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罗马帝国的怀古手册:罗马帝国倾颓现实的亲历者、拜占庭帝国帝王私库度支官和应诉官——佐西莫斯,流传至今的惟一作品;
★硕果仅存的非“正统”罗马史记:经过后世基督教史学家的正统化过滤,作为一名非基督徒,佐西莫斯笔下的罗马史记具有毋庸置疑的史料价值。
《罗马新史》共六卷,其中有部分散失。佐西莫斯在书中围绕两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罗马帝国已经衰落;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针对后者,佐西莫斯更是明确表示:在他看来,元首政治和传统信仰的衰弱,正是国家走向衰败的原因。
佐西莫斯此立意,也正是新史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即,与其他经过后来成为合法性的史学家的“过滤”、“删选”而保留下来的史学作品相比,《新史》也让后人得以更真切地了解所谓罗马帝国末年的观点。
[东罗马] 佐西莫斯:大约生活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的拜占庭帝国,他是传统宗教的捍卫者,非基督徒,官至帝王私库度支官及应诉官。其所著《罗马新史》在著名文献学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弗提乌编写的《文献大全》中被评价为“虽简洁洗练,但富有表现;虽纯洁无瑕,但不失光彩”。
第一卷 1
戴克里先之前的罗马帝国史(约公元前6世纪末—约公元280年)
希腊人简史——亚历山大东征——权贵政治垮台,屋大维成为惟一统治者——蛮族开始侵袭罗马帝国——帕尔米拉人欧达纳图斯和泽诺庇亚的兴起与覆灭——普罗布斯称帝,对蛮族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托勒麦斯发动叛乱
第二卷 40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至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之间的帝国史(公元305年—354年)
君士坦提乌斯、马克西米安·伽勒利乌斯、塞维鲁、马克西米努斯四帝共治——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之间的内战——君士坦丁的统治——君士坦丁诸子之乱——君士坦提乌斯与马格嫩提乌斯之间爆发内战
第三卷 75
皇帝尤利安的生平(公元355年—364年)
尤利安任恺撒,战胜日耳曼人——尤利安与君士坦提乌斯之间的内战——尤利安远征波斯——尤利安死后罗马军队从波斯仓促撤退
第四卷 103
皇帝卓维安驾崩后至提奥多西一世驾崩之间的帝国史(公元365年—395年)
普罗柯比的叛乱——匈奴人抵达欧洲,斯基泰人大举进入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亚得里亚那堡全军覆灭——皇帝提奥多西再度统一罗马帝国
第五卷 141
提奥多西一世驾崩至西部皇帝奥诺里乌斯拒绝蛮王阿拉里克的和约请求(公元396年—410年)
帝国分成东西两部,鲁菲努斯和斯提利库把持大权——宦官尤特罗庇乌斯取代鲁菲努斯的地位,不久后被杀——阿拉里克率蛮族侵入意大利,围困罗马城并在取得大量战利品后撤退而去
第六卷 180
高卢僭主君士坦丁父子的历史回顾,阿拉里克决心第二次包围罗马城(公元410年)
专名、人名对照表 189
译后记 201
第一卷
I 1 就在梅伽洛波利斯(Megalopolis)的波利庇乌斯(Polybius)打算将其身处年代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的时候,他认为,据实书写下罗马人在建城之后的六百年里不间断地同周围民族进行战争,而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却未缔造起一个地域广袤的帝国,他这么写是合乎体统的。罗马人那时征服了意大利的一隅,而当汉尼拔(Hannibal)前来侵袭,他们在坎尼(Cannae)落败之后,又失去了这片土地,甚至还生生地目睹着敌人进逼到自己的城下。然而就在经历上述事件之后,他们的事业取得了此番好运,以至于在区区五十三年的岁月里,他们不仅君临意大利和整个阿非利加(Africa),而且同样征服了西边的西班牙。即便这样,他们依旧被拓展疆域的欲望驱使着,从而越过了伊奥尼安海(Ionian),征服了希腊,毁灭了马其顿(Macedonia),还俘虏了后者的王并把他带回罗马。
2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将上述全部的进程仅仅归因于人的力量,而应当抑或归因于难以抗拒的命运,抑或出于天体的运动,抑或出于眷顾着我们一举一动的神明的意志——当这些举动是出自正义的时候。上述这些以一系列因果事件左右着未来之事,因此它们必将呈现出特定的模式,而这就让智者揭示出,人事的安排取决于某种神圣的天意。其结果便是: 当我们灵魂旺盛的时候,我们就繁荣昌盛;反之,当灵魂匮乏占主导之时,我们就会衰落到如现在一样的情形。而我将通过事实本身来印证我的话。
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稍高,因为它对读者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它不会浪费篇幅去解释那些耳熟能详的基本概念。然而,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它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对于信息密度的处理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每隔几页,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概念框架或一个等待被挑战的传统论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全书收尾处提出的那个关于“地方性认同如何在帝国体系瓦解后迅速填补真空”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指导读者如何看待后来的历史演变。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像是对未来历史研究范式的一次预演。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厚重感”,不是因为页数多,而是因为每一页的内容都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入的思辨,让人读完后,必须放下一段时间,让那些交织的线索在脑海中沉淀、重组,才能真正消化其全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那近乎偏执的史料驾驭能力。他对待一手文献的态度,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对话”。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描述,采用了多重证据交叉比对的方法,特别是他引述了大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和DNA分析)新近发掘出的碑文残片和遗骸记录,这些材料的引入,直接挑战了流传已久的君士坦丁堡文献的权威性。这种严谨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脑力的,它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辨别史料的偏向性和局限性。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动机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人物放置于其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中进行分析,展现了权力、宗教信仰与个人野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顶级的学术侦探报告,证据链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到令人难以置信,它让历史不再是故事,而是一门需要精密推导的学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我过去阅读的大部分历史著作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近乎文学化的冷峻与疏离感。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煽情的词汇,而是用精确、克制的语言来描绘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最终的衰落。特别是对军事失败或政治阴谋的描述,他总是采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如同在观察一个精密的机械如何因为一个微小的零件松动而逐渐失灵。这种笔触反而营造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感——那种源自宿命论的、无可挽回的重量。书中有一段关于边境防御工事如何从象征国家力量的图腾,逐渐沦为地方军阀割据的地理标志的描述,文字简短,却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权力消散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鼎盛期是如何种下自我毁灭的种子,风格上,它更接近于一种对“逝去之美”的精确解剖,而非简单的缅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它不像那些畅销的历史读物那样,用清晰的线性时间轴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的、跳跃式的探讨。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结构”而非“事件”。比如,他会用整整一个部分来探讨“公共浴场的社会功能及其对阶级融合的影响”,然后再跳到“远距离贸易网络对城市消费文化的反哺作用”。这种结构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多层的知识金字塔,你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层面之间进行切换和联想。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叙事逻辑,你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丰满、多维度的世界观。它成功地将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乃至文化人类学的观察点融为一炉,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综合性。那些关于城市规划、供水系统维护成本的讨论,虽然看起来非常“技术性”,却精准地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维持其复杂机器运转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潜在的脆弱性。
评分这部新近出版的史学巨著,以其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考据,彻底颠覆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对经典史料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长期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疆民族的口述传统与考古发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集市,耳畔是不同语言的交织,目睹了权力结构在不同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微妙裂痕。书中对行政体系运作机制的剖析尤为精妙,它不再将帝国描绘成一个僵硬的、自上而下的铁板一块,而是展现了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中央的政策工具为自身谋利,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特别是关于税赋和土地兼并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行省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财富分配不均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帝国稳定性的根基,这种对微观经济动因的关注,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第一次拥有了令人信服的“体温”。它强迫我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被美化或简单化的“黄金时代”,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底层民众的挣扎与被遗忘的故事。
评分意大利历史学家莫米利阿诺(Momigliano)曾在《公元四世纪异教及基督教历史编纂法》(Pagan and Christian Historiography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一文中提到,四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确立了合法性之后,早期教会史家怀着胜利的决心或说胜利的愤怒开始编撰教会的历史。面对咄咄逼人的基督教的攻势,所谓异教历史学家们在之后的岁月里所能流传下来却仅仅只有概述(Epitome)或简史(Breviarium)这样的泛泛之作,以及阿米阿努斯(Ammianus)这样的完全秉承古代政治军事史家传统的长篇巨作。从当时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后人并不能在异教历史学家中找到对早期基督教史家的有力回应,他们更像是在闭门造车,并对基督教史家之事不闻不问。但这绝对不代表当时就没有任何异教历史学家对此作出过回应,因为有一些作家的作品(比如上文提到的德克西普斯、尤纳皮乌斯,和奥林匹多罗斯的著作)没能流传下来,而这类针对教会史家进行回应的著作还必须经历中世纪抄写员之手,它们的命运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看到佐西莫斯这部历史书,虽然其年代比四世纪晚了近一个世纪,但至少尽可能多地保存了当时流行于异教史家的种种说法,也让后人更真切地了解到了所谓异教徒在罗马帝国末年的观点。
评分对你有帮助,引起你的共鸣或者深深的触动了你的,那就是好书。如果这种感觉被千百万人们所共有,那么这本书就比较伟大了,这本书就是名著。那种靠广告靠吹嘘靠托儿,现在的很多所谓畅销书,其实就是纸质垃圾,快餐文化,很快就被人遗忘,或者很快就变成各领风骚三五月的速朽文化。那些很热闹一阵子的书不是什么好书。时间其实是最好的魔术师和试金石,千百年来积淀的那些经典和精华,才是开不败的兰花,永远馨香扑鼻,一代代陶冶世上的人们。譬如诗经、论语、史记、道德经、庄子孟子、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著述,永远的明珠,熠熠生辉。
评分人们似乎很喜欢拿英国腔说事儿,而英国人也很乐意将自己的语调说的字正腔圆,让人大老远就听出自己的英伦气。电影也是一样,别管演员是英国人美国人俄国人还是正在火的印度阿三,在英国拍出来的影片怎么着也洗不掉身上那股邪片味。既使导演是麦当娜的老公,既使皮特那张美国脸走哪儿都抢戏,既使本尼西奥·德·托罗怎么看都像是“长劈了的皮特”(某网友语),但这部电影同样的可以让人一眼就认出它的英国出身,别无他想。
评分谢先生的翻译是足够诚意的,而且国内这一时期古代作者的书还是不多的。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实在是过于匆忙,有些像个半成品,前言和作者介绍之类的东西都没有、配图太少、注释安排极为不科学。我一位认识谢先生的朋友说是出版社催稿的结果……其实出版社也不给力……所以还是应该见谅吧,而且中国罗马史学术不容易的。不过如果不急的话可以考虑等下一版的书
评分罗马的货币
评分尽管拉丁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希腊语是帝国的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国的东部省份。甚至在罗马城,希腊语也成为了教育用语和上流社会的语言。希腊语是基督教,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常用语言。
评分佐西莫斯此立意,也正是新史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即,与其他经过后来成为合法性的史学家的“过滤”、“删选”而保留下来的史学作品相比,《新史》也让后人得以更真切地了解所谓罗马帝国末年的观点。
评分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史学家多称其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廷帝国。
评分2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将上述全部的进程仅仅归因于人的力量,而应当抑或归因于难以抗拒的命运,抑或出于天体的运动,抑或出于眷顾着我们一举一动的神明的意志——当这些举动是出自正义的时候。上述这些以一系列因果事件左右着未来之事,因此它们必将呈现出特定的模式,而这就让智者揭示出,人事的安排取决于某种神圣的天意。其结果便是: 当我们灵魂旺盛的时候,我们就繁荣昌盛;反之,当灵魂匮乏占主导之时,我们就会衰落到如现在一样的情形。而我将通过事实本身来印证我的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