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讲义

清代学术史讲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柴德赓 著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4-2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53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南方都市报《年度古籍整理》排行榜均列一

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试谈研究史学的一些基本功(序二)
清代学术史
叙论
第一章 清代学术发达之原因
第二章 遗民中之学人领袖
第三章 初期汉学家
第四章 吴派经学家
第五章 皖派经学家
第六章 扬州派经学家
第七章 乾隆时浙东史家
第八章 乾隆三大史家
识小录
附录
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
《鲒垮亭集》谢三宾考
王西庄与钱竹汀
试论章 学诚的学术思想
后记一
后记二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代学术发达之原因
  一.万历以来风气的转变C2’
  明代以科举取士,科第出身的仕宦很易。明代进士,比起宋朝进士便宜多了。宋朝进士出身的,只能做主簿、县尉等官。明朝可以直放知县,【进士中后,立即分发,小者知县,大者中央官吏。】一经行取,【调为京官。】便做御史、给事中。〔故读书人多骄横不法,县令亦不敢得罪。中举后常自称“春元”。〕因此一代读书人都为科举八股所颠倒,自然无暇研究学术。况且,明朝人喜欢谈本朝掌故,参与政治,而诗文则喜复古,亦不能创造;又有一部分人高谈性情,不亲群书。所以,清朝人是最看不起明朝人的。潘【耒】次耕做《日知录序》,夸宋抑明,南宋朝举出郑渔仲【樵】、王伯厚【应麟】、魏鹤山【了翁】、马贵舆【端临】四个代表,明朝举出唐荆川【顺之】、杨用修【慎、升庵,《丹铅录》错误甚多】、王貪州【世贞】、郑端简【晓,谥端简,作《吾学编》】四人。”‘这样两代人举行竞赛”,明朝那几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明代理学家多陆王派,不主张读书。】不过,明朝的学风到了万历以后,有显著的改变,这是往好的变,往求实学的路上走,也是一种物极必反自然的演变。
  我们翻开《明史.儒林》、《文苑》传来看,如做《函史》的邓元锡,做《宋史新编》的柯维骐,【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云,柯氏自宫,以专一著书。】做《唐音统签》、【《全唐诗》本此。】《少室山房笔丛》【极力攻击杨升庵。】的胡应麟,做《弁州山人四部稿》的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做《国史经籍志》的焦站,【《献征录》,明代碑传极少全部者。】做《毛诗古音考》的陈第,【开清代研究古韵之学。】想删《宋史》的王惟俭,想修《儒藏》的曹学佺,清周永年即祖其意作《儒藏说入【曹学佺提议修《儒藏》。道有《道藏》,佛有《大藏经》。清周永年作《儒藏说》,《四库全书》馆修子、集者,字书仓。】都是隆庆、万历之间人,都是博学务实的人。虽然成就不十分大,这风气是很好的。”顾亭林《日知录》二十一,批评赵宦光【凡夫】做的《说文长笺》,说:“万历间人看书,不看首尾,只看中间两三行。凡夫著书之人,乃犹如此。”
  亭林对赵凡夫的《说文长笺》是不满意的,可是万历中人而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决不是谋取功名的工具。清朝初年对《说文》精研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
  至于清朝初年的学者,生在万历年间的,那更多了。如严衍生万历三年做《通鉴补》,【《资治通鉴补》。八十本。】钱谦益生万历十年,【学问极好,又通佛学。】孙奇逢生十二年,朱舜水生二十八年,【朱之瑜舜水将中国文化传至日本。】李清生三十年,【《南北史合注》。】傅山生三十三年,黄宗義生三十八年,张尔岐生四十年,【讲三礼之学最规矩。】
  ……
清代学术史讲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清代学术史讲义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代学术史讲义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清代学术史讲义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正想看看清代的学术史。

评分

一、2011年高考主要成绩和做法 2011年高考亮点 1.上重本线6人,2A线70人,2B线210人,3A线493人,3B线801人。 2.上本科线以上比率高,增幅大。创我校历史新高,三水第一名。 严格管理狠抓质量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细心批好每一次练习,诚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做到备课全面,讲解精炼,训练得法,指导到位。在课堂上要求

评分

往读柴德赓先生《史籍举要》,今又有此书,幸福哦。

评分

历史教学与研究

评分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诸暨思安乡柴家村人(今属次坞镇)。5岁入私塾,后入临浦小学,毕业后,进该校初中班,师事蔡东藩。未几,入杭州安定中学,以国文根柢厚实被人称为“柴秀才”。民国15年(1926)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文科,为杭州学生联合会代表,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18年,高中毕业,北上投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垣,得其赏识与指导,并给以经济资助,介绍去辅仁大学附中教语文,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德赓常以烧饼充饥,整日埋头于图书馆苦读。大学毕业后,即在辅仁大学任教。26年,抗战爆发,因妻临产,滞留北平。每日与陈垣闭门读书,研讨学问。曾作《谢三宾考》,借考证斥责汉奸卖国求荣。31年底,反对汉奸曹汝霖任辅仁大学董事长,举家南迁。应台静农、陈建功之邀,任国立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长。35年回北平,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认真阅读理解,谢谢京东!

评分

《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第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第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清代学术史讲义》,上起明清易代,下迄乾嘉两朝,凡作八章。《讲义》第一至第三章,皆讨论清初学术,第四至第六章,则以吴、皖、扬州三派经学家各自为类,一一探讨不同地域之学术在乾嘉间之分野。第七、八两章专论乾嘉史学,一为浙东史家全祖望、章学诚,一为江南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三大史家。柴先生著《清代学术史讲义》八章,虽篇幅不大,然布局有法,提纲挈领,入清以后一百八十余年间之学术大要,已然清晰呈现,可据可依。年轻学人凭此坚实基础,据以深入开括,精进不已,自可创辟新境,愈阐愈密。

评分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柴德赓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讲授清代学术史课程时的讲义以及李瑚先生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为柴先生之读书笔记,题名为《识小录》;最后一部分收录了柴先生有关清代历史和史学问题的代表性论文:《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王西庄与钱竹汀》、《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柴德赓,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将近四十年从事于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陈垣史学的主要传人之一。20世纪 80年代以来,柴先生的著述和讲义得以不断出版,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等。

评分

毕业院校: 北平师范大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清代学术史讲义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