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什么不要夸孩子聪明?孩子喜欢网聊怎么办?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爱写日记有坏处吗?孩子写作业慢怎么办?学英语越早越好吗?……翻开由王春永编著的这本《孩子为什么家长怎么办:80种孩子成长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将为广大家长解决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内容简介
世界上没有成长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技巧的父母!读懂孩子,才能爱的正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信每个父母都会遇到很多令人头痛的成长问题。《孩子为什么家长怎么办:80种孩子成长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告诉您的是,解决这些麻烦问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了解孩子。抢跑未必能赢,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成长节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人格,要知道孩子问题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孩子为什么家长怎么办:80种孩子成长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分析现实案例的形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现,从人格培养、学习技巧、沟通社交等方面,解答了在教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一问一答中,提出了掌握孩子成长规律、走进孩子内心的意见和建议,是一本集心理学知识和教养经验的科学教子宝典。书中配有大量插图,读起来轻松、有趣。
作者简介
王春永,70年代生人,现居深圳,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活得轻松的心理法则》,《教子有方》等图书。
目录
Chapter 1 抢跑的孩子未必有后劲
鸡尾酒学习法
学习可以打歼灭战吗
思维定势效应
孩子不爱动脑筋怎么办
非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可行吗
饥饿教育法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聚光灯模型
怎样让孩子学会专注
瓦拉赫效应
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
多元智能理论
孩子学英语越早越好吗
带体温的阅读
抱着孩子读书有道理吗
学习障碍
孩子阅读困难怎么办
蔡戈尼效应
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易感效应
孩子喜欢反复看一本书好吗
朗读记忆
读书是出声好还是不出声好
有意义学习
孩子是不是越早识字越好
字如其人
现在还有必要教孩子练写字吗
Chapter 2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延迟满足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性
钟摆效应
孩子经常发脾气怎么办
淬火效应
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德韦克实验
为什么不要总夸孩子聪明
赏识教育
怎样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
禁果效应
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死亡提醒
怎样教孩子认识死亡
情绪记忆
孩子爱写日记好不好
跨栏定律
孩子个头太矮怎么办
蛋壳效应
孩子总是怕输怎么办
萨盖定律
家长教育观念不同怎么办
示弱效应
怎样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我效能感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
Chapter 3 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7+2效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
第…名现象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
反拨效应
考试多对孩子好不好
叶克斯一道森定律
为什么会出现考场发挥失常
动机拥挤效应
应该给孩子发奖金吗
空白效应
怎样让孩子主动做作业
免疫效应
考前突击比平时学习效果更好吗
迁移效应
孩子不会举一反三怎么办
橡皮综合征
孩子写作业马虎怎么办
从众效应
孩子考试作弊怎么办
南风法则
怎样让孩子不再厌学
遗忘曲线
怎样帮孩子安排复习时间
高原现象
孩子学习成绩为什么时好时坏
感官协同效应
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Chapter 4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K.J.C.K原则
父母能厉声斥责孩子吗
自己人效应
孩子不愿意沟通怎么办
超限逆反
为什么孩子听不进我的话
欧弗斯托原则
怎样有效地说服孩子
赫洛克效应
表扬和批评哪个更管用
罗森塔尔效应
怎样用期望改变孩子
阿伦森效应
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火炉法则
应该怎样管教任性的孩子
自然惩罚法则
孩子跟大人对着干怎么办
同胞效应
孩子怪我偏心怎么办
特里法则
错怪了孩子应该怎样解释
应激反应
怎样让孩子面对父母离婚
Chapter 5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鲶鱼效应
孩子竞争意识差怎么办
社交恐惧
孩子不肯打招呼怎么办
避雷针效应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链状效应
孩子交上了“坏朋友”怎么办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孩子“旱恋”怎么办
棘轮效应
怎样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
Chapter 6 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麻烦
爱抚效应
孩子害怕打针怎么办
瑜亮情结
孩子嫉妒心太强怎么办
钝感力
孩子性子太慢怎么办
羊群效应
孩子没有主见怎么办
21天法则
孩子小动作多怎么办
自我中心化
孩子很自私怎么办
木桶效应
孩子挑食怎么办
防御反射
孩子爆粗口怎么办
皮诺曹现象
孩子喜欢撒谎怎么办
自我呈现
孩子喜欢上网聊天怎么办
Google效应
孩子应该怎样利用网络信息
附带学习
应该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吗
印刻效应
看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大吗
分心效应
应该给孩子配手机吗
布里丹效应
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吗
Chapter 7 传统智慧应如何与时俱进
睡眠学习法
孩子一心不能二用吗
贵人语迟
孩子说话晚有问题吗
孝道教育
还要教孩子“百善孝为先”吗
边际效用递减
“棍棒下面出孝子”对不对
童蒙养正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道理吗
榜样效应
“自古寒门出才俊”对吗
精彩书摘
在家上学,可以让孩子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反而能比“上书山战题海”起到更好的效果。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家上学可以比学校更能满足这一点。
“现代住家教育运动之父”约翰·霍尔特认为,大胆让孩子们接触报纸、信件、保证书和(电话)黄页,或任何复杂而又深刻的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增强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并且从中学到比课本上更多的东西。下面我们看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走进杂货店,店员问道:“你要买什么?”孩子说:“买10磅15个法郎一磅的糖,加4磅90法郎一磅的咖啡,再买2磅27法郎一磅的奶油,然后再加30法郎的面包。”店员说:“糖一共是150法郎,咖啡一共是360法郎,奶油54法郎,加上面包的30法郎,一共是594法郎。”“我这儿有一张1000法郎的钞票,你该找给我多少?”“406法郎,快一点。喏,这是小票,拿好。”孩子一边拿着东西转身走出店门,一边说:“这是我爸给我布置的算术题,我还不会算呢,实在太谢谢你了。”对孩子来说,在家学习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孩子在家上学时,每天可以看到父母的工作情况,甚至可以参与决策和合作。这一过程,比在教室里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使孩子把责任意识与学习结合起来,对事情的后果具有风险意识,而不像传统教育下的孩子那样只会按部就班地想问题。
不仅如此,与在学校的孩子们相比,在家上学的孩子的朋友的年龄更为多样化。在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亲及其朋友不知不觉地也成了孩子的朋友,孩子也善于与比他们大或小的人互动。相反的,上学孩子的朋友更局限于同班同年龄。因此可以说,在家上学的孩子的交际环境,更接近于他未来要进入的真实社会。
另外,网络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也为在家上学提供了基本的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学习已经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孩子可以不必依赖学校,而自由地学到任何想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上,有无数的图书和公开课免费开放,使孩子可以综合利用这些现代资源学习,看教学视频,看经典电影电视片,查找资料。
那么,会不会出现“学而无友”的情况呢?这一点也不必担心,通过网络,不同空间的人可以迅速相识,建立互助学习社区。在中国内地,支持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还自发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并出现了南京、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十几个联盟部落。家长们除了在上面发帖交流外,每个群体还有自己专门的QQ群,交流心得。
但是,在家上学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弊,有些方面必须加以注意。
首先,父母必须建立一定的督导机制。如果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最好由父母中的一人担任老师,负责监督与指导,并且建立学习档案。
在法国,想让孩子在家上学,只要在每年开学前向市政府提出请示单即可。法国教育管理部门则每年派专业的督察,到学生家里探视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检验学习成果。如果达不到相关标准,家长则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里上学。
在中国,目前尚无这种成熟的督察机制,因此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在必要时,可以向教育专家或学校的老师请求帮助。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意他们的人格发展,如独立体验、自主选择、学会生活、人生指导等。在家上学欠缺集体活动,也缺乏适当的竞争。但是孩子一定是需要伙伴的,清朝的皇子在读书时,还会安排许多“哈哈珠子”伴读呢。
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一位教育部长说:“学校好比是一个小岛,家庭和社会是大陆,大陆和小岛间由吊桥相连,每个工作日上下午吊桥各放下一次,让学生上学和回家,每年有一两次大陆上的学生家长到小岛上做客。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岛上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在成年后在大陆上生活。
”如果让孩子离开了学校的孤岛,又到了家庭的孤岛,那么这样的转换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想试一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话,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实际问题要仔细权衡一番,如法律问题、经费问题、教学计划问题,等等。
在家上学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实施之前,你必须问自己和孩子:准备好了吗?这里的准备还包括,一旦孩子想回学校上学,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
前言/序言
从心教育孩子几个小时以前,我还在参加一所学校的公开课。老师们准备得很认真,讲解也很细致,学生们学得也很卖力,但是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哪儿不对劲呢?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气氛也称得上活跃,结束得也无可指责。然而,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里,似乎只是老师在挑选少数几位学生,配合着完成一项演示任务。不得不说,面对40个孩子,这可能是保证不出差错地完成一堂课的最佳方式。然而这还是教育吗?孩子呢?孩子的心呢?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是教育孩子不是培育花朵给人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但是老师和家长,却不得不按照一个模子去培育“美丽的花朵”。这种美丽,是有标准答案的,是不允许出现差错的。
在这样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上,孩子的心被忽略了。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必须从心教育他们。
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曾经回忆自己创造能力的来源。他说,在他差不多2岁时,曾经试图将一瓶牛奶拿出冰箱,但光滑的瓶身使得他失手了,瓶子落在了地上,溢出的牛奶在厨房的地板上流得到处都是。
他的母亲进到厨房中,没有冲他大吼大叫,也没有说教或惩罚他,她只是说:“罗伯特,你弄出了一堆多么奇妙的东西呀!我几乎还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大一洼牛奶呢。嗯,既然损失已经造成了,你要不要在我们清理以前在这洼牛奶中好好地玩一会儿呢?”他真的就地趴下在牛奶中玩。过了一会,母亲说:“你知道吗,罗伯特,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弄出这样的脏乱场面,最终你都得清理干净,并且把所有事情恢复到正确的顺序。所以,你想怎么清理呢?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想用哪种工具?”他选择了海绵,然后和母亲一起清理干净了满地的牛奶。
还没有完,母亲接下来又说:“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所经历的是一次失败的经验,就是怎么能够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握住一大瓶牛奶。
走!我们去后院,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能否想出一个办法握住而不使它掉下来。”2岁的他通过实验了解到,如果用双手在盖子下面的颈部握住瓶子,就不会掉下来。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差错,也会出问题。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危险不是差错和问题,而是他们的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差错和问题。
当孩子出问题时,很多父母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解释和应对: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只在乎他自己:他在挑战我们的耐性;他本来很聪明,如果想的话能做得更好;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解释和应对,是在给孩子的心灵贴上诸如“固执”、“任性”、“不肯妥协”、“不讲理”、“不听话”、“想引人注目”、“没有控制力”甚至“叛逆”一类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往往事与愿违,把孩子引向更加“任性”或“固执”的方向……另外,即使不是出问题时,父母们也面临着很多困惑:孩子是不是越早识字越好?怎样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甚至,当父母离异时如何让孩子面对?等等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恰当处理。一个问题处理不好,一则影响孩子成长,二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本书采用问答的方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格培养、学习技巧、沟通社交等八个方面,解答了在教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一问一答中,提出了掌握孩子成长规律、走进孩子内心的意见和建议,是一本集心理学知识和教养经验的科学教子宝典。
作者2012年10月
孩子为什么家长怎么办:80种孩子成长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