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老者季羡林自述:我想和年轻人谈谈我的学术人生
研究学问是我毕生兴趣之所在,我的几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了这上面。
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
关于考证,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学者,不管你是哪一门,哪一科,尽快掌握外语,只有这样,中国的声音才能传向全球。
有时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学术研究疲倦了,换一张桌子,写点散文,换一换脑筋,就像是磨刀一样,刀磨过之后,重又锋利起来。回头再搞学术研究,重新抖擞,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亦人生一乐也。
—— 季羡林
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风范,季羡林先生以渊博之学、累累硕果、求真务实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字里行间呈现出这位文化学者对自己倾毕生精力研究学问所形成的严谨与执著,并饱含深情地追忆了其导师们的引领之德,所述无不真实感人,其人品学思德养,堪称一代楷模。
季羡林,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术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马
清华四年
留德十年
进入哥廷根大学(1935年)
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1936年~1937年)
吐火罗文的学习(1940年~1941年)
其他语言的学习(1937年夏)
博士论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1941年)
十年回顾(1935年~1945年)
回到祖国
终于找到出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学术研究的空白点(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译《罗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跃的学术研究时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学术自述
编后记
每次读完《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我都会有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感觉。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季羡林先生用他一生智慧与情感铸就的瑰宝。先生在书中,没有丝毫的炫耀,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从他儿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到他青年时代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求索,再到他中年以后在中国学术界的耕耘与贡献,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朴实无华。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洞察,对于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积极倡导,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欣赏先生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他能够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学术,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之上的。先生的人生哲学,那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却又时刻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评分读完《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荡涤心灵的洗礼。季羡林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学术分量和温润的人格魅力,而这本“精品集”更是将他丰富而传奇的学术人生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他的求学之路,到他在异域他乡的艰辛探索,再到他回国后对中国语言学、古典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我带入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尤其被先生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他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热爱驱动自己,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巨匠。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深度,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他对于治学严谨的态度,对于民族文化的深情,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体悟,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情怀的人的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生、对知识、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我不得不说,《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是一本让我掩卷长思的书。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学术成就,更是一位人格的魅力。季羡林先生在书中,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他童年时期的求知若渴,到他留学海外的艰辛与收获,再到他回国后为中国学术事业呕心沥血,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力量。我被先生在逆境中展现出的豁达与坚韧所深深折服,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洪流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书中的学术思想,虽然有些深奥,但先生的阐释却清晰明了,让我得以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先生在书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启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更拥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
评分翻开《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知识的殿堂,里面陈列着的是一位伟大智者毕生的心血与智慧。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学术成果,而是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季羡林先生从青涩学子到一代宗师的壮丽人生。书中,他回顾了自己求学期间的种种不易,那些在异国他乡独自奋斗的日夜,对知识的渴望,对故土的思念,都化作文字,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更让我着迷的是,先生在学术上的探索,他对语言文字的痴迷,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无不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他对于汉学、梵学、吐火罗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不仅为中国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世界学术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他的文字,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先生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待人生的豁达胸怀,对待友谊的真挚情感,都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的心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初心,成就自我。
评分《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这本书,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我耳边低语,分享着他一生宝贵的经验与感悟。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得以窥探到季羡林先生内心深处的世界。先生在书中,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从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到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再到他对学术研究的独特方法,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人生起伏的从容应对,对于名利的淡泊,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尤其欣赏先生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还将自己的学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人生,不仅仅是功名利禄的堆砌,更是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
评分“还有还有,哪怕遇到暗黑魔王,我也有办法对哦!”
评分买给妈妈看的,大师作品
评分“还有还有,哪怕遇到暗黑魔王,我也有办法对哦!”
评分本书讲述作者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要说一点经验和教训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要说幽深们,有多少了不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一点途也是应当的。但是识的途是否正确,我没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就照实说,我绝不夸大,也不矫情作谦虚状,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决非有意为之。这一点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评分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 的记载,都颇有一些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 代也!”又是什么“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 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 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 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 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 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终 生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我不敢有 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若考取后,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 勤恳恳,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佐,算是邮局里 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 乎?不幸乎?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样一块料,于是 我名落孙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我。我同当时 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 者。“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在出国方面,我以为清 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这是后事,暂且不提。清华是当时两大名牌大学之一,前身叫留美预备学堂,是专门培养青年 到美国去学习的。留美若干年镀过了金以后,回国后多为大学教授,有的还 做了大宫。在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学者,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不 敢瞎说。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 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字内 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轻的讲师 李济,后来也成了大师,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这个国学研究院,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 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 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虽然只办了几年,梁、王 两位大师一去世,立即解体,然而所创造的业绩却是非同小可。我不确切知 道究竟毕业了多少人,估计只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 干位还成了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听史学界的朋友说,中国20世纪30年代后形 成了一个学术派别,名叫“吾师派”,大概是由某蝮人写文章常说的“吾师 梁任公”、“吾师王静安”、“吾师陈寅恪”等衍变而来的。从这一件小事 也可以看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学术界影响之大。吾生也晚,没有能亲逢国学研究院的全盛时期。我于1930年入清华时,留美预备学堂和国学研究院都已不再存在,清华改成了国立清华大学。清华 有一个特点:新生投考时用不着填上报考的系名,录取后,再由学生。自己 决定入哪一个系;读上一阵,觉得不恰当,还可以转系。转系在其他一些大 学中极为困难——比如说现在的北京大学,但在当时的清华,却真易如反掌。可是根据我的经验: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双重性。没有入系的选择自由,很不舒服;现在有了入系的选择自由,反而更不舒服。为了这个问题,我还 真伤了点脑筋。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点吸引力,究竟选择哪一个 系呢?我一时好像变成了莎翁剧中的Harnlet碰到了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我是从文科高中毕业的,按理说,文科的系对自己 更适宜。然而我却忽然一度异想天开,想人数学系,真是“可笑不自量”。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决定入西洋文学系(后改名外国语文系)。这一件事 也证明我“少无大志”,我并没有明确的志向,想当哪一门学科的专家。当时的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在全国各大学中是响当当的名牌。原因 据说是由于外国教授多,讲课当然都用英文,连中国教授讲课有时也用英文。用英文讲课,这可真不得了呀!只是这一条就能够发聋振聩,于是就名满 天下了。我当时未始不在被振发之列,又同我那虚无缥缈的出国梦联系起来,我就当机立断,选了西洋文学系。
评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
评分(二)
评分值得购买,是正版,快递很快!!服务好!!
评分挺好的,用着很好!外观也漂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