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80.00元
作者:牛颂, 饶曙光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04365446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为导演篇、回顾篇、当代篇、发展篇4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为着民族电影更崇高的目标;谈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魂系新疆:我用我的心拍戏等。《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度诠释,表现'冀我与真实状态'的艺术感染力,对多民族母语的精致适用,对人类与自然非凡关系的虔敬思考,以及对于人类共同理想、诗意与尊严的执著追求,使得中外观影者大为震撼,惊叹中图原来不只有'山寨版的好莱坞',还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本土艺本电影。
目录
导演篇
为着民族电影更崇高的目标
谈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
魂系新疆:我用我的心拍戏
产业化是民族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民族电影创作三部曲
真实于内心,做有意义的电影
让中国人的心灵都有栖息地
我愿用电影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用电影真实表达藏区的生活
拍摄'西藏爱情三部曲'之随想
电影《斯琴杭茹》的创作经历及感想
我和我的民族电影
用电影抒唱人们心中的长调
心灵属地的回归或诀别——《鸟巢》、《滚拉拉的枪》创作反思
十字路口的焦虑和思考——民族题材电影的突围
多民族母语电影创作谈
用电影表达各族人民心中的美好追求
从电影《阿娜依》到《云上太阳》
《锡林郭勒?汶川》创作谈
回顾篇
民俗景观的影像书写——孤岛时期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影扫描
建国初期民族题材电影的特色
银幕空间和民族主体的显现
破解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困局
中国电影中的'云南想象'——历史、美学和身份认同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新中国民族电影的表演美学论纲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电影创作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
——'十七年'与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原生态情结比较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基本样式及美学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人文精神价值分析
走向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美丽银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巡礼》创作认识
当代篇
民族电影的内涵与外延
民族电影概念的规定性
民族语文翻译与少数民族母语电影
表述的转型
当代民族电影的民俗展示、文化认同与国家想象
自我、他者与国家——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身份表述
'原生态'主题在民族电影中的凸显
论近年来民族性书写在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变迁
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民族题材电影《鲜花》编剧创作谈
安静的凝视——刘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
民族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转向——评《乌鲁木齐的天空》
民族题材电影多样态的认识与选择
摄像机和摄影师在民族志电影拍摄中的角色探讨
电视电影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概览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综述
影坛胜景——我国关于民族电影的理论研究
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
中国当代民族电影传播简论
创建民族电影展映与推广的平台
发展篇
政策创新与少数民族电影发展
在跨文化对话中凸显民族电影独特的现代魅力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路向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电影'命题
新民族电影——内向的族群记忆与开放的文化自觉
民族题材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谈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化创作
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几点思考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动画电影教育重视民族题材的开发与创新
试论大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观赏缺失与对策
新疆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思考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产业化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论产业化环境中民族地区制片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如何让更多的民族电影走进观众的视线
少数民族电影的营销方略探究
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径探析
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到'少数民族电影'——关于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一些随想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国民族电影高端论坛'综述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真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斯琴杭茹老人,是我在1997年冬末认识的。当时表弟那仁达来拿来了一本书——《成吉思汗的后裔?斯琴杭茹》。我一看,是我故乡乌审旗的人。因为很好奇,当然也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我们几个人(查格德尔、那仁达来、章嘎)从呼和浩特市出发,长途跋涉,第二天的晚上才到达目的地,拜访了这位拥有成吉思汗第32代嫡孙身份的老人斯琴杭茹。没想到她们家是一个普通的牧人家庭,而且还是个贫困户。可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很快我们就感觉到了这家人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是很阳光的,于是我们也就很坦然地住下了。在我们的要求下,斯琴杭茹老人讲起了她的亲身经历。我们听了两天三夜,太震撼了!这么一个瘦小而满面笑容的奶奶,她的经历却如此的不幸。她童年失去父亲、青年失去恋人、中年失去了欢乐长达二十年。其中六年多时间更为艰辛,除了受皮肉苦之外,她还不能回家、不能与人说话,无论是在寒雪的冬天,还是在下雨的夏天,她都不能进屋住宿……甚至她还精神失常近六年。听到这样的真实故事,我全身都在发抖。那时我是一名演员,虽然没有往拍电影这个方向去想,但是她的故事就像电影画面一样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也忘不掉了。
我们大家共同决定把这部影片用母语蒙语来拍摄,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自从1985年次演电影《成吉思汗》(饰者别)以来,我参演过几十部蒙古族草原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表演时都不是用母语来演的,而是翻译着演。这就像咱中国农民表现自己的农民生活时非要说英语一样别扭,总会影响表演及影片的真实感。我个人认为一部电影重要的是它的真实感。《斯琴杭茹》剧本定稿的时候有人提出你的主题是什么?想说什么?我说真情实意是本片的生命,只有'真'才能感动观众。真实的剧情,真实的表演,真实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时候在客观真实的面前连真理也是相对的。就目前的剧本而言,我拍不了那么深奥的东西。如果一小节音乐、一首歌都让人那么感动,那么我就是想拍一部朴实感人的电影。
电影《斯琴杭茹》前期筹备至拍摄阶段,一直到现在,大的难题,就是钱的问题。把剧本的事情弄利索后,我们就到处筹钱。
当我们找不着资金相当无奈的时候,亲戚,朋友,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100元,她200元,这位1000元,那位1万元,还有人给了10万元……我们无比的感动!一次在东胜市,我们要找一个平房土院子场景,就去了我两个妹妹家。当我们走的时候她们每人给了我500元。她们是打工妹,这个土房子也是租的,这一点钱其实是她们一个月的工钱,是辛辛苦苦劳动挣来的钱。当我含着泪水上车的时候,摄影师沙日布老师的眼泪早已流下来了。
序言
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回了中国电影的黎明时期,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早期电影如何开始记录和呈现中国各个民族的生活面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堆砌,而是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对“民族”的认知和理解。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早期民族题材电影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宣传片”或“纪录片”,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这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黑白胶片中定格的淳朴面孔,那些质朴的歌舞场面,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作者对于历史资料的梳理非常细致,从电影的拍摄背景、导演意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那些被提及的早期电影的代表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恨不得立刻去寻找并观看它们,去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电影魅力。例如,作者对《马队报喜》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电影人如何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充满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的作品。这种追溯根源的做法,对于理解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整体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它就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章节中更为复杂的议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到,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电影,并且对中国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学者,他并非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充满温度的文字,将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关于“未来”的展望,我感觉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充满智慧的预言家,他并非简单地预测,而是基于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所描绘的未来,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标准化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多元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恰恰是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作者认为,中国民族电影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更深入、更真实地挖掘和展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核,用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他提到,未来的民族电影可能会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而非简单的信息传递。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从而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另外,作者也展望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他认为VR、AR等新技术将为民族电影的呈现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或许能够让观众更身沉浸地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他还提到了跨文化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合作,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拓展民族电影的国际视野。总而言之,作者对未来的描绘,充满了对中国民族电影的期许和信心,他认为,只要坚持文化自信,勇于创新,中国民族电影一定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书中对一些具体的中国民族电影代表作的案例分析,是我最为期待和享受的部分。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影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他深入剖析了这些影片在主题选择、叙事结构、人物塑造、镜头语言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认知和情感表达。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影片时,非常注重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比如,他对一些早期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电影如何承担起“记录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试图构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民族形象。而在分析当代民族题材电影时,作者则着重考察了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进行叙事创新和风格探索,如何尝试用更具现代感和国际视野的方式来讲述民族故事。这些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对电影作品本身的评价,更像是对中国民族电影发展脉络的一次生动注解。它们让我看到了,民族电影的创作并非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在不断的探索、碰撞和反思中前进的。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得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民族电影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在“民族性”的探讨上,展现了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族性”等同于某种固定的、排他的文化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和演化的概念。他深入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使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解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并没有回避这种矛盾性,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电影案例,展现了中国民族电影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平衡。他强调,真正的民族性,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也不是刻意的固守,而是在现代语境下,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他认为,未来的民族电影,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探索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并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将其以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口号,而是聚焦于具体的文化实践和艺术表达,这使得他对“民族性”的探讨,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对未来的深情回望和坚定启航。作者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挑战之后,对中国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充满希望的展望。他再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民族电影走向世界的基石。作者描绘的未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他鼓励电影创作者们,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坚守自己文化的根脉。他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民族电影一定能够在全球文化舞台上,赢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并为世界文明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东方美学。我在这部分内容中,看到了作者对中国民族电影的拳拳赤子之心,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这本书的结尾,不仅仅是对全书内容的收束,更像是一种对读者的激励,鼓励我们去关注、去支持、去参与到中国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中来。它让我对中国民族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中国民族电影现象的描述,而是尝试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全球化理论语境下进行审视。他运用了诸如“文化霸权”、“文化杂合”、“在地化”等一些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概念,来分析全球化对中国民族电影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例如,他深入探讨了西方主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对中国民族电影叙事模式和审美取向造成的潜在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电影人在创作上的焦虑和反思。同时,他也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比如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将中国民族电影推向世界,以及从中汲取有益的创作经验和技术手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理论概念时,并没有将其凌驾于具体案例之上,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对中国民族电影历史进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使得理论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在学术研究层面显得尤为扎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互动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民族电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者对于“叙事”的探讨,在我看来是这本书中最具洞察力的部分之一。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关于民族故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详细分析了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策略上的演变。他指出,传统的叙事方式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表达,而在全球化时代,观众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性深度。因此,未来的民族电影需要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腻描绘,用更具普遍性的情感来打动观众。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叙事形式的创新,例如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等手法,来丰富故事的层次感和解读空间。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叙事模式,而应该积极借鉴世界电影的优秀经验,并将其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相结合,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叙事风格。我对作者在分析一些影片时,对镜头语言和蒙太克的运用所进行的解读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优秀的叙事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视觉和听觉元素的巧妙组合。这本书在这部分的论述,为我理解如何用现代的叙事方式来呈现民族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在探讨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部分,作者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的“在地性”与“国际化”之间如何平衡?我深有感触。如今,全球电影市场充斥着好莱坞大片的强势输出,以及各种文化符号的泛化和挪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电影如何才能在保留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又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而不是被淹没或者被同质化,这是摆在所有从业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分析大量近年来的优秀民族题材电影的案例,比如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影片,以及一些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作品,来揭示其中的探索路径。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一些影片时,非常注重其叙事策略和镜头语言的独特性,例如如何通过具体的民族习俗、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来构建故事,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的符号展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技术进步对民族电影创作带来的影响,比如数字技术的普及如何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电影制作中,也为表现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他也指出了过度追求技术而忽视内容,或者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风险。这本书对“现状”的分析,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在复杂环境中不断求索和进化的过程,这既令人振奋,也充满了挑战。
评分在解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与“全球化”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时,作者展现出了独特的学术敏感度。他不仅将电影视为一种文化产品,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和互动机制。他详细分析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电影如何成为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可能成为文化同质化的推手。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引用了大量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阐释电影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复杂作用。我特别关注他对于“跨文化传播”的论述,他分析了中国民族电影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隔阂和理解偏差,以及如何通过更具普适性的叙事和更具感染力的视听语言来克服这些障碍。同时,他也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创作中出现的“文化挪用”和“文化身份模糊”等问题,并呼吁在创作中要保持审慎和尊重。这本书对电影作为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媒介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电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对电影内容的分析,更是对电影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关系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沉稳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与“全球化”和“民族电影”这两个主题所带来的宏大感和文化深度不谋而合。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尤其是被其副标题“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电影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意义的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影像记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发展,以及当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与转型,这些都将是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关于“现状”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分析当前中国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独特的叙事方式,如何在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国际观众。而“未来”的展望,则更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它将引领我思考中国民族题材电影未来可能的方向,是更加强调文化输出,还是回归本土叙事,亦或是融合东西方艺术元素,创造出全新的电影语言。这本书的ISBN码(9787504365446)也让我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