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语言与人的世界(上)》从语言规范到悖异现象,从话语的逻辑结构到话语的语体特性。从语言的普遍性到语言的民族独特性的整体研究方向。这一研究突显了语言与人的世界之关系,揭示出语言在当代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的深层原因,在语言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诗、分析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语言学同语言哲学的有机统一。
《语言与人的世界(上)》由十个部分构成,主要探讨和研究以下内容:语言的逻辑一交际功能与词汇意义的基本类型;各种类型词汇意义在语篇中的相互作用;功能迁移生成的比喻,隐喻和转喻;符号学与修辞学;隐喻在描写人的内部世界对的作用;句子称名化的各种机制及其结果;现实世界(事件和过程)与由真值意义构成的逻辑世界(事实和命题)的区别;俄语各种语用情景中表达真值评价的基本方式;反映俄罗斯民族意识某些特点的存在句和无人称句等。
作者简介
阿鲁玖诺娃(1923-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英语与西方文学专业。毕业后,在该校教授英语和西班牙语。1954年开始在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工作。1975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句法的逻辑基础。1990年,成为苏联(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领导“语言逻辑分析”课题组,长期主持该课题研究,并主编每年一部的《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丛书。在普通语言学理论和逻辑语义学研究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发表学术专著和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语言与人的世界》是其代表作。
赵爱国(1955-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现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入、苏州大学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出版《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语言文化学论纲》、《20世纪俄罗斯语言学遗产:理论、方法及流派》等专著,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三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市厅级奖励。主要学术兴趣为语言文化学、语言符号学、俄罗斯语言学术史、外语教学等。
李洪儒(1965- ),四川南江人,语言学博士、语言哲学博士后,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外语学刊》主编,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代表作有《语言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叉点上的节点凸显》、<欧洲大陆哲学:历时与其时交叉点上的节点凸显》和《俄罗斯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叉点上的节点凸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词的逻辑一交际功能与意义
第一节 证同词与述谓词的类型
第二节 语句的逻辑、语法和交际结构
第三节 证同意义
1.形成原则
2.具体名词
第四节 述谓意义
1.一般特点
2.具体特点
第五节 功能意义
第六节 表人名词和表事物名词的语义特点
第七节 规范的概念
第八节 异常与语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摹状语与话语:从语篇到含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索引摹状语
第三节 索引摹状语与证同摹状语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异名性
第五节 个体化谓词
第六节 呼语名称
第七节 限定成分在摹状语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生活和语言机制中的评价
第一节 评价的本质:确定评价谓词意义的哲学依据
1.引言
2.评价谓词意义的统一问题:评价的概念语境(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3.评价谓词内涵和因果释义:评价的相对性(T.霍布斯,дж洛克)
4.评价谓词意义的功能界定:自然准则概念(B.斯宾诺莎)
5.对直觉的诉求:评价和见解;存在和应该(д.休谟)
6.评价和应该态式(H.康德)
7.评价和好处(M.边沁,дж.穆勒)
8.评价谓词意义的不可确定性(基础性):使用推测(T.西奇威克,дж.穆尔,P.黑尔)
9.评价谓词意义的交际视角:语境和言外功能
10.比较类和选择问题:通过对标准的态度确定评价意义
11.结语:评价和人的世界
第二节 一般和个别评价
1.评价和概念分析
2.评价的分类(冯·弗里格特的价值概念系统)
3.推断一般评价的机制及其语言学的相关性
4.-般和个别评价意义
5.-般评价形容词的意义容量
6.评价的说明
7.感觉评价和主体倾向
8.评价和话语
第三节 效用偏好句
1.效用偏好句的语用情景和概念语境
2.效用偏好句的语法特性
……
第四部分 符号学和修辞学方向
精彩书摘
如果隐喻的焦点不是具体意义的名词,而是动词、形容词或抽象派生词(特征性隐喻),则作为隐喻基础的特性已经不是由词汇隐含的,而是由词汇直接表达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隐喻主要利用词汇中与其对应的概念少有区别的那种意义。
隐喻是异质本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异质本体指的是现实客体(隐喻的主要主体)和某些能与辅助主体、与某些特征范畴发生联想的概念,而特征范畴可以与被隐喻词的意义相吻合或不相吻合。能进入隐喻的是理性世界的各种形态——情态、超语言学的知识、语言持有者的生活经验、有时是偶然的印象、观察、实用主义的评价。隐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仿效沿袭的:他接受理性世界的任何变体形式,却唯独不能忍受物质实体。将“转义”这样的表述用于隐喻是不全面的:转义严重限制了对隐喻体量的认识。能经受住隐喻的隐喻化过程的结果是语言的语义范畴——特征意义。这样一来,隐喻把人的理性(心智的、情感的、感知的)活动的各种次级产品加工处理成语言意义的过程显露出来。研究隐喻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变成词汇意义的那些原料。隐喻,也就是异质主体的各种特征的冲突,本身是原料加工的一个阶段,是从认识、了解、评价和情态走向语言意义途中的一段路程。
概述一下。隐喻在句子中完成描述功能,主要定位于谓词位置。描述功能通过词汇意义实现。转喻在句子中完成同指功能,定位于主体和其他题元位置。同指功能通过名词所指概念来实现。因此,隐喻首先是意义上的偏移;转喻首先是所指上的偏移。在组合关系层面上研究的隐喻和转喻(它们可以共存于一个句子中)处在彼此的对立关系中。在聚合关系层面研究的隐喻在有/没有客体同指和所表示特征的永久性/暂时性等特征上与比喻和变形相对立。
……
前言/序言
语言与人的世界(上)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