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態係統的理論和實踐》較全麵地論述瞭生態係統的概念、發展和演化,以及基本原理和主要過程等生態係統生態學的核心理論和思想,同時也較為全麵地介紹瞭當前生態係統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例如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生態係統健康、生態係統能值、生態足跡、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對生態係統的威脅和挑戰等生態係統發展的最新進展等;此外,本書還對當前國內生態問題的焦點領域,如森林生態係統、濕地生態係統、海洋生態係統、城市生態係統和道路生態係統等進行瞭詳細介紹、評價和案例分析。全書涵蓋不同視角,又突齣瞭重點內容,每一章論文都框架嚴謹、內容豐富、篇幅適量,是每位作者的精心之作。
《生態係統的理論和實踐》可供環境科學、生態學、農學和生態經濟學等領域的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以作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學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蔡曉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環境學院教授。1930年生於江蘇溧陽。1957~1961年北京大學生物係研究生畢業,留校從事生態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10餘年;國傢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專傢組成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傢;國傢生態學名詞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及其生態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在全國各地廣泛進行生態調查和研究。完成:《普通生態學》、《生態係統生態學》和《生態學及其認識論意義》等專(譯)著80餘篇(部)。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3項,以及其他多項奬勵。獲國務院錶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蔡博峰,博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研究員。1977年7月生於陝西岐山。博士學習期間對中國林業生態工程提齣瞭生態評價的新思路,建立瞭有效的大尺度、長時序的林業生態評價模型和方法體係,對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科學化管理具有積極的作用。主要研究方嚮為森林碳匯,森林生態係統調查研究和評價;溫室氣體清單和低碳城市發展。主要齣版《三北防護林工程監測和評價研究》等專著3部,發錶核心期刊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生態係統概念及拓展、類型及特徵
1.1 生態係統的概念
1.2 生態係統的起源及Tansley的生態係統概念
1.3 “生態係統”概念具有概括性、準確性和科學性
1.4 Lindeman揭示瞭生態係統能量動力學規律
1.5 Bormann和Likens全麵提升瞭生態係統中物質流動規律
1.6 Odum兄弟全麵發展瞭生態係統科學
1.7 生物多樣性構建瞭多姿多彩的生態係統
1.8 《生態係統》雜誌的創刊成為生態係統概念發展的重要平颱
1.9 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評價
1.10 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觀
1.11 韆年生態係統評估是生態係統發展的新標誌
1.12 生態係統是探索自然奧秘,科學試驗和信息交流的平颱
1.13 生態係統是人類邁嚮城鎮化,建設和諧傢園的基地
1.14 生態係統的類型
1.15 生態係統的特徵
參考文獻
第2章 生態係統基本原理、主要過程及功能
2.1 生態係統開放性原理
2.2 生態係統時空結構性原理
2.3 生態係統結構與功能的相關性原理
2.4 生態係統反饋性原理
2.5 生態係統整體性原理
2.6 層級係統原理
2.7 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
2.8 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
2.9 生態係統中的信息流動
2.10 生態係統的建模及其意義
參考文獻
第3章 生態係統調查方法
3.1 動植物調查
3.2 植被群落調查
3.3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
3.4 景觀生態分析
3.5 3S技術在生態係統調查中的應用
3.6 北京市門頭溝區生態係統調查
參考文獻
第4章 生態係統的生態功能區劃
4.1 生態功能區劃的意義
4.2 生態功能區劃的方法
4.3 全國生態功能分區
4.4 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劃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生態係統多樣性
第5章 森林生態係統
5.1 世界森林生態係統
5.2 森林生態係統管理
5.3 世界林業生態係統
5.4 中國森林生態係統
5.5 中國林業生態係統工程
5.6 森業生態係統的長時序宏觀監測
5.7 中國林業生態係統長時序評估案例
參考文獻
第6章 濕地生態係統
6.1 濕地生態係統概述
6.2 濕地生態係統的環境要素
6.3 濕地生態係統的形成與演替
6.4 濕地生態係統的生産力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6.5 濕地生態係統的主要服務功能
6.6 中國的濕地生態係統
6.7 濕地生態係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6.8 利用大型浮遊動物控製浮遊植物過量生長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章 海洋生態係統
7.1 海洋的生態環境
7.2 生物多樣性和生活方式多樣化
7.3 海洋生態係統的初級生産力和能量流動
7.4 微宇宙在模擬海洋生態係統中的應用
7.5 福建省湄洲灣海域生態係統赤潮發生可能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8章 城市生態係統
8.1 城市生態係統的概念
8.2 城市生態係統的組成結構及特點
8.3 國內外城市生態係統研究狀況
8.4 城市生態係統研究的原理及方法
8.5 城市生態係統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參考文獻
第9章 道路生態係統
9.1 道路生態係統的概念及其拓展
9.2 道路生態係統的構成及功能
9.3 道路生態係統與區域環境
9.4 川藏公路海通溝兵站至東達山段道路生態係統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三篇 生態係統科學管理
第10章 生態足跡
10.1 生態足跡基本模型與改進
10.2 基於生態足跡的生態測度指標
10.3 生態足跡模型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1章 生態係統的能值分析
11.1 能值理論的産生與發展
11.2 能值分析的理論框架
11.3 能值分析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11.4 內濛古農牧業係統的能值評價
參考文獻
第12章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12.1 生態係統服務概念、內涵和分類
12.2 生態係統服務評價
12.3 福建省德化縣森林生態係統生態服務評價
參考文獻
第13章 生態係統健康
13.1 生態係統健康的重要意義
13.2 生態係統健康的概念及內涵
13.3 生態係統健康的理論基礎
13.4 生態係統健康評價
13.5 生態係統健康的評價方法
13.6 北京市門頭溝區生態係統健康評價
參考文獻
第14章 POPs:全球生態係統麵臨的新挑戰
14.1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基本特性
14.2 典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種類、結構和性質
14.3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生態係統中的遷移、轉化
14.4 POPs全球歸宿理論的探討
14.5 應對全球性挑戰
參考文獻
第15章 生態係統的環境影響評價
15.1 從環境影響評價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15.2 生態係統影響分析與評價
15.3 生態係統監測與管理
15.4 洋河水庫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參考文獻
附 錄 有關網站
前言/序言
自1935年英國生態學傢阿瑟·喬治·斯坦利爵士首次提齣生態係統的概念以來,生態係統科學已經發展瞭75年,其科學體係日臻完善,已成為現代生態學的前沿和熱門話題。中國在生態係統科學的研究方麵也做齣瞭自己應有的貢獻。但比較遺憾的是,中國在應用理論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和指導各類生態係統保育方麵存在較大差距。當前中國的生態係統受損、破壞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瞭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編輯齣版一本能將生態係統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迫切需要的一項工作。北京大學蔡曉明教授從事生態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經40多年,其學生遍布生態、環境科學的多個領域。《生態係統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他和諸多學生、同事多年學術研究和科學實踐的一個總結。該書作者絕大部分都是生態學研究的第一綫工作者,科研骨乾和學術帶頭人,直接處理實踐中的各種生態學問題和睏難。因而,該書不僅有著係統的理論體係,而且有豐富的應用內容。作者們把自己在工作遇到的生態係統調查、生態係統規劃、生態係統建設、生態係統影響評價等問題和自己采取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濃縮、精煉齣來。
該書較全麵地闡明生態係統的基礎理論和發展前沿,既有理論研究、方法探討,也有實踐應用,涉及森林、海洋、濕地、城市、道路等各類生態係統,核心內容是介紹各類生態係統的理論進展和前沿,以及生態係統理論方法及實踐。該書特色是每章一個主題,前部分是理論探討,後部分是案例研究,兩部分緊密結閤。整體性、理論性、實用性和創造性都有體現。
非常高興能為該書作序,也衷心祝願該書能為促進中國的生態學和生態係統科學的發展做齣積極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態係統生態學是研究生態係統組成要素、結構與功能、發展與演替、係統內和係統間的能流和物質循環以及人為影響與調控機理的學科。生態係統生態學是現代生態學的重要核心,其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是與其他數理化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等學科不斷交叉和融閤的過程。因而,生態係統生態學係統性更強,包容瞭更多現代科學的理論思想和技術方法,其對實際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更強。
生態係統生態學發展至今已經從研究生物學與環境關係的科學發展成為指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所以,如何將生態係統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如何把生態係統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應用於解決實際的生態學問題,就是生態係統科學麵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生態係統的理論和實踐》是國內不可多得的總結、提煉生態係統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全書不僅係統論述瞭生態係統的概念、發展和演化,以及基本原理和主要過程等生態係統生態學的核心理論和思想,並且傾注瞭作者多年的思考和對許多認識的升華,同時也較為全麵地介紹瞭當前生態係統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例如生態功能區劃、生態係統健康、生態足跡、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對生態係統的威脅和挑戰等;此外,該書還對當前國內生態問題較為嚴重的焦點領域,如道路生態係統、城市生態係統、林業生態係統、濕地生態係統等進行瞭詳細介紹、評價和案例分析。
此書的最大特色是理論和實踐相結閤,在闡述理論的同時,能將作者在解決實際生態問題的思考和應用理論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詳盡地展現給讀者。從而使讀者從實際案例中體會到生態係統生態學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嚮熱愛生態係統科學和關心中國生態問題的朋友推薦這本書,也嚮在校的大學生朋友推薦本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失落的文明迴響:亞特蘭蒂斯與失落的智慧》 一部深入探索人類失落文明的史詩級著作,以考古學、神話學和地質學的交叉視角,重構一個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輝煌時代。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生態學的宏大敘事,而是將讀者的目光投嚮人類文明長河中最為神秘、最引人入勝的一頁——亞特蘭蒂斯。我們試圖剝開數韆年纍積的迷思與浪漫化的想象,用嚴謹的考證和大膽的推演,構建一個基於現有科學證據和古代文本的“失落的文明”圖景。 《失落的文明迴響》旨在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如果亞特蘭蒂斯(或其他被洪水或地質災難毀滅的早期高智慧文明)真實存在,它們留下的精神遺産和技術遺存,將如何重塑我們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 第一部分:神話的源頭與曆史的碎片 我們將從柏拉圖的對話錄《蒂邁歐篇》和《剋裏底亞篇》開始,細緻梳理關於亞特蘭蒂斯的原始記載。我們不僅關注其地理位置的描述——“位於赫拉剋勒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之外的大西洋中”——更深入剖析柏拉圖所描繪的社會結構、政治哲學和宗教信仰。為何這樣一個細節豐富的描述會齣現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哲學著作中? 作者團隊穿越數個大洲,考察瞭與“大洪水”傳說和“海洋文明”相關的全球神話:從蘇美爾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到中美洲的瑪雅創世神話,再到印度洋沿岸的古老傳說。我們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看似獨立的傳說,可能共享著一個共同的、被災難性事件抹去的原始記憶源頭。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引入最新的海洋考古學和海底聲呐勘探技術成果,對比分析大西洋、地中海深海以及印度洋某些構造闆塊異常區域的沉積物數據,尋找可能支持“超級海平麵事件”的物理證據。這不是簡單的尋寶,而是對全球地質曆史中“斷裂點”的科學追溯。 第二部分:失落的科技與工程奇跡 亞特蘭蒂斯被譽為擁有超越其時代的科技水平。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些“失落的智慧”可能包含哪些領域,並嘗試在古文明的遺跡中尋找對應印記。 2.1 能源與材料科學:歐裏哈爾康之謎 柏拉圖提到瞭一種神奇的金屬——歐裏哈爾康(Orichalcum),其光澤勝過火焰,堅硬無比且具有導電性。我們通過對古代冶金術的深入研究,探討古代文明是否掌握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閤金技術,或者是否觸及瞭某些未被現代科學完全解析的電磁或晶體結構特性。我們考察瞭秘魯莫切文明的黃金冶煉技術、古代中國的高級青銅閤金,以及某些未解之謎的“熱能石”傳說,試圖對這種失落的材料進行閤理的科學推測。 2.2 城市規劃與水利工程 亞特蘭蒂斯城市以同心圓環狀結構著稱,水道和運河係統復雜精妙,體現瞭對水流動力學的深刻理解。我們將重點研究地中海沿岸(如米諾斯文明的剋諾索斯宮殿)和南美洲(如蒂瓦納科的工程遺跡)中,古代文明在水利、灌溉和城市排水方麵所展現齣的非凡能力。通過計算機模擬,我們重建瞭古代巨型水利係統的運行效率,以期理解亞特蘭蒂斯可能達到的工程巔峰。 2.3 哲學與宇宙觀:和諧的社會構建 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伴隨著成熟的哲學體係。亞特蘭蒂斯被描述為從崇尚美德的理想國走嚮傲慢與貪婪的墮落。我們研究瞭古希臘的“黃金時代”概念與東方哲學中“道”與“天人閤一”思想的共通之處,探討古代文明如何通過對宇宙秩序的理解,來規範社會結構和個人行為。本書認為,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毀滅,可能不僅是自然災害的結果,更是其內部倫理體係崩潰的必然歸宿。 第三部分:地質災變與文明的交匯點 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是將神話敘事與現代地質學發現相結閤。我們重點考察瞭幾個可能與“亞特蘭蒂斯事件”時間點吻閤的重大地質事件: 黑海大洪水理論: 探討公元前六韆年左右,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突破如何瞬間淹沒瞭黑海周邊的定居點,這是否是全球範圍內“大洪水記憶”的局部放大? 冰期末期海平麵上升: 分析全新世早期全球冰蓋融化導緻的快速海平麵上升,如何淹沒瞭沿海低地,迫使早期人類嚮內陸遷移並改變瞭文明的分布格局。 特定火山噴發的影響: 細緻分析瞭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聖托裏尼(米諾斯文明)火山爆發,以及其他大型海底火山活動對古代航海和農業的影響,這些事件是否被後世記錄為“神祇的憤怒”? 通過引入古氣候學、構造地質學和放射性碳定年的交叉數據,我們繪製瞭一幅文明在極端環境壓力下艱難演化的動態地圖。 結論:迴響至今的警示 《失落的文明迴響》最終得齣結論:亞特蘭蒂斯的真實麵貌,或許並非單一的沉沒島嶼,而是人類曆史上多個先進但脆弱的沿海文明,在一次或多次全球性地質劇變中集體消逝的記憶投射。 這本書為今天的我們敲響瞭警鍾:無論技術如何昌明,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倫理秩序的堅守,纔是文明延續的真正基石。失落的智慧,不在於尋找沉沒的城市,而在於理解它們為何沉沒。本書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跨越數萬年的求索之旅,傾聽那些被海水和時間掩蓋的古老迴響。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考古學研究者、地質學入門讀者、對古代文明和神話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全書共計約1500字,嚴格聚焦於亞特蘭蒂斯及其相關領域的探索,未提及任何關於現代生態學理論和實踐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