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2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包装很好,印刷不错,字体也十分清晰,无可挑剔。封面很喜欢喜欢,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书。
评分本雅明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可以从中看到这位思想家探索的深度。
评分毕业论文最后没有做本雅明,挺遗憾的,工作了几年还是念念不忘,新出的这本,还是要买来读读。
评分瓦尔特·本雅明 ,英文名Walter Benjamin,出生于1892,卒于1940,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出版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单向街》等作品。有人称之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
评分这种思路决定了他只能以碎片化的表达,从碎片起立,抛却过渡,直抵真理。这便是本雅明所谓的“寄喻”。从这个思路出发,他虽然竭力想从形式里得到些什么,但他真正用力的往往落实到形式下头的碎片中去了。或者,坦率地说,这是一部文不对题的书,读过这部书的人几乎不会感觉自己知道了哪怕一部悲苦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评分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驰骋古今,释义不落 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本雅明其实是想借用文学形式史的书写,来重写一段文学史,甚或,思想史。形式这个词,我不知道现今的批评界会看得有多重。但当时批评家张柠跟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小灶的时候,一再重申这个词语。到现在,我也越发认同了。举个例子,从古体诗到近体诗,面上看,不过是字句的裁削、韵律的合辙;但从根上看,古体诗能包容下的一些鲁莽、憨重的情感在隋唐的节骨眼上就像给一面筛子拦住了一般,在往后的诗歌史中便几乎永远消散了踪影。形式,就是文学史的一面筛子。本雅明用形式来串联起他的文学史观,内心其实潜伏着一种巨大的概括的野心:“将看似散乱和分离之物作为一种综合体的各因素而让其互相联系。”(p44)所以,本雅明用一本书的时间,跟我们絮絮叨叨一种德国人自己现在都不怎么看的东西——悲苦剧——其实是有自己的潜台词的。比如,从悲剧到悲苦剧,就是一种隐而不彰的变迁。前者是神话的载体,换言之,悲剧只可能是神的悲剧;而后者才是人间的悲苦剧。但这种人间的悲苦剧也是残留着神性的,所以,君王就成为了神与人之间必要的过渡。因此,暴君剧才会在悲苦剧中如此重要。从神到人,这就是所有人类族群都要迈过的一道坎。本雅明看到的,就是德国人在迈过这道坎时的跌跌撞撞。潜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野心来写这样一本小书,我想,本雅明自己,写着写着也会感到言不尽意的痛苦。所以这书的很多部分往往成为作者的独白,同时成为读者的天书。他其实最该学习一下他的同胞马克斯•韦伯,学学他如何用狂飙突进的尾注来解决许多欲言又止的问题。但是,排开这种表达的困难外,本雅明似乎从思路上面临着两重他自己无法解决的致命矛盾。其一,从他引以为开篇的《认识论批评》中,显而易见,本雅明有着一种近乎唯一的真理观:“认识的对象不等于真理”(p5),真理是那个不能言说的道,任何言说都只能伤及它。所以,“对艺术形式是不可能做出演绎式阐发的”(p25),“因为在观察深入艺术的作品与形式以探测其内涵时,往往都是在谈论最细微处。” 这种思路决定了他只能以碎片化的表达,从碎片起立,抛却过渡,直抵真理。这便是本雅明所谓的“寄喻”。从这个思路出发,他虽然竭力想从形式里得到些什么,但他真正用力的往往落实到形式下头的碎片中去了。或者,坦率地说,这是一部文不对题的书,读过这部书的人几乎不会感觉自己知道了哪怕一部悲苦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麻烦的是,本雅明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体现一种形式是一回事,对这种形式进行突出表达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精英作家的事情,而后者则突出表现在二三流作家不遗余力的努力上。”(p44)本雅明想借用形式达成自己的愿望,但形式本身究竟该向何处寻?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这也是我在现代文学上最亲近的导师常常引以为自得的一个发现。孙犁的写作,在解放区作家里几乎是独树一帜的。随着他的声名鹊起,一批人仿作,并成为一个“荷花淀派”。但反过来想,一个大作家的本色,就在于他写的东西是难于模仿的。所以模仿之人,没有一个能有孙犁的气质。老师常说,所谓“荷花淀派”,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流派”。本雅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他想表述“荷花淀派”的时候,他是写孙犁,还是写那一大批仿作者?当我们想写一部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判断起来很容易;但是当我们想要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些别的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犯难。所以,本雅明选择悲苦剧,本身就已经是剑走偏锋,当他一定还要在浩淼的悲苦剧中提炼些什么的时候,就更加如坠云端。他基本上只能成为一个拾麦者,躬着腰,一粒粒麦穗地捡着。我相信他一定对整片麦田熟络得一清二楚,但我们跟在这个拾麦者后面,基本上只能看见他来回忙碌的背影。当然,我这么说,并非低估本雅明这部书的价值。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能把它真的当一部今天所理解的学术著作来读。反过头来说,当我们也像一个拾麦者一样,从他的耕耘里一颗一颗麦粒般捡拾的时候,或许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现,或者启发。
评分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
评分包装印刷都不错,会继续在京东购书的
评分本雅明!本雅明!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