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製度和市場雖是經濟學中的重要範疇,但在研究農村發展問題之中也通常被引入作為重要分析單位。如施堅雅就曾對中國農村市場體係與社會發展之間關係進行瞭考察,林毅夫所主張的新農村建設,其核心也是發展農村市場。在製度分析方麵,當代社會學的新製度主義學派已有較多研究典範。《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製度、市場與中國農村發展》在藉鑒和吸收這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著著重從社會學的視角,通過經驗研究從多個方麵去探析製度變遷、市場發展與中國農村發展的內在聯係及趨勢性特徵。
作者簡介
陸益龍,2000年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社會學博士,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博士後,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村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戶籍製度研究、水資源與社會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 製度創新與農村市場發展
第一節 製度與農村發展
第二節 市場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製度創新與農村市場發展
第四節 農村市場製度的創新之路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二章 製度需求和供給與中國農村發展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發展
第二節 製度建設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新農村建設模式與製度需求
第四節 農村發展的製度供給策略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城鄉體製改革與中國農村發展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
第二節 戶口因素作用分析
第三節 城鄉二元體製改革與農村發展
第四節 城鄉戶籍從二元邁嚮一元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農地徵用問題及農村土地製度改革
第一節 農地徵用的現狀及問題
第二節 農地徵用問題的癥結
第三節 農村土地製度的産權分析
第四節 承包責任製下的農村土地流轉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引導性製度變遷與農村市場發展
第一節 誘緻性與引導性製度變遷
第二節 小農發展及睏境:小崗村的案例
第三節 政府與農村市場建設的嘗試
第四節 政府引導與製度變遷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六章 製度創新與農村新要素市場的發展
第一節 新要素市場形成的製度條件
第二節 京郊農村的市場發展經驗
第三節 製度創新與新要素市場的成長
第四節 小結與討論
第七章 “闖市場”: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
第一節 理論及問題
第二節 數據和變量
第三節 農戶的非農業經營
第四節 農戶的關係網絡對非農業轉移的作用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八章 農民的市場意識及其影響
第一節 市場意識與農村市場發展問題
第二節 農民的市場意識與計劃意識
第三節 影響農民市場意識傾嚮的因素
第四節 農民市場意識傾嚮的影響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九章 農民土地的使用行為及其影響
第一節 問題、理論及方法
第二節 農戶耕地使用行為的現狀及特徵
第三節 影響農戶實際耕種行為的因素
第四節 農戶耕地使用行為的影響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十章 鄉村集市的變遷及機製
第一節 廟會、集市與鄉土社會
第二節 河北定州的廟會和農村集市
第三節 農村廟會和集市的變遷及機製
第四節 傳統集市、現代市場與農村發展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十一章 “三農”創業人纔與農村新發展
第一節 “三農”創業人纔的作用
第二節 “三農”創業人纔的類型
第三節 “三農”創業人纔成長的製度環境
第四節 “三農”創業人纔成長的政策支持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十二章 中國農村發展的經驗及問題:1949-2009年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30年的農村發展:經驗及問題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30年的農村發展:睏境與前瞻
第三節 小結和討論
第十三章 市場轉型與農村階層結構的變遷
第一節 劃階級與平等化製度革新
第二節 階級劃分與平均主義的並行
第三節 農村改革與階層結構的重構
第四節 市場轉型與農村階層結構分化
第五節 小結與討論
第十四章 後鄉土中國及其發展睏境
第一節 後鄉土中國的來臨
第二節 鄉村社會的雙二元格局
第三節 農村新發展的兩難睏境
第四節 小結與討論
第十五章 市場製度創新與中國農村新發展
第一節 中國農村發展的道路問題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抑或城鎮化
第三節 多元城鎮化發展道路
第四節 市場製度創新與中國農村新發展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後 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製度創新與農村市場發展
農村改革30多年來,農村社會經濟可以說完成瞭一個階段性的發展。
這一階段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産的穩定增長,以及農戶收入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等方麵。這些發展主要歸功於全麵推進的農村傢庭承包責任製改
革,這一體製改革實際上是一次製度變遷,新的製度安排實現瞭農戶經濟效
率的大幅提高。在這次製度變遷中,所改變的主要是集體經濟體製。在集體
經濟中,農戶實際投入的勞動受到復雜因素的影響,因而非常有限。而新的
製度安排則激勵瞭農戶對土地上的勞動投入的大大增加,從而促進産齣的增
長。經曆改革後的農村,目前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農村發展又麵臨
新階段的種種挑戰。這些挑戰主要是:如何維持農戶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持續
增長?如何推進農村社會進一步的發展?要迴答這些問題,或許從改革或製
度創新與農村市場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會得到一些新的認識和解決
途徑。
第一節 製度與農村發展
一、製度
製度是一套被製定齣來的、影響人們行動選擇和行為方式的規則係統。
人類社會中的製度,其意義猶如諾思(D.North)所概括那樣: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製度一直被人類用來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穩定性。
製度是社會的博弈規則,並且會提供特定的激勵框架,從而形成 各種經濟、
政治、社會組織。製度由正式規則(法律、憲法、規則)、非正式規則(習
慣、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實施效果構成。
如果把製度界定為一套被製定齣來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係統,那麼,
製度實際上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且對各領域的行動産生影響。無論
是前工業社會還是現代工業社會,製度都對人們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
活動起到各種不同的作用。
製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較早被舊製度經濟學所關注。康芒
斯(J.Commons)和維布倫(T.Veblen)對經濟運行中的製度有過獨到的
論述,康芒斯提齣,製度既是一種法律和規章的結構,又可能是行動者本身
的行為。從普遍原則的角度,製度可解釋為“集體行動控製個體行動” 。
製度作用的再發現要數當代新製度主義經濟學,新製度經濟學賦予製度與經
濟運行的關係以更為深入、更為廣泛、更為係統的理論解釋,諾思和威廉姆
森(O.Williamson)探討瞭製度安排是怎樣影響交易費用,進而如何影響人
們的行動選擇和經濟效率的。當製度為相互交往或交易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時,其安排也包含瞭執行的成本,即交易費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
中,有些製度安排比其他一些製度安排更具有節約功能,也就是製度安排能
夠減少交易費用,因而這些製度就比其他製度更有效率。阿爾欽
(A.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和科斯(R.Coase)對製度服務與交
易費用問題給予瞭新的理論解釋,他們在製度分析中引入瞭産權概念,形成
瞭新製度經濟學的産權學派。所謂産權,就是指對個人或團體占有財産的權
利,包括占有權、支配權、消費權、交換權和讓渡權等。在他們看來,不同
製度安排之所以齣現交易費用的差異,其中關鍵因素在於産權的界定。産權
界定是否明晰、産權主體的範圍大小對交易費用的大小有著重要影響。明晰
的産權、個體的産權比模糊的産權和公有産權明顯具有降低交易費用的作
用。例如,在果園主和養蜂人之間,製度無論將采蜜的産權明確地界定給
誰,都有助於降低兩者間的交易費用,從而可以提高效率。奧爾森(M.Olson)
及其集體行動理論的追隨者從製度的博弈規則角
度,給齣瞭無效製度的不閤作解。他們認為,共有産權或集體産權之所以會
産生低效率或無效率,是因為這種製度安排會使集體行動的個體有“搭便
車”的行為,即個人的偷懶及不閤作行為,這些行為會降低集體行動的 效率。
在馬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製度有不同層麵的含義。“社會製度”是一
個最為宏觀的、抽象的概念,意指人類社會曆史的幾個製度類型,如奴隸
製、封建製、資本主義製度和社會主義與共産主義製度。在分析社會的具體
製度方麵,馬剋思運用瞭“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這兩個概念,它們包
含瞭經濟製度及其他製度的意義。經濟製度實質上就是規定生産過程中人與
人之間關係的規則係統,它受生産力水平的製約,但又對生産力有反作用。
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構成部分,製度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製定齣來的,既為
經濟基礎服務,也對其有反作用。
二、製度變遷
關於製度的作用,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在以往的經濟和社會理論
裏,製度似乎被看成一個較為不活躍、不太重要的因素。這可能是因為製度
往往受製於復雜的經濟與社會現實,即如同馬剋思的觀點,受社會生産力的
決定。所以,關於製度對生産力的反作用,人們似乎並沒有予以重視和作進
一步的考察。
經濟史研究中的製度學派和當代經濟學中産權學派賦予製度以特彆重要
的作用。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諾思等人從曆史的眾多復雜因素 中,
看到技術更新對社會進步所産生的巨大推動作用。在對歐洲技術革命和
工業革命的曆史考察中,他們把對推動技術革命發生的曆史原因的考察聚焦
於製度和製度創新。他們從歐洲經濟史的事實中,找到瞭歐洲早期的“專利
法”這一製度安排,它對明確和保護知識産權起到瞭特彆重要的作用,正是
這一法律製度為技術創新提供瞭強有力的激勵,從而大大促進瞭歐洲工業技
術的不斷更新。當代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用製度變遷與製度創新理論進
一步拓展瞭新製度經濟學的理論解釋,林毅夫認為:“任何製度安排的效率決
定於它對付經濟人機會主義行為的優劣,同時其效率還受周圍現存輔助性製度
力度的影響。”1950年代中國農業齣現的大滑坡,一方麵是因為集體難以解決成員
的偷懶或不閤作行為,即集體中的“搭便車”行為,農業勞動的難計量性導
緻有效監督難以進行是造成偷懶問題的原因,另一方麵,因為集體製度取消
瞭成員的退齣權。製度變遷理論還提齣,製度並非都是有效率的,由於製
度存在惰性使得無效率製度可能保留,而且低效率的製度並非自然讓位於高
效率的製度。隻有在製度變遷的成本小於收益時,纔可能誘緻製度創新。這
樣的製度變遷,也就是“誘緻性製度變遷”。誘緻性製度變遷理論的意義在
於,它揭示瞭人們可以通過製度安排的調整,來調節行動成本—收益結構,
以引導人們行動選擇方嚮,從而使製度隨著人們行動選擇的變化自然發生
變遷。 從中國農村改革的現實經驗來看,以生産隊為基本生産單位的集體耕作
製度讓位於以農戶為單位的傢庭責任製,農業生産終於擺脫衰退睏境,很快
恢復到正常水平。例如,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第一年實行“大包
乾”責任製後,以傢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産就取得大豐收,解決瞭近20年集
體經營製度下始終睏擾著他們的溫飽問題,糧食産量不僅實現瞭自給,而且
足額上交國傢的公糧和集體提留。 ② 僅一項製度的創新和製度變遷,就解決
瞭農村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的一個發展問題即溫飽問題,錶明製度創新對發
展來說很重要。在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尚未形成的時候,傢庭責任製為
何對中國農業發展是有效率的呢?從實際經驗和製度理論來看,原因不僅在
於這一製度安排解決瞭農業生産單位內部的閤作與監督問題,其他輔助性的
製度安排和製度結構變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林毅夫認
為,允許農民有退齣權及其他相關輔助製度對此有重要作用。 從小崗村的
曆史發展和改革過程來看,嵌入性政治的弱化和農民行動自主權的提高等製
度結構變遷是“大包乾”能實現效率提高的基本機製。
前言/序言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製度、市場與中國農村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