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作品03:生命之歌

黑塞作品03:生命之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赫爾曼·黑塞 著,吳憶帆 譯
圖書標籤:
  • 黑塞
  • 文學
  • 經典
  • 哲學
  • 人生
  • 成長
  • 德國文學
  • 小說
  • 現代主義
  • 精神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389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088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黑塞作品 03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生命之歌》既是一部關於音樂與愛情的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義的哲思小品。書中對音樂和情感的描寫非常細膩而感人,在這裏,音樂、愛情、友情、親情和生命交織為一體。
  ◆ 黑塞說的是青年人的語言。全球青年口耳相傳,黑塞是被閱讀多的德語作傢。
  ◆ 任何讀過黑塞作品的人,都會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閱曆與感悟,以及浪漫氣息所打動,情不自禁迴憶起自己的青年時代。青年沒能在青年時代閱讀黑塞,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盡管成年之後重讀時,會感受到這種懊悔。這就是一位隻要有過閱讀,就一定會喜歡上的作傢,一個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導師。
  ◆ 無論是黑塞的小說,還是黑塞的散文、詩歌,讀來都能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黑塞其人,更能從他展露齣心靈、思索、喜樂悲愁乃至憤慨中,得到心靈的淨化。

內容簡介

  

  《生命之歌》描寫的是一位音樂傢因少年時期戀愛事件而意外殘廢。當他經過艱苦奮鬥的曆程而以作麯傢身份齣現時,卻遭遇到熱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奪去他的愛人。後男主角庫恩成瞭大音樂傢,歌手莫德與女主角葛特露德締結姻緣,卻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劇結束瞭這場三角戀愛。故事中男主角庫恩以偉大純潔的意誌,剋服瞭艱苦的命運,譜成愛情與生命的凱歌。
  這是一部滿含哲理,高歌音樂與純潔的愛情為主題的小說。是孤獨者追求幸福的悲愴麯。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錶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瞭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奬。

精彩書評

  

  對我來說,黑塞植根於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於我們時代高、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錶現齣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
  ——托馬斯?曼
  


  

  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黑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啓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保羅?科埃略
  


  

  諷刺有更加辛辣的種類,如憤怒與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種更有魅力,這就是黑塞擁有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力的見證,能拋開自己,能覺察其本質而不內視,能認識自我而不沾沾自喜。這種諷刺是一種謙和形式,謙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賦與內涵伴隨,越是覺得可愛。
  ——安德烈?紀德
  


  

  他那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瞭一個範例。
  ——諾貝爾文學奬評委會
  


  

  黑塞說的都是青年人的語言。在他那裏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帶著枷鎖。同時又嚮過去邁進一步並把父輩的巨擘送進墳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與感情之間被拋來拋去——炸掉瞭它們的界限並長大成人。
  ——《生活》

目錄

黑塞的生平與《生命之歌》/ 代譯序
黑塞主要作品錶
黑塞年譜
主要人物錶
生命之歌
第一章 序 麯
第二章 初 戀
第三章 口 角
第四章 邂 逅
第五章 幻 滅
第六章 母 親
第七章 喝 彩
第八章 夜 談
第九章 追 思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

評分

  但一年之後,黑塞正式形成瞭自己的反戰立場,他的理由與眾不同,他認為,文學藝術有固有的界限,既然要做藝術傢,就不能去乾那些份外事。1915年8月,他在一封緻丹麥作傢斯文•朗格的信中寫道:“我覺得在文學上適應戰爭是不會成功的,我希望德國能……首先以和平的藝術,進而通過使超國界的人道主義成為現實而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封信一公開,立刻為他招來瞭口誅筆伐。

評分

米蘭昆德拉立足於前人踏齣的存在主義之路,又開闢瞭一個新的方嚮。昆德拉不是從存在的本體論,而是從人類存在的現實境況齣發來看待和思考存在的。在他看來,小說傢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個小說傢,不能揭示人類存在的現實,那麼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小說的寫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對存在的深思。小說考察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東西,它是“人類可能性的領域,使人可能成為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對於現實世界,米蘭昆德拉基本上持一種悲觀態度,他認為生活就是一個陷阱,人們未經請求就被生下來,封閉在從未選擇的軀殼裏,直至老死,一體化的世界則杜絕瞭人們逃遁的可能性。基於這樣的創作觀,米蘭昆德拉小說中的人物,更像是一個個為瞭解釋存在而存在的“實驗性編碼”,小說的情節,場景,論述,均是圍繞“存在”這一主題展開,所有的文字,隻是在小說傢指揮棒下作齣的對主題詞演奏的音符,使昆德拉的小說始終以一種嚴肅而又戲虐的麵貌齣現,構成瞭其小說的獨特的個人風格。是昆德拉探討的實質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尼采認為,我們的世界是“永恒輪迴”的。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由無數次的重復。我們的生活是能夠被預演的,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會按照我們經曆過的方式再現,而前者中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們就會嚮耶穌一樣被釘在永恒色十字架上,無法承受的重負將會沉沉的壓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迴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後再來度過,生命之流隻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瞭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托馬斯正是這一問題的代詢人。他是一個離異多年的外科醫生,擁有眾多的情人,生活風流而快活。然而特裏莎的闖入打破瞭他的自由,托馬斯一直在愛戀特裏莎和追求自由之間徘徊選擇。特雷莎之於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個“被放在樹脂深覆的籃子裏,順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嬰兒。離婚以後的托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的束縛,阻礙瞭他體會生命的快感,在無數的”性友誼“中,他獲得瞭美好的生命之輕。特雷莎無疑是這種生活的終結者,她緊緊握住托馬斯的手使他感到瞭久違的生命的責任並體會到瞭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願意放棄多年來的“自由”。對於托馬斯來說,獨居還是與特雷莎結閤,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問題,而是關涉到他對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嚮輕鬆的他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選擇瞭“非如此不可”。七年之後特雷莎的齣走,將托馬斯重又置於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負突然間釋放,甚至感到悲傷過後的美好,托馬斯嗅到瞭溫馨的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徹底擊倒,他已經學會瞭感受彆人的痛苦,他終於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迴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瞭。他迴到瞭布拉格,追迴瞭特雷莎,也追迴瞭存在的重量。

評分

  “怎麼我看不見?”香雪微微眯著眼睛說。

評分

  我不認為這是一本帶有自傳性質的書。它讓我想起一個寒冷的早春在圖書館看完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個寓言,是一個標明為成人、為那些成長中的人作的童話。人的一生濃縮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之中。埃剋爾•辛剋萊的睏境是每個人麵對的睏境:兩個世界,一個美好、乾淨、完美無缺;另一個則充滿無法解釋的險惡與恐懼,追問上帝也無法迴答,為什麼會容許這樣不能自圓其說的陰暗而殘酷的世界存在。他遇上瞭或許每個孩子都曾遇上過的險境:被外麵那個可怕的世界催逼——被壞孩子脅迫,說謊和偷竊,這個人生的第一個險境,人人都似曾相識,從外麵迴到溫暖明亮的傢中,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樣,心中卻帶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像一把劍懸在頭頂,在某個時限將會劈開這天堂一樣的傢庭生活。在這個最驚險和最平常的節骨眼上,人物因為那個他人生的導師——德米安的齣現,而得以一腳踏上瞭對真實和自我的追尋之路。在現實世界的人們看來,這種幸運之事基本不會存在,許多人還要在各種言語構成的迷途中反復多年,纔可能模糊地感到在某個方嚮有那麼一綫光明。

評分

1891年,黑塞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倫修道院。但是由於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他過瞭一年便逃離瞭學校。他還曾企圖自殺,於是父母不得不順從他本人的意旨。1892年至1899年這一段獨立謀生的時期,黑塞遊曆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先在工廠當學徒,後到書店當店員。

評分

  他那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瞭一個範例。

評分

評分

  盡管姑娘們對香雪的發現總是不感興趣,但她們還是圍瞭上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