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史论丛(第十四辑)

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史论丛(第十四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治安,中国元史研究会 编
图书标签:
  • 元史
  • 元代史
  • 历史学
  • 社会史
  • 政治史
  • 学术会议
  • 论文集
  • 蒙古史
  • 中原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2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0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8
字数:6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史论丛(第十四辑)》为2012年8月在天津召开的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录海内外的论文43篇,主要针对元代的官制、刑制、税制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依据当时的历史文献就历史个案进行了考证,如元代的分家问题、元代的庙堂建设问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元代守宫制再议/高荣盛
元代几种方志中的官职问题初探/王明荪
元吴澄八思巴字宣勒文书初探/李治安
元代官员封赠制度初探/张素霞
元代赎刑制度刍议/刘晓
元朝国家政权内部的沟通与交流——以宣使为中心的考察/申万里
再论成吉思汗建国后的分封/魏曙光
蒙古帝国站户消乏再考——以合罕兀鲁思驿站为中心/韩国薛培焕
大蒙古国戊戌选试与丁酉沙汰关系辨析/方军
前四汗时期汉文化在统治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默书民
额济纳阿拉善杭锦/亦邻舒 著 陈晓伟译
陕西渭河流域“蒙古族村”——拜家村源流小考/谢咏梅
成吉思汗时期的哈刺鲁人
——以海押立、阿力麻里地区的哈刺鲁人为中心/马晓娟
蒙古肃良合氏的来源/额尔敦巴特尔
《元史》有关巩昌汪氏记载辨正六则/赵一兵
宋元时期中日通关文书初析/赵莹波
《杨庭璧平寇记》再考
——忽必烈朝海上势力的一个事例研究/日本向正树
论元末高邮之战及其影响/张金铣
平江路税粮考述——元代海运基地系列研究之二/孟繁清
谈元代分产案中的“分家”问题/洪丽珠
元初至元年问“南学北来”问题新探
——以北方儒学格局变迁对忽必烈心态的影响为叙述中心/刘成群
元代山东平原县庙学建设的个案分析/许守泯
元代的岳渎祭祀——以济渎庙为中心/日本樱井智美
李槃与刘秉忠文集/党宝海
《国朝文类》元明诸板本杂考/魏亦乐
《南村辍耕录》与《广客谈》/高建国
赵万里《元一统志》失收条目补辑/杨印民
读新中国出土元代墓志校《元史》相关列传/杨晓春
许昌《天宝宫圣旨碑》碑阴题名校勘/武波
元奉直大夫南阳屯田副总管张谦墓志铭考释/陈玮
月百二九——陈友谅身世及其败亡/王颋 林友标
解读元朝的天空——色目天文学家与元代文化交流/杨巧
元代蒙译汉式占卜术是源于官刊历书或是民译占卜书
——以吐鲁番回鹘文书卷与蒙古哈喇布罕古城桦树皮文书为中心/何启龙
关于元代地税征收的一篇蒙古文文献
——释黑城出土F61:W6文书/白玉冬
从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卷看元代亦集乃路复业案件的审判程序/张重艳
也火汝足立嵬土地案发覆/张笑峰
俄藏黑水城所出《天历二年呈亦集乃路官府文》考释/宋坤
黑水城所出元代酒醋课程文书研究/陈瑞青
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亦集乃路之关系/杨富学张海娟
北庭元帅府与亦集乃路的关系初探
——兼谈黄兀儿月良站的地理位置/陈广恩
由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西北边陲驻军状况
——以亦集乃路为中心/李晓明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的朵思麻宣政院/杜立晖
由黑水城文书看北元时期肃政廉访司更换官吏中的作用/郭兆斌
一部探索元代诸族居住文化之力作
——《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评介/绍聪
后记

精彩书摘

  二、许昌《天宝宫圣旨碑》碑阴题名的史料价值
  关于元代的真大道教,前揭陈智超先生的《金元真大道教史补》已有精辟的考证,近年来刘晓先生又利用新发现石刻史料,对真大道教的玉虚观体系进行过研究。①本文所校勘的《天宝宫圣旨碑》碑阴题名,并不是新发现的碑刻,陈智超先生文中就曾有所揭示,但尚未有人关注到其内容的史料价值。碑阴题名的内容分为“现任官僚”、“司门宿德”、“诸方道众”与“本宫道众”四个部分。其中“现任官僚”记载了当时汴梁路许州与长社县官吏的姓名与官衔;“司门宿德”记载的应是当时许昌天宝宫所属的真大道教的上级道官;“诸方道众”记载了汴梁路地区真大道教各宫观与道长姓名;“本宫道众”记载的是当时许昌天宝宫的道士姓名。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当时汴梁路与长社县的官吏设置、真大道教组织、真大道教在汴梁地区的传播等方面很有价值。
  碑阴第3~14行记载的是当时汴梁路许州和长社县的官吏姓名和官职。元代的州县按照人口分上、中、下三级。许州和长社县均为下州、下县。据《元史·百官志》,元代下州设:“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事”,参佐官设“吏目一员或二员。”下县,秩从七品,设达鲁花赤、县尹、主簿、县尉、典史各一员。②李治安师《元代县官研究》曾指出这一制度的施行是比较严格的。③从碑阴记载来看,许州和长社县的官吏设置完全符合元朝规定,李师所言极是。惟官员的品级略与元制规定不同。从许州和长社县正官的散官品阶来看,许州达鲁花赤“武德将军”和知州“奉政大夫”皆为正五品,同知“忠显校尉”为从六品,长社县达鲁花赤“忠翊校尉”和县尹“承事郎”为正七品,皆比《元史-百官志》所载规定高出一个等级。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碑阴第15~22行的内容是“司门宿德”。所谓“司门宿德”,应指真大道教组织中的上级道官。其所记载的七个人物,苏清信、李成贵、高进明、党天中、王清宝、谢进荣和蔡进荣,其事迹皆不可考。不过,碑阴所记其名称前的头衔对于研究真大道教组织和道官设置情况应有帮助。
  关于真大道教的组织情况,陈智超先生曾做过简单介绍:掌教,在教内称宗师,由皇帝授予真人称号,赐银印,长住大都。掌教的助手,已知名号的有“教门诸路都提点、教门举正、从教门都提点、诸路真大道教提点、从教门提点、诸路真大道教所知书”。在地方上,跨行省一级,设提点都举正。路一级,设录正、录判。州一级,有道正。再基层就是各所宫观。④
  据此碑阴的体例来看,七人担任的道职应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前后排列的,并没有出现掌教者的姓名。排在第一位的苏清信,其头衔为“宣授明真洞照大师、南阳府桐柘山淮渎庙提点”,是唯一带“宣授”字样的人物,表示其地位在七人中最高。元制,“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⑨。
  ……

前言/序言

  后记
  20世纪末以来,运用黑城文书、《至正条格》、金石碑刻等新资料与史籍文献互证以推进相关问题的探讨,日渐成为海内外元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注热点。为切磋学术和交流研究进展,进一步深化国际元史研究,2012年8月24日—.27日,由中国元史研究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张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的学者和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的学者近140名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近130篇。此次会议规模大、论文质量高,有力地推进了国际元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本辑《元史论丛》是在此次会议所提交论文的基础上汇编而成的。重视黑水城文书、《至正条格》、金石碑刻等新资料的使用,是本辑《元史论丛》所收论文的特色。作者既包括一些知名的元史专家,又包括一批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本辑《元史论丛》的面世,离不开诸多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何珊博士帮助翻译英文目录,一并致谢!
  编辑组
  2013年元月
《元史论丛》(第十四辑) 是一部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元史研究学者最新学术成果的论文集,聚焦于元代国家与社会这一宏大而复杂的主题。本书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深入探讨了元朝统治下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旨在呈现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元代历史图景。 国家层面,本辑论文对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考察了其在地方治理、官员任免、法律制定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学者们通过对史籍的精细梳理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元朝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创新的政治设计来巩固其统治,以及这些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与演变。其中,对元代驿站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其高效的统治能力提供了微观的视角。同时,也有论著关注元朝的军事制度和边疆政策,分析其如何通过武力扩张和边疆管理来维护帝国的稳定与安全。 在社会层面,本书展现了元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流动性。研究者们关注元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蒙古族、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融与冲突。通过对契约文书、家族谱牒、寺庙碑记等一手史料的解读,学者们描绘了元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包括贵族、官僚、商旅、农民、僧侣等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此外,对于元代城市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本书也提供了详实的论述,展现了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文化交流与思想是本书着力探讨的另一重要领域。元代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其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本书收录的论文涵盖了中外文化在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技、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戏剧)、文学(如戏曲、小说)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学者们通过对出土文物、文献资料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元代哲学思想、学术流派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与多元。 民族关系是理解元代历史的关键。本书的诸多论著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者们分析了元朝的民族政策,考察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隔阂,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史籍中关于民族冲突、通婚、文化认同等记载的梳理,学者们力图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元代民族图景,挑战以往的二元对立叙事。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经济史、法制史、思想史、宗教史、艺术史、社会生活史等多个面向的专题研究。例如,对元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其经济运行的特点;对元代法律制度的探讨,分析了其在维护统治、处理社会纠纷中的作用;对元代宗教信仰的分析,展现了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而言之,《元史论丛》(第十四辑)是一部集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元史研究力作。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为对元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辉煌而复杂的历史时期的宝贵窗口。本书的研究成果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元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构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元代历史认识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这个帝国的无限遐想。元朝,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治理模式、文化融合、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我个人对元代的经济史,特别是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货币制度的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能够提供关于元代海外贸易的最新研究成果,抑或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新解读,都让我非常期待。同时,元代的城市化进程、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这本书的国际视野,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文化和学术视角来审视元代,这对于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拓展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所有热爱元史研究的同仁们送上了一份厚礼。标题中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文集”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我个人对于元代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税收制度的演变、以及法律体系的构建有着特别的关注。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国家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在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元朝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官员选拔与任用、以及监察制度等方面的新研究。此外,元代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是我想要深入探索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不同民族如何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交流、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迁,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民族关系的新证据、新分析,抑或是对既有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都让我充满期待。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来重塑我们对元代社会生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元代国家与社会”这一核心主题,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元朝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民族界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变化。我个人对于元代民族政策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四等人制”的形成与影响,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民族歧视、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冲突的新视角和新史料?同时,我也关注元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个帝国中并存,它们如何影响了社会生活和政治格局?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元代宗教政策、宗教场所、以及宗教人物的研究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有分量了,光是“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国际视野。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感觉就像捧着一块沉甸甸的历史瑰宝。作为一个对元代历史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尤其关注这个时期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元朝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独特的统治模式、民族政策、经济制度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必将为我们揭示元代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图景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与运作,以及地方行政管理的新发现。同时,元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同民族间的融合与冲突、以及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演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扇通往元代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元代国家与社会”这个宏大的命题,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极具影响力的王朝。我一直以来都对元代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学术非常着迷。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元代文人的创作、戏曲的发展、绘画的风格、以及哲学思想的流变?这些“软实力”的体现,往往能够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深层肌理。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元代士人阶层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政治抱负与现实困境,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元代作为一个跨文化的帝国,其文学艺术是否吸收了来自其他民族的元素,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信息量很大,传递出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元代国家与社会”这个核心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个维度,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则保证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我尤其对元代社会中那些非主流的声音和被忽视的群体感兴趣。历史上,往往是帝王将相的故事被反复书写,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农民的起义、商人的经营、文人的创作,以及宗教团体的活动,这些更贴近“社会”本身的内容,有时反而容易被淹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元代基层社会组织、社区生活、家庭结构、以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习俗的研究。同时,元代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时期,其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我非常着迷的部分。书中是否能有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文化传播、技术交流,甚至宗教信仰的互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都让我非常好奇。

评分

仅仅是书名“元史论丛(第十四辑)”就足以让我感觉到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延续性,而“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更是点明了本辑的重点聚焦。我一直对元代法律制度的研究情有独钟,这个时期,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扎撒逐渐被汉法所补充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我希望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看到关于元代法律的制定、执行、以及对不同民族的适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例如,元代对于不同民族的法律处理方式是否有所区别?法律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同时也关注元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官僚体系,书中是否有对这一时期官员腐败、朋党之争,以及监察制度有效性的新研究?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元代国家机器的实际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元代国家与社会”这一核心内容,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社会史研究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需要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书中是否会有关于元代妇女的地位、家庭生活、教育状况的研究?或者关于元代儿童的成长环境、娱乐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扮演?这些微观的视角,往往能够折射出宏观的社会变迁。同时,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元代社会中的一些非常规现象,例如盗匪、流民、或者一些边缘群体的生活故事,这些往往是历史的“沉默的大多数”,但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光听着就觉得内容非常扎实。我一直对元代的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非常感兴趣,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书中是否会有关于元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业技术,以及军事技术的最新研究?例如,元代对于天文观测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天文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我同样关心元代的水利工程、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这本书的国际视野,是否能让我们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对于元代科技的评价和比较研究,这对我来说会是全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史论丛(第十四辑)”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气息,预示着这是一部经过严谨考证和深入研究的成果。我一直对元代的对外关系和边疆政策非常关注,这个时期,元朝的疆域辽阔,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元代与高丽、日本、东南亚、西亚等地的关系研究?例如,元代的海上贸易和军事行动,以及这些活动对相关地区产生的影响。我也对元代在边疆地区的统治策略、民族管理、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元代国家如何维持其庞大帝国的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