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GJ 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
| 定价 | 19.00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7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本社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09 | |
| 字数 | 100000 | |
| ISBN编码 | 2130000047984 | |
图书书名:《JGJ18-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书籍定价: 19元
书籍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者)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号码:1511221795
出版日期:2012-7-1
书本页数:109页
书本开数:32开
重量:131 g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材料
4 钢筋焊接
5 质量检验与验收
6 焊工考试
7 焊接安全
附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从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来看,这本书的流通频率远不如那些关于结构设计或材料力学的前沿教材,这多少说明了它在知识传播层面的定位——它是一本工具书,而非学习资料。当我试图用它来了解当前行业内对于超高强钢筋焊接的新型规范时,发现它提供的最新信息停滞在一个相对较早的阶段。例如,对于数字化焊接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的整合,书中完全没有提及,这在现在这个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脱节。我本来很想看看,针对高应力集中区的搭接焊或对接焊,这本书是否有提出区别于普通结构件的特殊热输入控制参数。但翻阅下来,更多的内容还是集中在焊缝的几何尺寸、无损检测(NDT)的基本方法(如目视、磁粉探伤)的流程描述上。它把“做什么”讲得很清楚,但对于“如何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做得更好、更省时”,则保持了沉默。这可能也是历史局限性吧,但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工程师来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未来感”。
评分我之所以会深入研究这本书,是因为我的硕士论文涉及到结构可靠性评估,而钢筋连接点的失效模式是核心研究点之一。我原本期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大量关于疲劳载荷下,不同焊接工艺的寿命衰减模型或者经验数据。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确保一次性通过验收”的操作指南,它关注的是“合规性”,而非“持久性”。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标准的检测手段(如超声波探伤)来判断焊点的当前状态是否达标,但对于这个达标的焊点在服役五十年后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探讨得相当保守和笼统。例如,对于焊后热影响区(HAZ)的微观组织演变,这本书的材料学深度明显不足,更多地依赖于宏观的力学性能指标。对于希望将规范与先进材料科学结合起来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合格的基准线,但要跨越到前沿研究的门槛,还需要大量补充其他更偏理论和实验分析的文献。它是一张合格的“通行证”,但不是一张通往“创新实验室”的门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体现了专业性,但坦白说,在便携性和实用性上做出了牺牲。厚重的篇幅和坚硬的封面,使得它很难舒服地放在工具包里随身携带到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在炎热潮湿的室外环境中,翻阅时的手感并不理想,书页边缘似乎也更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规程,它通常需要被频繁地引用和交叉参考。然而,书中对于关键术语和章节的索引设计得不够精细,当你试图快速定位到“焊工持证要求”和“返修程序”之间的关联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目录和页码间来回跳转。如果能增加一个前后交叉引用索引,或者在关键规范旁边附带相关的条文编号提示,将会大大提升其作为现场参考手册的实用效率。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被锁在办公室书柜里的“权威档案”,而非一个随时可以被摊开在脚手架旁进行快速核对的“现场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厚重、沉稳的蓝色调,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行业规范手册。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很扎实,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特有的油墨味,让人感觉这东西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能经得起反复翻阅和查阅。内容上,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现代钢筋连接技术的前沿探讨,比如新型焊点的应用案例分析,或者与国际标准的对比研究。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基础性的、流程化的指导。比如对于焊接前的钢筋表面处理要求,描述得非常详尽,从除锈的程度到清洁剂的选择,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操作宝典”。但对于我这个关注效率和新材料的工程师来说,总觉得在“为什么这么做”和“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两个层面上,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小了。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不可违抗的“施工宪法”,而不是一本启发思考的“技术白皮书”。整体感觉是,它完美地履行了它作为“规程”的职责,但未能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留下更多探索性的印记。
评分我是在一个工地上临时借阅到的这本规范,当时我们正在处理一批特定批次钢筋的对口焊接问题,现场技术员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依据,情急之下翻出了这本“老黄历”。说实话,第一次快速浏览,我最大的感受是“条文化”的极致体现。每一个条款都是一个明确的指令,缺乏图形化的辅助说明,对于那些需要空间想象力的操作,比如复杂节点的三维布置或者焊枪角度的微小变化,文字的描述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比如关于焊缝外观质量的描述,虽然列举了各种缺陷的名称和允许范围,但缺乏高质量的实物对比图集,导致在现场判定是否存在“轻微的表面不平整”时,不同工人之间的理解还是存在偏差。我希望这样的专业书籍能多一些“图说”和“案例剖析”,让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文字,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工程场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法律效力和行业共识的沉淀,但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揣摩的法律文书,而不是一本易于理解和快速应用的工具书,对于快速解决突发问题的帮助,个人认为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以后还会购买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是正版,字迹清晰,不错
评分正版,质量很好
评分商家发货速度快,书本挺好!
评分商家发货速度快,书本挺好!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好好学习了,比去书店购买节省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