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22
性情老者季羡林自述:我想和年轻人谈谈我的学术人生
研究学问是我毕生兴趣之所在,我的几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了这上面。
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
关于考证,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学者,不管你是哪一门,哪一科,尽快掌握外语,只有这样,中国的声音才能传向全球。
有时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学术研究疲倦了,换一张桌子,写点散文,换一换脑筋,就像是磨刀一样,刀磨过之后,重又锋利起来。回头再搞学术研究,重新抖擞,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亦人生一乐也。
—— 季羡林
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风范,季羡林先生以渊博之学、累累硕果、求真务实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字里行间呈现出这位文化学者对自己倾毕生精力研究学问所形成的严谨与执著,并饱含深情地追忆了其导师们的引领之德,所述无不真实感人,其人品学思德养,堪称一代楷模。
季羡林,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术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马
清华四年
留德十年
进入哥廷根大学(1935年)
入学五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1936年~1937年)
吐火罗文的学习(1940年~1941年)
其他语言的学习(1937年夏)
博士论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1941年)
十年回顾(1935年~1945年)
回到祖国
终于找到出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学术研究的空白点(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译《罗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跃的学术研究时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学术自述
编后记
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大师就是大师,读起来让人静心。
评分很好
评分大师自述 有空仔细看看
评分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8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 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l
评分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自己应该拍一部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实录,也可以和韩国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历史是:朝鲜在大明的帮助下,终于没有灭国,并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战争企图,最后,丰臣秀吉死了,露梁海战中,中朝两国将士齐心戮力共同阻击了想要逃跑的日寇。这场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时代英雄,是他们挽救的朝鲜,这其中包括中国的李如松、陈璘、麻贵、邓子龙,还有朝鲜的李舜臣。
评分第一次看他的书,这老头好像挺厉害的
评分买给妈妈看的,大师作品
评分挺好的,用着很好!外观也漂亮!
评分低价+折上折+神速物流
季羡林精品集:我的学术人生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