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新課題叢書:自我知識》是對分析哲學領域過去三十年來關於自我知識問題的討論和思考的綜述。作者首先介紹瞭自我知識問題的曆史背景,概要論述瞭古希臘哲學傢、笛卡爾、洛剋、康德、維特根斯坦與賴爾等對自我知識問題的觀點,之後考察瞭當代最主要的三種自我知識理論:親知理論、內感覺理論和理性主義理論,對這幾種理論的主要觀點和遇到的挑戰做瞭詳細的論述,並一一評價瞭各種理論的優缺點。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本涉獵廣泛的著作描繪瞭自我知識的形而上學與認識論框架。它為所討論的問題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也有助於理解當代哲學爭論的形成。布瑞·格特勒深入理解瞭所討論的主題,把這一問題想得十分透徹,又以流暢的、可讀性強的風格分享瞭她在這一問題上的敏銳把握。
——恩斯特·索薩,美國羅格斯大學
《自我知識》一書概覽瞭過去三十年來有關自我知識的分析哲學討論,它的闡述清晰流暢,敏銳精確而又包羅萬象。對於任何自我知識方麵的高年級本科生課程,本書都會是非常適閤的教材,也會在這一領域引起廣泛的討論。
——拉姆·奈塔,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
這是一本傑齣的著作。格特勒詳細探討瞭主要自我知識觀點的優劣,她的風格清晰而直接,但又不對材料作過度的簡單化處理。在目前我所看到的對自我知識諸理論所作的深入討論中,這本著作無疑是最好的一部。
——喬迪·費爾南德斯,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
目錄
緻謝
1 引言
1.1 本書的主題:自我知識與自我意識
1.2 自我知識
1.2.1 自我知識的疑難
1.2.2 自我知識的諸理論
1.3 自我意識
1.4 上述理論的哲學蘊涵
1.4.1 自我知識與心智的特殊性
1.4.2 自我知識與認識論辯護
1.4.3 自我知識與知覺知識
1.4.4 自我意識與個人同一性
1.5 本書的框架
小結
拓展閱讀
2 曆史背景
2.1 導論
2.2 古希臘哲學:知曉本性的重要意義
2.3 笛卡爾:自我知識作為認識論的基礎
2.3.1 內省與天賦觀念論
2.3.2 自我知識與認識論的內部論
2.3.3 自我知識與認識論的基礎主義
2.3.4 自我知識與心身二元論
2.4 洛剋:內感覺理論
2.4.1 內感覺與知識
2.4.2 內感覺與意識
2.4.3 內感覺與個人同一性
2.5 康德:自我知識與理性的能動性
2.6 維特根斯坦與賴爾:懷疑自我知識
2.6.1 維特根斯坦的懷疑:私人性與認識論意義
2.6.2 維特根斯坦主義的選項:默認性權威與錶示論觀點
2.6.3 賴爾:作為理論建構的自我知識
小結
拓展閱讀
3 自我知識的本性、範圍與(所謂)特殊性
3.1 導論
3.2 較之於其它知識,自我知識是特殊的
3.2.1 自我知識作為認識論上特彆可靠的知識
3.2.2 自我知識作為某種獨一無二的認識方法的結果
3.2.3 自我知識在非認識論意義上的特殊性
3.3 優先性通路的領域界限
3.3.1 品格特徵、情感預測和行動與態度的因果來源
3.3.2 情緒與情感
3.3.3 傾嚮性的信念與願望
3.3.4 博格霍森的難題
3.4 什麼東西留在瞭優先性通路的領域?
小結
拓展閱讀
4 自我知識的親知理論
4.1 導論
4.2 羅素親知理論
4.3 當代親知理論
4.3.1 親知論題
4.3.2 戴維森的挑戰
4.3.3 迴應戴維森的挑戰
4.4 親知理論的問題
4.4.1 斑點母雞
4.4.2 概念化的問題
4.5 一個解決方案
4.5.1 裁剪認識顯現
4.5.2 一個服從於親知關係的現象概念說明
4.5.3 維特根斯坦的“私人性”反駁
4.5.4 威廉姆森的自發光性反駁
4.6 親知理論的範圍
4.7 親知理論:得與失
小結
拓展閱讀
5 自我知識的內感覺理論
5.1 導論
5.2 當代版本的內感覺理論
5.2.1 阿姆斯特朗版本的內感覺理論
5.2.2 萊肯版本的內感覺理論
5.3 素樸性反駁
5.4 不對稱性反駁
5.5 休梅剋的反駁
5.5.1 關於疼痛的自我濛蔽
5.5.2 關於信念的自我濛蔽:第一個論證
5.5.3 關於信念的自我濛蔽:第二個論證
5.5.4 在休梅剋的反駁之下捍衛內感覺理論
5.6 內感覺理論和意識的HOP理論
5.7 一個相關觀點:德萊剋的移位知覺論
5.8 內感覺理論:得與失
小結
拓展閱讀
6 自我知識的理性主義理論
6.1 導論
6.2 理性主義:伯奇與莫蘭
6.2.1 作為一項規範性事業的批判理性
6.2.2 批判理性與自我知識
6.2.3 重釋自我知識問題
6.3 理性主義是否旨在成為認識論理論
6.4 反駁:理性主義不能解釋自我知識的認識論維度
6.4.1 伯奇的自我知識認識論
6.4.2 莫蘭的自我知識認識論
6.4.3 作為認識論來源的通透性方法
6.5 相關的理論
6.5.1 加洛的理性主義
6.5.2 休梅剋的構成論
6.5.3 新錶示論
6.6 理性主義理論的得與失
小結
拓展閱讀
7 自我意識
7.1 導論
7.2 自我意識是什麼?
7.2.1 休謨論旨:自我不可內省
7.2.2 作為主體與作為客體的自我意識
7.3 自我意識的特殊性
7.3.1 索引性本質
7.3.2 免於誤認的錯誤
7.4 內省論理論
7.4.1 自我的內省性意識
7.4.2 內省論觀點與休謨的束理論
7.4.3 內省論理論能夠解釋主體自我意識嗎?
7.5 緊縮論觀點
7.6 主體立足論
7.7 理性能動論
7.8 感覺論理論
7.8.1 埃文斯的感覺論理論
7.8.2 貝穆德斯的感覺論理論
7.9 這些理論存在真正的分歧嗎?
小結
拓展閱讀
8 經驗論與理性主義的論爭:一種分析
8.1 導論
8.2 經驗論與理性主義的界限
8.3 理性主義者的任務
8.4 閤理性與通透性
8.4.1 兩種類型的態度
8.4.2 通透性的限製
8.4.3 解釋通透性
8.5 閤理性與權利
8.5.1 批判性自我知識的認識論特質
8.6 自我意識的理性能動論
8.7 分析經驗論與理性主義的論爭
小結
拓展閱讀
術語錶
注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如果我不把自己理解為一個理性的能動者,一個能形成思想和意嚮的存在物,那麼我就不能僅僅通過觀察而得知自己的思想或意嚮。因為,一般而言,我們所理解的“我”就是理性的能動者,就是那種能夠創造思想、激發行動的東西。由於對自己的理性能動性的觀念屬於人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所以每當我們對思想作自我歸因時,這一觀念總已經蘊涵於其中。
理性的能動性對自我知識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已經體現在許多當代最主流的自我知識理論中。理性主義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關於自我知識的爭論已經過窄地僅關注於觀察性的模型,這不能為我們對信念以及其它態度的知識作辯護。因為,如果某人僅僅觀察一個信念,他便沒有運用自己對該信念的能動性。——意即是說,信念是某種他能夠基於自己的證據而去堅持或拒斥的東西。因此,理性主義者主張,如果僅以純粹觀察性的模型來理解自我知識,那麼就會與我們對自己態度的真實關係失之交臂。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當代理性主義者究竟對自我態度的能動性把握賦予瞭怎樣的意義。假設我相信某個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但我也意識到,自己關於其有罪的證據非常不足(參見Burge1996)。理性主義者主張,隻要我僅僅隻是觀察那個對嫌疑人有罪的信念,那麼我恐怕就會總是覺得其證據基礎非常微弱。因為,在對該信念的觀察中,我總是把它僅僅看作我的一個屬性,就如同“有雀斑”也是我的屬性一樣。我沒有把相信當作某種我正在做的事情。純粹的觀察並不能使我意識到,我正是這個信念的能動者——並因此也應該對這一信念負責。為瞭認識到這些,我必須運用我的能動性:例如,經由那些基於證據的反思,我最終放棄瞭(或保持瞭)關於他有罪的信念。這個過程正是理性的能動性的運用,因為我在其中受理由的引導,以拒絕或更新我的信念。正是康德激發瞭這種關於理性能動性之關鍵作用的觀點。然而,我們並不能確定,康德本人是否會支持這種理性主義立場。
……
哲學新課題叢書:自我知識 [Self-Knowledg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一)從本地大專以上應屆和往屆畢業生中招錄2400名(具體職位見附件2—1)。資格條件:①年齡18至35周歲(即1978年8月1日至1996年8月1日期間齣生);②大專以上學曆,不限應、往屆畢業;③屬職位所在地級市生源,或戶口在職位所在地級市,或父母(配偶)戶口在職位所在地級市。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收藏
評分
☆☆☆☆☆
也許你聽彆人說過:若想得到彆人的愛,就必須無私地去愛彆人。這是許多偉大的導師都說過的話,不過對你而言這隻是值得探索的傳言罷瞭。你有沒有可能放下自己的概念、思想和知識,讓心中的這個問題延續下去?能不能暫時忘卻所有的公式、早先聽過的說法、父母曾說過或未曾說過的話以及所有偉大導師的教誨,然後安靜地與心中的那個問題共處?你為什麼會在這裏?你將去往何方?人生到底是怎麼一迴事?讓這團火焰在你心中燃燒而不試圖用答案來熄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