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的感受上来说,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这对于一部编年体史书而言,实属难得。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年代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串联成一个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故事线。虽然主题严肃,但其中穿插的对当时的法律、习俗甚至是民间传说的描述,让人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图景有了立体而生动的认知。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卷入到那些国王的决策、教会的纷争,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去。这种叙事上的活力,证明了优秀的历史文本即便是跨越千年,依然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成功地避免了成为一本仅供查阅的工具书,反而像是一部被精心编织的时代史诗,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去追寻历史的线索和演变。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书页的纸张选得很有质感,摸上去不会觉得廉价,而且印刷的字体清晰度很高,即便是拉丁文的引文部分,也能看得真切。作为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员,它在整体的排版和校对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页眉、页脚的设计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的洪流中时,不至于因为排版上的小瑕疵而分心。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让人在捧读时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毕竟,对于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的著作来说,它值得拥有一个体面的“外衣”。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封面所采用的那种复古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这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记录”本身的功能与局限。作为一个“编年史”,它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口径,是理解英国早期国家形态形成的关键窗口。然而,通过阅读这些早期的记录,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记录者的视角、偏好和局限性——哪些被记录下来,哪些被刻意忽略。这种“未加修饰”的原始性,恰恰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们这些现代读者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去辨别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出于维护统治合法性的修饰。它不仅是关于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如何记录历史”的教材。对于所有关注民族起源、国家建构和早期法律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任何后世的总结性著作都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深入到文本内容本身时,我立刻感受到了译者团队那股扑面而来的扎实功底。语言的转换绝非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概念和专有名词的处理上,译者采用了非常精妙的对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精确性,又确保了现代汉语读者的流畅阅读,这在处理早期文献时是极其困难的。很多晦涩难懂的早期叙事片段,经过他们的妙手点化,变得清晰而富有画面感,使得那些遥远的王权更迭、血腥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这种高水准的学术翻译,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桥梁搭建,让我这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也能较为轻松地把握住那些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族群迁徙的脉络。读完一章后,我甚至会去查阅一些原文的注释,发现译者的处理往往是最恰当、最能体现原意的。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和导读部分,是其作为“学术名著”的真正价值所在。我通常会略过冗长的序言,直接跳到那些密集的脚注去寻找线索,而这里的注解简直就是一位耐心的历史向导。它们不仅仅是对生僻词汇或地理名称的简单解释,更像是历史背景的微型讲座,提供了大量的补充史料和学界对某些事件的不同解读。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战役时,脚注立刻给出了不同史料来源的相互印证与矛盾之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明白历史真相往往是多棱镜折射的结果,而非单一叙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套注解是极佳的“脚手架”,能够支撑起对复杂历史框架的理解;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些深挖的细节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显示出编者和译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力。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不错
评分正如小说的主角,她的命运就像死死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熟人的命运里,刚离开他,又约会她,亲吻了他再抱紧另一个他,那些人都像是嵌进生活里的一个个碎片,好像明天就要相见,又好像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他们不说永远,婚姻、友谊都是预设的幻梦,有了这些东西才好撑着走到明天去。末日没那么容易来,我们只会一点一点老,看着好日子一点一点丧失。有些难过和伤感,总是莫名其妙的。往往还带着自虐的情节。
评分明明与他人没有什么关联,偏偏望着素不相识的人,望着他的姿态、他的步履、他的衣着、他的神情、他的言语,猜想着,映射着,偏生出一种关联,憋迫极了;或者就这么瞥了一眼,未得思考,便难过极了,只不过任何东西都可堪当的卡子开了。“文学对于社会很重要,就像梦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一样。不做梦,我们无法活下去——因为我们不能不睡觉。我们只在一段有限时间里是‘有意识’存在的,随后我们沉回睡眠——进入‘无意识’。这滋养着我们,以一种我们无法全然理解的方式。甚至噩梦也有营养,以某种方式——它是你自己的创造物。
评分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期编写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编年史。从公元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国已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但这些编年史都是地方性的。记载互有出入。英国统一後﹐需要有统一的历史记载。阿尔弗烈德大王组织一批学者﹐把各地编年史加以校订增删﹐汇编成该部编年史。该编年史原从公元前60年凯撒征服不列颠写起﹐截至891年﹐後来由许多修道院修士续写到1154年英王斯蒂芬去世。现存 A﹑﹑B﹑C﹑D﹑E﹑F7种抄本。891年以前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来自西撒克逊首都温切斯特所藏本。891年後就有很大出入。长短详略﹐各不相同。有的抄本在威廉征服英国後得到补充﹐例如“A”和”F”两种都是在坎特伯雷的教堂中增补的。还有在彼得城增补的“ E”本﹐记载时间最长﹐直到1154年﹐为他本所不及﹐但誊录时在12世纪初期部分加入一些无关的史料。这部编年史用古英文写成。也是一部古代优秀的散文著作﹐有的地方还掺入诗歌。这部编年史著重於世俗历史﹐并较多地采用英国中部和南部的年代记材料和口头传说。
评分而到了十九世纪,这些白人新教徒开始相信先天优越论,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从骨子里就有优越基因,而其它民族没有。这种观念的本质在于,因为这种差别是内在的,所以其它民族是无法教化的劣等民族。所以,种族岐视和排外行为就可以大行其道了。
评分我想把自己固定到某个模式中去,这样我才觉得自己是可预期的,可掌控的,可憧憬的,但又惊惧地想要逃离规则,模糊边线。
评分可以拿来当字典的一本书,不可能正常看
评分正如小说的主角,她的命运就像死死扣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熟人的命运里,刚离开他,又约会她,亲吻了他再抱紧另一个他,那些人都像是嵌进生活里的一个个碎片,好像明天就要相见,又好像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他们不说永远,婚姻、友谊都是预设的幻梦,有了这些东西才好撑着走到明天去。末日没那么容易来,我们只会一点一点老,看着好日子一点一点丧失。有些难过和伤感,总是莫名其妙的。往往还带着自虐的情节。
评分这个特征,放到美国人身上,反而是最明显的。最早的美国人,就是英国移民,白人新教徒,当然是认为自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直系传承。但在美国,因为有这种很直接的种族和文化的冲撞,直接影响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平衡,让这种强调种族文化优越性的需要有了市场,成为所谓的美国卓越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而这种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很多社会现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