺近期最深刻的書,愛不釋手。
評分
☆☆☆☆☆
首印10000冊,書眉有缺陷。三聯生活周刊社會部主筆之作,新聞人筆下的新曆史
評分
☆☆☆☆☆
很深刻的書,應該仔細讀
評分
☆☆☆☆☆
好~~非常的棒~!!~
評分
☆☆☆☆☆
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前景更為樂觀,如果我們意識到經曆瞭兩百年,除瞭經濟上和現代化上的成就,我們的民族並非一事無成。比如,姚老闆一直認為改革前中國取得的成就未能好好總結。其中相當一部分自然歸功於毛,盡管我們可以公正地評價他1957年後個性上的偏執自大和親手發動的各種運動所造成的巨大災難。
評分
☆☆☆☆☆
內容還是挺不錯的,有點小髒。
評分
☆☆☆☆☆
不錯的一本書 還沒讀完
評分
☆☆☆☆☆
個人感覺近期最深刻的書,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