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宇宙的体系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宇宙的体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伊萨克·牛顿 著,赵振江 译
图书标签:
  • 哥白尼
  • 天文学
  • 宇宙学
  • 文艺复兴
  • 科学史
  • 西方哲学
  • 经典著作
  • 学术名著
  • 汉译世界
  • 近代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290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宇宙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环绕地球的力按照离地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这在地球是静止的假设下被证明、依据地球是运动的假设,同样的事情被证明、力按照离地球或行星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也从行星的偏心率和拱点的极为缓慢的运动得以证明、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度,强大的环绕太阳的力、弱的环绕地球的力、诸行星的视直径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论宇宙的体系
(1)天体的物质是流体
(2)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动的原理
(3)向心力的作用
(4)证明的确定性
(5)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
(6)向心力按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
(7)一等行星环绕太阳运行,且向太阳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
(8)控制一等行星的力不是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太阳
(9)环绕太阳的力在所有行星的空间中按照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
(10)环绕地球的力按照离地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这在地球是静止的假设下被证明
(11)依据地球是运动的假设,同样的事情被证明
(12)力按照离地球或行星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也从行星的偏心率和拱点的极为缓慢的运动得以证明
(13)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度,强大的环绕太阳的力
(14)弱的环绕地球的力
(15)诸行星的视直径
(16)视直径的校正
(17)为何一些行星较为致密,另一些行星较不致密,而向着它们的力都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比例,
(18)力和被吸引的物体之间的另一种类似在天体中被证明
(19)它也在地球上的物体中被发现
(20)这些类似的一致性
(21)它们的重合
(22)来自于相对来说非常小的物体的这种力是感觉不到的
(23)指向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力与它们的物质的量成比例
(24)相同的力指向天上的物体的证明
(25)从行星的表面向外,吸引力按照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的反比减小;且从行星的表面向内,吸引力按照离行星的中心的距离的正比减小
(26)这种力的强度以及在各种情形下引起的运动
(27)所有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28)太阳和所有行星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是静止的,太阳非常缓慢地运动。解释太阳的运动
(29)然而,行星在椭圆上运行,椭圆的焦点在太阳的中心;且行星向太阳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
(30)[行星的]轨道的尺寸和它们的远日点以及交点的运动
(31)由前面的原理导出迄今为天文学家所注意到的月球的所有运动
……
附录:牛顿的生平和著作年表
地名对照表
人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28)太阳和所有行星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是静止的,太阳非常缓慢地运动。解释太阳的运动。
  由于恒星彼此之间是静止的,我们可以把太阳、地球以及行星作为一个物体的系统来考虑,这个系统包含它们之间向着各个方向的不同的运动;则所有[成员]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由运动的诸定律的系理IV)或者静止,或者在一条直线上均匀地向前运动。
  在后一种情形,整个系统相似地在一条直线上均匀地向前运动,但这是一个难于被承认的假设。所以,撇开这个假设,那个公共的中心是静止的,太阳从不离它太远。太阳和木星的重力的公共的中落在太阳的表面上,并且即使所有行星和木星一起被放在太阳的同一侧,太阳和所有行星的公共的中心也几乎不退离太阳的中心两倍远;所以,尽管太阳由于行星的不同的位置而受到不同的推动,并且以缓慢的天平动( motion of libration)来回漫游,但从不退离整个系统的静止的中心一个太阳的直径那么远。而且从以上确定的太阳和行星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能发现它们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这个位置一旦被以给定,就能在任意假定的时间得到太阳的位置。
  (29)然而,行星在椭圆上运行,椭圆的焦点在太阳的中心;且行星向太阳所引的半径画出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其他的行星围绕如此平动的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且由向太阳引的半径画出差不多与时间成比例的面积,正如在第1卷命题LXV中所解释的。如果太阳是静止的,而且其他的行星不相互作用,(由第1卷命题Ⅺ和命题LXVIII的系理)则它们的轨道是椭圆,且面积恰与时间成比例。但是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太阳对行星的作用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它们产生感觉不到的误差,并且行星围绕被推动的太阳运行,按刚才所描述的方式产生的误差,(由第1卷命题LXVI和第1卷命题LXVIII的系理)比如果那些行星围绕静止的太阳进行时要小,尤其是如果每个行星的轨道的焦点安放在较低的行星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上,即水星的轨道的焦点安放在太阳的中心上;金星的轨道的焦点安放在水星和太阳的重力公共的中心上;地球的轨道的焦点安放在金星,水星和太阳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上;对其余的行星亦是如此。由这种方式,所有行星的轨道的焦点不显著地离开太阳的中心,但土星除外。
  土星的轨道的焦点不显著地退离木星和太阳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所以,当天文学家们把太阳的中心算作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公共的焦点,他们并未远离真理。对土星自身,由此引起的误差不超过1'45”。而且如果土星的轨道的焦点安放在木星和太阳的重力的公共的中心上,会与天象符合得更好。我们所说的一切将在此后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

前言/序言

  《论宇宙的体系》是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687年版)第三卷的原稿,约写于1685年。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理解他的宇宙体系,牛顿用了很少的数学,把1I两卷(特别是第一卷)所建立的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相当通俗地阐述了吸引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1686年5月,由于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要求“重力的平方反比律”的发明权,牛顿“为了不引起争论,我把那一卷的内容以数学的风格改为命题,使得它只能被那些掌握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的人阅读。”以数学的风格写成的第三卷在出版后又经过了多次修改,但《论宇宙的体系》一直保持着它的原貌。
  早期的学者怀疑《论宇宙的体系》出自牛顿之手。如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1806-1871)说:“很可能是某个精明的赚钱者从(《原理》的)第三卷中弄出这样一本论著,并在牛顿无法证明它与自己有关的时候出版。”史密斯(David Eugene Smith,1860-1944)干脆说:“它(《论宇宙的体系》)不再被学者们认为是牛顿的著作。”虽然牛顿逝世之后确实有些书冒用他的大名,但牛顿现存的手稿证明《论宇宙的体系》的确出自他本人之手。
  《原理》第三卷的历史有一点与第一卷和第二卷显著不同,科恩(Isaac Bernard Cohen,1914-2003)没有在牛顿的手稿中发现第三卷的工作手稿,即牛顿寄给哈雷用于印刷的手稿的底本,但在朴次茅斯收藏(Portsmouth CotLection)中有成百页的天文表和天文计算,其中有些已被证明用在《原理》第三卷中。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宇宙的体系》之外的学术精粹: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本书并非我们熟知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宇宙的体系》,那部著作致力于探讨宇宙的结构、运行法则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逻辑构建了彼时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然而,思想的海洋浩瀚无垠,学术的灯塔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本次精选的这一系列译本,旨在带领读者领略那些虽未直接聚焦于“宇宙体系”的构建,却同样深刻影响了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如同散落在不同星系中的知识碎片,共同描绘出人类文明图景的斑斓与深度。 我们的旅程将从古代文明的智慧之源开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关于早期政治哲学的经典译注。这套书收录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早期版本及其关键的评论集。它没有直接讨论天体的运行,而是深入剖析了“正义”的本质、城邦的结构以及理想的统治者应具备的德性。书中对于“洞穴寓言”的精妙阐释,揭示了人类认知局限与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它教会我们,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体系,与构建一个有序的宇宙体系同样复杂和重要,都需要一套严谨的内在逻辑支撑。 紧随其后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另一部巨著——《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权威译本。这部作品的核心在于探究“至善”和“幸福”(Eudaimonia)的实现途径。亚里士多德细致地划分了德性与恶习,倡导“中道”原则。如果说“论宇宙的体系”关注的是外在世界的秩序,那么《尼各马可伦理学》关注的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秩序。它为后世的人文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强调实践理性在指导人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能从中看到,人类在试图理解宏大物理规律的同时,从未停止对自身行为准则的审视与规范。 当我们跨越至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界地带时,我们发现了一批关于逻辑学与语言哲学的奠基性文本。这些译本汇集了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的原始论述,以及对范畴和命题结构的细致分析。这些著作并非描绘行星轨道或引力法则,而是着力于人类如何进行有效推理,如何避免概念上的歧义和逻辑上的陷阱。对于任何试图构建一个自洽体系的学者而言,清晰的逻辑工具箱是必不可少的,这套书提供了最锋利的思想之刃。 随后,我们将进入启蒙时代的思想激荡。这一时期的译本,聚焦于对人类心智和知识来源的探究。例如,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的完整中文译本,详细论述了“白板说”——即心智在出生时如同白纸,所有知识皆来源于经验。这与当时流行的先验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对感觉经验和反思经验的分类,系统地解构了人类知识的构成。理解了知识是如何被“输入”和“处理”的,是任何科学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 与洛克思想相呼应的,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多个早期译本及评注。康德在这部巨著中,试图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他通过分析“先验的先验”——即我们认识世界时,心智所固有的结构——来划定人类认知的界限。康德并没有去测量太阳的距离,但他确立了我们“能够”测量和理解世界的“可能性条件”。这种对认知工具本身的审视,其深度和广度,丝毫不亚于对宇宙模型本身的探索。 进入近现代,我们的视野转向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一套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文本被囊括其中,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详细校注版。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描绘,是对人类社会互动中涌现的复杂秩序的深刻洞察。这种秩序的产生机制,与天体运行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具有某种内在的、非人为的规律性。它揭示了经济生活中的“体系”,尽管这个体系是由无数追求私利的个体构成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历史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先驱性工作。例如,施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的译本,它展示了人类社会中看似随意的习俗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普遍的结构性逻辑。通过对不同部落亲属制度的细致比较,施特劳斯挑战了将人类文化视为随机现象的观点,暗示了人类心智在不同文化建构中的普适性模式。 最后,在科学哲学的领域,我们收录了一批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经典辩论集。其中包含了波普尔对“可证伪性”标准的阐述,以及库恩对“范式转换”的论述。这些作品探讨的不是具体的科学发现,而是“科学本身是如何进步的”这一元问题。它们关注的是理论的有效性标准、科学共同体的运作方式以及知识体系的更迭规律。它们为所有试图建立、检验和修正任何体系(无论是宇宙体系还是社会体系)的人,提供了批判性的工具。 总而言之,这批精选的学术名著,虽然与《论宇宙的体系》在直接研究对象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探讨了正义的结构、幸福的实现、认知的边界、知识的来源、社会的秩序以及科学的本质。它们以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和科学方法论的视角,构建了人类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复杂认知框架,是通往更深层次智慧的必经之途。阅读它们,就像是站在不同的高塔上,审视着同一片广袤的思想疆域,每一次眺望,都带来全新的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拓展自己在宇宙学领域的知识边界。我一直对天体物理和宇宙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科普文章和纪录片,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这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吸引力在于,它们往往是某个学科的奠基之作,汇聚了前人最精华的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我尤其关注其中可能阐述的关于宇宙起源、星系形成、暗物质、暗能量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框架。即便书中有些内容可能随着科学的进步已经被修正或超越,但其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严谨性,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的宇宙观,并在未来的学习和探索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感觉,封面的设计也相当有品位,没有过度的装饰,却能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对于宇宙的探索,不仅是科学的使命,更是人类哲学的终极追问之一。我购买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宇宙本质、空间结构、时间和因果关系等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方法的视角,也许是通过逻辑推演、思想实验,抑或是对自然现象的哲学解读,来构建对宇宙的理解。我期待它能激发我对于“为什么”而非“如何”的思考,去探究宇宙存在的根本意义,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一次对宇宙奥秘的深度沉思。

评分

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密密麻麻的标题让我既兴奋又有些许畏惧。虽然每个标题本身都充满吸引力,但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理论和深奥概念,让我明白这并非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哲学史的著作,往往会被那些晦涩的语言和抽象的逻辑搞得云里雾里,最终只能浅尝辄止。这次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啃读,也许需要反复研读,甚至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本质的论述尤为感兴趣,因为这些是构成我们认知宇宙的基石。我想知道,在科学与哲学尚未完全分家的时代,思想家们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构建出关于宇宙的宏伟图景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一次与古往今来最伟大头脑的灵魂碰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淡雅的米黄色衬底,配上烫金的印刷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翻开它就能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从孩提时代仰望星空,到长大后阅读各种科普读物,总觉得那里隐藏着某种宏大叙事,等待着我去理解。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我接触得并不多。这次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驱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宇宙的宏观视角和深刻洞见。我特别欣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个系列,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和权威,选取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所以即使对具体内容不甚了解,也对其品质充满了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宇宙起源、演化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规律性的一些模糊概念,甚至能启发我用全新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浩瀚无垠的空间。

评分

这本《论宇宙的体系》的装帧让我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本身就给予了一种可靠的阅读体验。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类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掠过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而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宇宙。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日常认知的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和哲学概念。我知道,阅读学术名著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迪,并且在理解宇宙的宏大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

评分

一个人若以《圣经》的原则和文本为导师,就会很少犯错误。神学家应该精通信仰的基础和来源,那就是《圣经》。我之所以能驳倒对手,使他们哑口无言,就在于我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们从来不试图去理解《圣经》,他们疏忽沉寂。他们说话,写作,教授,都只依靠他们散漫的想象。我的忠告是,我们要从真正的源泉取水,即我们应该勤勉地查阅《圣经》。完全掌握《圣经》的人,是完美神圣的。一句诗,一句经文,都是无穷的教诲,远胜过后来的注释和评论,它们既没有深度又缺乏证据。如我读到圣保罗的这句话:“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新约·提摩太前书》4:4。这句话表明,上帝的创造是善。现在吃、喝、结婚等,都是上帝的创造,因此都是好的。但早期教父的注释都反对这句话,比如贝尔纳贝尔纳(约1190~1153年),西多会修士,明谷修道院院长,推行隐修生活,严厉镇压异端,参与组织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巴吉尔巴吉尔(330~379年),四大希腊教父之一,曾任恺撒城主教,主要著作有《驳罪恶的优诺米的辩解》、《创世六天说》、《诗篇说》、《论利用希腊文学》。、哲罗姆和其他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教义。虽然在教皇的统治下,注释比明晰的经文具有更高的权威,但我更喜欢经文。

评分

爱阅读,好阅读,读而有所得,得而有所为,为而有所不为。

评分

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时期以来人类精神的发展而形成的。生物学家洛伦兹(L0rentz)遵循这种论据,曾经把“先天的”概念和动物中称为“遗传的或天赋的安排”的行为形式作了比较。对于某些原始动物,空间和时间不同于康德所谓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这确实是完全说得通的。后者可以属于“人”这个种类,但不属于不依赖于人的世界。但是,在追随对“先天性”的这种生物学解释时,我们或许进入了过于假想的讨论了。这里所论述的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相对真理”一词当与康德的“先天性”相联系时能够作怎样的解释。

评分

人们通常按照以下线索理解牛顿以降的现代宇宙学史:牛顿对太阳系运动的解释——康德星云学说——拉普拉斯宇宙学理论——爱因斯坦宇宙方程——大爆炸理论、当代宇宙学。这是一条基于物理学规律不断进行外推与反演的知识发展线索。1691年底,波义耳去世,遗嘱出资设立一个自然神学讲座,从自然哲学角度颂扬上帝,并反驳无神论、自然神论。本特雷受命为该讲座的第一任主讲人,在撰写题为“反驳无神论”的八个讲道时,他数次致函牛顿并就自己的思路请教于牛顿。牛顿与本特雷于1692年底至1693年初的通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他们所探讨的有两个主题,其一是以牛顿新近发现的宇宙秩序颂扬上帝,其二是论证世界不能单由纯机械的原因产生。对上述假说而言,物质均匀分布于其中的空间必须是无限的,否则所有物质都将落入一有限空间的中心并在那里形成一个巨大的球体。但是,牛顿随即指出,太阳这样的恒星发光而行星却不发光,而发光的物质与不发光的物质如何区分开来并分别聚集在一起形成恒星与行星,这类现象却不能由纯粹的自然原因解释,因而必须将之归于上帝的意图与设计。在考虑太阳系的形成时,牛顿还指出,在设想行星受太阳的引力作用从远处逐渐靠近太阳并转入其运行轨道时,很难从力学角度说明行星如何由指向太阳的径向运动转入轨道运动的。如果太阳系是这样形成的,那么,就必须借助于上帝的直接干预。

评分

如果人们用这种方式重新解释康德的“先天性”,就没有理由认为,知觉是给予的,而事物却不是。就象是在经典物理学中一样,我们能够象谈论那些被观察到的事件那样谈论那些未被视察的事件。因此,实用的实在论是新解释的固有的部分。在考察康德的“物自体”时,康德曾指出,我们不能从知觉作出关于“物自体”的任何结论。这种陈述,如威和克尔所指出,在如下的事实中有它的形式类似性,就是虽然在所有的实验中使用了经典概念,原子对象的

评分

我们不应该以我们微薄的理智去批评、解释或判断《圣经》,而应该经常祈祷,冥想,探寻它的含义。魔鬼和诱惑也能通过经验和实践提供学习和理解《圣经》的机会。否则,尽管我们勤勉阅读和聆听《圣经》,我们也不能理解。圣灵是我们唯一的主人和导师,并且不要让年轻人羞于向这位导师学习。当我发现自己被诱惑所困扰时,我立刻去读耶稣赐给我的《圣经》的一段经文,如“耶稣为我而死”,《新约·罗马书》4:25。由此我就感到了无限的希望。

评分

乔治·F.R.埃利斯,南非开普敦大学应用数学教授,伦敦大学访问教授,南非皇家协会主席。埃利斯著述颇丰,其中,1973年与史蒂芬·霍金合作出版《时空的大尺度结构》一书。他还是种族与贫困领域的教友派活动家。

评分

数学结构——与康德相反——是间接地从经验推导出来的。

评分

非常满意。给予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