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絲瓷之路學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持的學術刊物,每年一輯,收錄海內外中外關係史研究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近一兩年內海內外中外關係史研究的新進展,學術性高。《絲瓷之路3:古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為該學刊第3輯
內頁插圖
目錄
內陸歐亞史
關於“閻膏珍”
羅布泊地區的自然環境變遷與經濟開發述論
摩尼教四天王考
——福建霞浦文書研究
濛古草原傳統之移入及其轉型
——基於對諸濛古汗國製度比較的一個考察
洪武本《華夷譯語》韃靼來文注釋(上)
地中海和中國關係史
埃及文明的起源
——前王朝時期的埃及
An Asisan Commercial Ecumene,900-1300 CE
海交史視野下的元代青花瓷輸齣方式與性質
“Hand and Feet of Us All”:Chinese and Mixed Parentage
Jesuits from the China Mission(1589-1689)
環太平洋史
Family Business and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其 他
《20世紀內陸歐亞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選粹》前言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一、
現有考古資料證實,距今3800年左右羅布泊地區已有人類的經濟活動,”其中以古墓溝遺址、鐵闆河墓地與小河墓地為代錶.13I三座墓葬遺址分佈在於L雀河下遊流域,墓葬中均齣土乾屍,隨葬香蒲草或芨芨草編製的草簍,並多見麻黃、紅柳枝、蘆葦、鬍楊木等荒漠與半荒漠類型植被及其製品。另外,對鐵闆河墓地齣土女屍的病理學研究顯示,女屍頭髮內矽的含量與肺內矽塵含量較高,應是由當地風沙環境所緻。”從而可判斷距今約3800年前後,羅布泊地區氣候乾燥,多風沙,屬於荒漠半荒漠環境。但古墓溝有六座墓葬的地錶都環列7圈規整的木樁;小河墓地沙山錶麵密密匝匝的鬍楊立木的直徑多在20釐米以上,甚至有達50釐米者,透露齣當地在較長時間內水源相對充足穩定、林木茂密的信息。夏訓誠、王富葆等人研究羅布泊湖沉積物剖麵發現,距今3400—5900年的沉積段中粉砂和黏土含量平均達93.675%,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83g/kg,沒有齣現明顯的黃、灰相間的風塵層理。他們也據此指齣當時羅布泊地區雖有風沙,但較少齣現強烈風暴,湖水較深大,為微鹹水湖。
持續穩定的水源為羅布泊地區經濟開發提供瞭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上述墓葬遺址齣土的隨葬品多見牛羊角及骨骼,羊毛(絨)製成的毛織物與氈製品、牛羊皮製品,突顯瞭畜牧業經濟的主導地位。死者衣物、箭杆上多裝飾著鳥羽;小河墓地齣土的伶鼬皮與狗獾皮,以及多位死者帽子上綴著伶鼬;鐵闆河墓地的魚骨骸、古墓溝墓地的殘破漁網,反映瞭漁獵經濟的重要地位。另由古墓溝、小河墓地常見隨葬數量不多的小麥粒或黍粒,可知當地存在種植業。古墓溝齣土的人骨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結果顯示居民以肉類食物為主,植物類食物所佔比重較小,”’也證實羅布泊地區的經濟開發以畜牧業為主、漁獵為輔、種植業為補充。墓葬齣土的古屍為歐洲人種有學者通過對小河墓地生物遺骸進行分子遺傳學分析,進一步指齣北部歐亞草原的畜牧業民族是最早到達塔裏木盆地東端的居民,且其是一個東西方混閤人群,晚期又受到中亞和南亞人群的影響;當地發達的畜牧業文化與種植業文化正是東西方人群擴張的結果。
自古墓溝遺址等文化遣存之後,直到張騫通西域,羅布泊地區不僅缺乏相應的文獻記載,而且未發現相關的人類遺跡。夏訓誠、王富葆等人測定對應於距今2200-3400年的湖泊沉積層以粉砂為主,含較多中、粗砂、白色石鹽斑塊,粗砂含量最大值達34.54%,有機質含量平均為5.31g/kg,黏土含量不多,由此判斷當時該地區多強風暴,湖水變成鹹水湖,並一度乾涸或幾近乾涸。鍾巍等人通過研究博斯騰湖湖相沉積記錄、策勒與尼雅等地區沉積地層的地化元素含量、孢粉濃度,也認為整個南疆的氣候在距今3000年時突變轉乾。
但嚴富華等人對羅布泊湖盆中心南端最低處的羅4井湖相沉積物的孢粉分析顯示,距今3610士90年以來的沉積層厚度是1.5米,年平均沉積厚度約O.42毫米,與整個剖麵的年沉積速度相似,並且沉積物中含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花粉,說明該湖泊的沉積作用一直進行。
……
絲瓷之路3:古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