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陶淵明的歸隱,是真正的歸隱。他的生平或許能為你提供另一種人生選擇。
當今有人的所謂歸隱,不過是類似於東晉時的隱士,藉歸隱來“買名邀譽”。而陶淵明的歸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發自內心的厭惡。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創作開創瞭田園詩的體係,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瞭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
作者簡介
錢誌熙,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及相關文化領域的研究,以詩歌史為主攻方嚮。曾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上講授《三曹父子與建安詩風》。著有《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黃庭堅詩學體係研究》等。
目錄
田園中的生命沉思(代序)
序 麯
一 疑年
二 門第與身份
三 外傢
四 追憶中的少年時光
五 愛的故事
六 五柳先生
七 少時壯且厲
八 感士不遇
九 初為州祭酒
十 齣仕桓玄幕府
十一 行役之思--夢想中的田園
十二 閑居雅吟--《停雲》、《時運》和《榮木》
十三 辭官彭澤令
十四 歸園田居
十五 仙俠之思
十六 擬古
十七 羲皇之想與桃源故事
十八 《飲酒》
十九 貧士們的故事--《詠貧士》
二十 為己之學
二十一 生命意識與生命思想
二十二 栗裏南村文士群
二十三 顔延之的來訪
二十四 王弘、檀道濟的來訪
二十五 晉宋易代之際的詩人
二十六 絕唱
二十七 永恒的詩歌藝術
尾聲:啓示與感想
精彩書摘
五柳先生
淵明的傢庭,到瞭大約由他自己當傢的青年時期,不知是由於積蓄的漸盡,還是某種內或外的原因,傢計顯得窘迫起來瞭。《怨詩楚調示龐主簿》中就說:“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看來那一年又是遇到大旱與蝗蟲之災,田裏收成很少。陶傢的租稅自然也收不起來的。他在《有會而作》的詩裏也說:“弱年逢傢乏。”看來在詩人二十歲以後至齣仕的一段時間,其生活真的麵臨貧睏的境地。也許這種貧睏還隻是一種相對的貧睏,即與自己從前的優裕歲月比較,或是與同一階層的其他人比較而言。也有點像《詩經·秦風·權輿》講的那種情形:
哎,我哪,
從前安居寬敞廈屋,
如今連吃個痛快也不能夠!
真是呀!
日子遠不如前!
哎,我哪,
從前每餐擺著四大簋(貴族氣派哪),
如今連吃個飽也不能夠,
真是呀,
日子遠不如前!
這是一個從前的貴族或從前與貴族生活至少沾個邊的人在傢道中落後感嘆,顯得十分的喪氣。淵明所經曆的也是這樣子的變化,但是他卻沒有如此的喪氣!相反的,那種在少年時代培養起來的高尚誌趣,此時顯得更加的崢嶸起來瞭。他照樣地讀書、飲酒,撫琴自樂,並且開始寫作詩賦文章,他的那種樸素而又瀟灑、談言微中、餘味娓娓的文章風格也開始形成。
他常常閱讀古代高士的傳記,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超越於物質生活之上,貧窮不但不使他們氣餒,反而從中砥勵齣一種氣象來。他沉浸在這種高士的情懷中,一天突然悟到自己現在過的生活,擁有的懷抱,就是古代高士們的那一種。陶宅前麵種著五顆柳樹,樹齡至少有五、六十年,也許是在淵明祖父的手上植下的。柳樹不僅是陶傢的一道風景,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陶傢的“傢徽”。當年陶侃在武昌軍中,“嘗課諸營種柳”,當時一位叫夏施的都尉假公濟私,讓軍士偷將官柳種植在自傢門前,陶侃經過他傢時見到,立即認齣是那是武昌西門的官柳。這件事反映陶侃的明敏、勵精與治軍之嚴。 在當時流傳很廣,以緻史傢在寫陶侃傳時,還將其做為一件逸事記下來。陶傢門前的這五顆柳樹,是否為紀念此事而種,我們不得而知,但陶傢人看到這五顆柳樹,自然常常想起先祖的那個故事。一日,淵明又飲瞭一點酒,又想起古代的那些高士,突發奇想,何不就用這五顆柳樹給自己起個雅號呢?對,就叫“五柳先生”!雅號有瞭,何不再寫一篇自傳呢?前些日子,為外祖父作過一篇《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傳記的筆路正熟著呢!最近的文章,每言懷抱,但都是正麵、傳統的形式,何不以莊寓諧,寫一篇《五柳先生傳》呢?正好與那篇外祖的傳記相映照,後人看我淵明,也可知道有如此之外祖,又有如此之外孫。他這樣打算著,於是滔滔灑灑的一些文字就從腦子裏湧齣來,落後寫滿兩張小箋,風緻灑落,整整復斜斜: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傢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淵明的文章,看似用直敘的筆法,但卻多言外之意。他自敘的語氣很平和,但裏麵卻是有一種傲骨的,有一種處處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抗衡的意味。東晉社會重門第,重來曆,淵明卻一上來就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知其姓字。”這錶現瞭對當時講究門第、齣身、名望的社會風氣的不屑。因為在淵明看來,衡量一個人的高低,在於其本人的品格,與他的門第及在社會的虛名又有何關係呢?我們看淵明標榜的人物,像荊軻、顔迴、黔婁、榮啓期、張仲蔚等人,都是一些寒微之士,他們全憑自己的高尚的品行自立於當時,並且清節映照後世。再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這兩句,也是不但說瞭自己,同時也在諷諭當時那些為求得榮利而清談不休的門閥名士。“閑靜”暗諷當時玄學名士奔走聲利之區,浮華交遊,甚至慧遠這樣的高僧,也要結蓮社,在名士場中造成一種聲氣交通的樣子。“少言”是暗諷名士們那種喋喋不休的清談。他們談玄論道,外示高尚,但其實當時的玄學清談,與後世的科舉時文一樣,不過是博取聲名榮利的一種手段而己。西晉魯褒的《錢神論》就諷刺過清談傢們見錢眼開的貪婪樣子:“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傢兄(孔方),莫不驚視。” 除瞭清談之外,當時的南方高門士族中的一些人,則主要走兩漢以來繁瑣經學的道路,憑藉治經來博取榮利。這兩種學風雖然有虛與實的不同,但世俗的人們以它們為射利的工具,則是相同的。所以淵明在說“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之後,緊接著又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所謂“甚解”,實指繁瑣的解經方式。淵明雖崇重儒傢,但對以儒學博世譽的作法,嚮來是有看法的。而且他對當時那些提倡經術的大人物的作法,也抱著懷疑的態度。這也有關於淵明的治學態度,清人方宗誠《陶詩真詮》對此有所評論:“陶詩雲:'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蓋深嘉漢儒抱殘守闕及章句訓詁之有功於六經也。然又曰:'好讀書,不求甚解。'蓋又兼漢儒章句訓詁之穿鑿附會,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論,真得讀經之法。” 其實淵明的“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恐怕主要還是指漢初諸儒整理承傳五經之事,不是指繁瑣的章句之學,因為這兩句的底下就是“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飲酒》其二十),意指諸儒辛苦承傳之六籍,時人不知愛好。所謂“六籍無一親”,當然不是說真的沒有人讀經書瞭,而是指很少有人真正為求儒道而讀經。並且,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主要還是隱諷其當代的經學傢的。當時江州一帶確是經學方麵的重鎮,淵明的學問也不能說沒有受這種地方風氣的影響。但等到他思想成熟後,他對那時的經學風氣,已經不能完全苟同瞭。蕭統《陶淵明傳》記載:“刺史檀韶苦請續之齣州,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隊。是故淵明示其詩雲: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這雖然是後來的事,但淵明一嚮對官方經學,都是抱保留態度的。至於說到寫文章,當時的名士,也無不以之博聲名,甚至把它當作世俗交際的一個工具,所以淵明纔說“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誌。”
這樣看來,這一篇《五柳先生傳》,是處處都藉自敘來暗諷世俗的士風與文風。其對抗門閥社會風氣的意味,實甚明顯。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晚年的自述,其實體會其明朗的風格、幽默的語言,無不透露瞭年輕高士的風韻。年輕人往往愛作這種遊戲筆墨,但內裏透齣來的卻是一種對世事的認真勁兒!
五柳先生這個雅號,在當時有無傳開來,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篇文章在當時是頗為流行的。《宋書·隱逸傳》:“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引文略)'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後蕭統《陶淵明傳》、《晉書·隱逸傳》也用此說。《南史·隱逸傳》也說他“少有高趣,宅邊有五柳樹,故嘗著《五柳先生傳》雲。”從這些敘述可見,《五柳先生傳》的確是淵明早年的妙文。淵明寫這篇自傳,仍然是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誌,並沒有自我標榜的意思。但是這篇自傳,客觀上卻為淵明贏得瞭隱逸高尚的聲名,他的善於屬文,也因此而初為世人所知。
……
前言/序言
中華名人傳:陶淵明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