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相继沦陷,凶残的日军妄图灭亡全中国,何处是中华民族绝境复兴的基地?西南地区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以广袤的土地、英勇的民众和巨大的牺牲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西南抗战史》邀请西南地区著名学者全面记叙了西南军民对日作战的历史,突出了西南作为全国抗战大后方基地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西南区域性抗战有重要意义。
西南抗战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抗战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西南地区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西南各地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周勇,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序 章开沅
大后方:对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新途径新方法的探讨
——代《西南抗战史》再版前言周勇1
前言 周勇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后的国内外形势
一、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侵略政策及美、英、苏等国的态度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抗战以前的西南社会
第二章 抗战全面爆发与西南出兵抗日
一、抗战全面爆发后西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西南各省出兵抗日
第三章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及其对西南的统治
一、国民党选定四川为抗战大后方
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三、军事委员会在西南各省建立行营、行辕
四、西南各省政府的调整充实及施政措施
五、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的活动
六、蒋介石与西南地方实力派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七、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独裁统治的加强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重庆建立
二、中共地方组织在西南大后方的恢复和发展
三、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中的合作与斗争
四、南方局在西南大后方进行的统一战线工作
五、民主党派在重庆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章 抗战前期和中期西南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一、川军抗战事迹
二、滇军抗战事迹
三、黔军抗战事迹
四、桂军抗战事迹
第六章 日军轰炸、入侵西南与西南人民的抗日斗争
一、日机轰炸重庆、成都等地的罪行及被炸地区的反空袭斗争
二、日军侵入广西与桂南、桂柳会战
三、黔南抗战
第七章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对日作战
一、日军侵缅与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缅甸战役
二、日军对滇西的入侵与滇西军民的抗敌斗争
三、对缅甸和滇西反攻战的准备
四、第二次缅甸战役与滇西反攻战的重大胜利
第八章 西南各族人民坚持抗战,反投降、反分裂、反暴政的斗争
一、反对汉奸汪精卫叛国降日的斗争
二、西南地区人民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斗争
三、西南地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工农群众运动
四、川康藏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五、滇西少数民族土司和民众的抗日斗争
六、云南基诺族人民的反暴政斗争
第九章 国际友人在西南的抗战事迹
一、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抗战事迹
二、美国陈纳德将军的抗战事迹
三、苏联库里申科等的抗战事迹
四、贵阳红十字救护总队及其组织的国际友人的抗战事迹
第十章 抗战胜利与西南军队接受日军投降
一、西南各省市欢庆抗战胜利
二、卢汉、孙震奉命率部出国接受日本投降
三、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第十一章 西南各族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一、接纳和安置大批内迁机关、工厂、学校和人口,保存和发展了
抗战力量
二、为抗战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三、为抗战提供了主要的财政和粮食支援
四、为抗战救国,踊跃捐献
五、加紧生产,支援前线
六、知识青年,投笔从军
七、千百万民工赶修公路和机场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西南经济的发展
一、国民政府开发西南的经济战略
二、东部工厂内迁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三、西南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抗战的贡献
四、抗战后期西南经济的衰退
第十三章 抗战时期西南文化教育的繁荣
一、战区大中专学校内迁西南
二、重庆是大后方抗日文化与教育的中心
三、四川的文化与教育
四、云南的文化与教育
五、广西的文化与教育
六、贵州的文化与教育
附录:大事记
后记
再版后记
总 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当我翻开《西南抗战史》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军事行动的著作。然而,书中关于西南地区作为战略后方的社会动员和民众参与的描写,却给了我巨大的触动。书中细致地展现了西南各省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是如何自发地组织起来,支持前线作战的。从缝制军衣、筹集粮草,到积极参军、投身救护,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充满了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民间抗日组织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们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抗战的胜利,绝不仅仅是军队的胜利,更是全民的胜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些宏大的战役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才是抗战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对《西南抗战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之前,我一直以为抗日战争的焦点主要在东部战场,对于广西在其中的作用了解甚少。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广西作为战略纵深和军事要地的非凡贡献。书中详细描述了国民政府将军事院校和部队大量部署在广西,以此作为抗击日军南下和支援东南亚战场的重要基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广西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感到钦佩。在日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情况下,广西人民积极参与到各项抗战活动中,从物资筹集到兵员输送,再到直接参与战斗,都展现了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书中对桂军的战斗力以及他们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让我对这支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修建滇越铁路和湘桂铁路等交通线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广西在保障后勤运输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评分《西南抗战史》对于中国与盟国之间在西南地区合作的描写,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中美合作的了解,更多集中在军事援助的层面。但这本书揭示了在西南地区,这种合作是更为多元和深入的。书中详细描述了中美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医疗救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情况。例如,滇缅公路的修建,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也离不开盟国的技术和物资支持。书中对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西南地区执行任务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国际友人为中国抗战所付出的努力。这种跨国合作,不仅仅是战略上的需要,更是对正义事业的共同追求,它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抗战力量的重要纽带。
评分读完《西南抗战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改写了我之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宏观认知。它让我看到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其战线之广、牵涉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以往的想象。西南地区,这个在地理上远离主要战场,但在战略上却至关重要的区域,在抗战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是坚固的战略后方,是工业和科技的孵化器,是文化和教育的守护者,更是连接国内外抗战力量的桥梁。书中对各个省份的独特贡献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意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生存、复兴和团结的史诗,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韧性与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西南抗战史》在文化抗战方面的描写,是我阅读过程中一个特别触动我的部分。我之前对战时中国的文化,更多停留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西南这片土地上,文化是如何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书中详细介绍了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办学的情况,那些学界泰斗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传道授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民族文明火种的延续。书中对各地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如何在战乱中保护珍贵文物和文献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守护者的不易和伟大。这种文化上的坚守,与前线的浴血奋战一样,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力量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不得不说,《西南抗战史》对于四川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挖掘。在此之前,我脑海中四川的形象更多是“天府之国”的富饶,或者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陪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四川作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真正含义。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企图通过陆空协同打击,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而四川,尤其是重庆,成为了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书中对重庆大轰炸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陈述,更是对人民顽强抵抗精神的颂扬。无数的防空洞、地道,以及市民们在炮火连天中的坚守,都构成了四川人民抗战的壮丽画卷。而且,书中对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的政治、军事、经济运作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最艰难时刻是如何维系运转的。从军工生产的恢复,到后方基地的建设,再到对前线部队的支援,四川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也是决定性的。它不仅是政治的中心,更是生产的中心,是精神的中心。
评分我一直对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工业建设非常感兴趣,而《西南抗战史》在这方面的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如何组织和推动沿海沿江的工业企业向西南地区转移,以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恢复和发展西南地区的工业生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厂一校”的战略布局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线的搬迁,更是中国民族工业薪火相传的体现。书中对各个工业基地(如四川的重钢、攀钢,贵州的飞机制造厂等)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这不仅仅是物质的生产,更是民族工业的复兴,是中国经济韧性的证明。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西南地区能够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评分《西南抗战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贵州在中国抗战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度挖掘。我之前对贵州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其贫瘠落后的形象,很难将其与抗战这样宏大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然而,这本书却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将贵州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书中详细阐述了贵州作为重要的战略后方,承担了大量工业西迁和军事基地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在此地孕育的早期阶段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贵州人民为中国国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这是一种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付出。书中对贵州人民面对战争威胁时的坚韧和牺牲精神的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贵州在中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它不再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是中国抗战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西南抗战史》的书,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西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我一直以来对正面战场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总觉得那里才是战火最激烈的焦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战区的大门。书里详细描绘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西南省份在国家危难之时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战略后方,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最后避难所和重建基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描写所触动,尽管西南地区不像正面战场那样直接面临日军的大规模登陆和地面进攻,但其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书中详述了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修建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是如何将来自盟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支撑了持续多年的抗战。这不仅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无数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用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西南抗战史》之前,我对云南在抗战中的了解仅限于“西南大后方”这个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将云南的抗战历程具象化、立体化。我被书中关于昆明作为“战争堡垒”的描述深深吸引。当沿海沿江的城市相继沦陷,昆明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枢纽,不仅承载着西南联大的精英教育,还承担着大量的国防工业转移和生产任务。书中对龙云主政时期云南的抗战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详细介绍了龙云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了云南的资源,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特别是书中对滇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作战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支曾经被低估的军队所展现出的不屈斗志和牺牲精神。从远征军的辉煌,到保卫昆明的战役,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云南不仅仅是远行的起点,更是坚守的阵地,是中国抗战不可动摇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