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楊班侯太極拳,是流傳於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的一套鮮為人知的太極拳架。自從20世紀90年代麵世以來,得到太極拳界的廣泛重視,不斷有海內外的拳友們前來采訪學習。這套拳架,套路較多,練法各異,循序漸進,技擊性強,對於瞭解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演變,特彆是“班侯拳”的練功方法,提高練習者的功力和技擊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為滿足拳友們的學習要求,並將這一武術瑰寶發揚光大,現將全套拳架整理齣版,也以此告慰班侯拳的所有前輩們的在天之靈。
作者簡介
賈治祥(1918-2009),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人,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師承楊班侯先師嫡傳弟子李萬成。
賈安樹(154-),河北永年廣府鎮人,賈治祥老師幼子,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楊班侯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人物。
路迪民(1940-),陝西鹹陽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著名太極拳學者,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楊班侯太極拳架係列綜述
一、楊班侯太極拳源流及傳人
二、楊班侯太極拳架係列簡介
三、楊班侯拳架係列與85式的結構對比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氣、勁
第二章 楊班侯中架太極拳
一、楊班侯中架太極拳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中架太極拳動作圖解
第三章 楊班侯快架太極拳
一、楊班侯快架太極拳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快架太極拳動作圖解
第四章 楊班侯大架太極拳
一、楊班侯大架太極拳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大架太極拳動作圖解
第五章 楊班侯提腿架太極拳
一、楊班侯提腿架太極拳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提腿架太極拳動作圖解
第六章 楊班侯小架太極拳
一、楊班侯小架太極拳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小架太極拳動作圖解
第七章 楊班侯傳楊式炮捶
一、楊班侯傳四路炮捶動作名稱
二、楊班侯傳四路炮捶動作圖解
三、楊班侯傳十三路炮捶動作名稱
四、楊班侯傳十三路炮捶動作圖解
五、楊班侯傳撩挎八卦掌動作圖解
附錄
楊班侯傳太極拳九訣
李亦佘手抄太極拳譜(丁醜本)
精彩書摘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氣、勁要練好太極拳,並獲得真正功夫,必須對太極拳的形、法、功和意、氣、勁有所認識。
所謂“形”,就是太極拳的動作外形;“法”,就是招式應用方法;“功”,就是功夫、功力。形中寓法,法含於形,歸宿於功。
太極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用法含義。所以在練習拳架時,必須按照師傳,首先做到形似,纔能作為技擊應用的基礎。形不正確,則難於應用,健身效果也差。初練太極拳要求柔和緩慢,要舒展大方,就是要首先把“形”練到位。好像寫字一樣,要先練大字,再練小字。先學楷書,再學行書、草書。這也是太極拳必須從中架入門的原因。有瞭正確的閤“法”的“形”,久久練習,也能逐漸增長功力,所以把慢架子也叫“功架”。
當然,隻有太極之形,不懂太極之法,則不能應用。所以在練拳時要逐漸懂得一些太極拳的用法。知道用法,就可以驗證“形”,糾正“形”。太極拳的動作特點,錶現為處處是圓,是圈,其中就有摺疊纏繞、引進落空、柔化剛發、四兩撥韆斤的技法內涵。隻依靠緩慢的形,顯然是不能禦敵的,這就要進而練習接近實際的快架、大架及炮捶、撩挎掌等,通常稱其為“用架”或“技擊架”。每種招式也不是一種用法,要“捨己從人”,根據對方的勁力變化而韆變萬化。所有這些,永無止境。不但要在練拳時有所顧及,還要通過推手、散手等實踐鍛煉纔能熟練掌握,不斷提高,及至萬法歸一,隨心所欲。
但是,太極拳的形和法,都要以“功”作為基礎,也要以“功”為歸宿。練形、練法,都是練功,所以把中國武術也叫中國功夫。拳諺雲:“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屬於內功拳,講究以柔剋剛,以小力勝大力。這種功夫,就不是一般蠻力、拙力所能濟事。楊澄甫先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裏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其外形雖然柔和卻堅韌有勁,剛柔相濟,牢而有根。輕靈不浮,沉穩不僵。用以禦敵,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對方打我,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我打對方,發勁於其不知不覺之中,如脫彈丸。欲達此境,就要在剛柔兩方麵都下工夫。“柔”的概念,在於勁力的靈活,有彈性,使對方找不到重心;“剛”的概念,則是穩健沉著,堅忍不拔,這就要有相當的“勁力”作為基礎,要下苦功。拳論雖有“四兩撥韆斤”之語,這是以柔剋剛的比喻。
……
前言/序言
楊班侯太極拳架係列,是流傳於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的一套鮮為人知的太極拳架。自從20世紀90年代麵世以來,得到太極拳界的廣泛重視,不斷有海內外的拳友們前來采訪學習。這套拳架,套路較多,練法各異,循序漸進,技擊性強,對於瞭解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演變,特彆是“班侯拳”的練功方法,提高練習者的功力和技擊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為滿足拳友們的學習要求,並將這一武術瑰寶發揚光大,現將全套拳架整理齣版,也以此告慰班侯拳的所有前輩們的在天之靈。
本書2012年3月以《楊班侯嫡傳太極拳》為名由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後,很快售罄。感謝讀者對本書的厚愛。為滿足讀者需要,現以《楊班侯太極拳真傳》再版,並把楊班侯傳“太極拳九訣”和賈安樹珍藏的從未麵世的《李亦佘手抄太極拳譜丁醜本》影印件補入。賈安樹藏本的麵世,也是對太極拳理論寶庫的一大貢獻。為便於讀者學習,再版還附加一個演練光盤。
由於拳架套路較多,而不同層次的拳架又有許多相同的動作名稱和姿勢,加之練此拳者,多為已經掌握楊澄甫定型架的拳友,所以本書在寫法上,采取“提高型”的模式,力求文字簡明扼要,對於練太極拳的一般要領,諸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垂肩墜肘,鬆腰胯、分虛實等等,不再贅述。王宗嶽先師的《太極拳論》和楊澄甫先師的《太極拳法十要》,依然是班侯拳的鍛煉要旨。
書中各種拳架,都是從麵南起勢來敘述方嚮。圖片麵嚮前者嚮南,麵嚮後者嚮北,麵嚮左者嚮西,麵嚮右者嚮東。個彆注明“正麵”圖者隻是為瞭看清姿勢,無固定方嚮。“臂內鏇”,是指大拇指嚮手心方嚮鏇轉,“臂外鏇”,是指大拇指嚮手背方嚮鏇轉。
班侯拳的大架、快架、炮捶等,已由賈安樹先生在刊物上發錶。這次齣版,在原稿基礎上,由路迪民教授進行瞭統一整理,賈治祥老師和賈安樹先生也進行瞭審閱。因為所有套路和練法都是師傳而來,沒有文字依據,所以在整理中難免有不確切之處,誠望方傢指正。
本書的中架、快架、提腿架、炮捶的拳照,由賈安樹拍攝,小架拳照由路迪民拍攝,大架拳照由賈安樹的弟子劉偉拍攝。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宗師楊振鐸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河北永年縣和廣府生態文化園區的領導,《武當》雜誌、《武魂》雜誌、《太極》雜誌的編輯們,以及著名太極拳學者吳文翰先生,楊式太極拳名傢趙幼斌先生,賈治祥老師的弟子關誌剛、蘇學文、馬繼革、王振江、李現平、王黎曼、郭玉明、閆書新、李海峰等,對於班侯拳的挖掘推廣和本書的齣版,都給予瞭極大的關心和幫助,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時,賈治祥老師於2009年11月27日(夏曆十月十一日)仙逝。悲痛之餘,謹以此書作為獻給賈治祥老師在天之靈的一份祭禮。
國術叢書(第17輯):楊班侯太極拳真傳(附光盤1張) 內容簡介 《國術叢書》係列,旨在傳承與弘揚中華武術的精髓,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提供係統、權威的武術教學資源。本輯,我們隆重推齣《楊班侯太極拳真傳》,此書不僅是對楊班侯太極拳深厚造詣的一次全麵梳理,更是對其傳世技法的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導。本書集文獻研究、技法剖析、功法闡述、應用體悟於一體,輔以珍貴的光盤教學,旨在幫助讀者掌握楊班侯太極拳的奧秘,領略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獨特魅力。 一、 曆史溯源與傳承脈絡:尋根問脈,溯流而上 太極拳,中華武術的瑰寶,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楊班侯太極拳,更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楊班侯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追溯其曆史軌跡,勾勒齣其傳承脈絡。 楊露禪與楊班侯的武學淵源: 詳細介紹楊露禪,這位“沾、粘、聽、拿”技法的開創者,以及其子楊班侯。楊班侯天資聰穎,功底深厚,繼承並發展瞭楊露禪的太極拳技藝。本書將深入分析楊班侯在繼承父親衣鉢的基礎上,是如何根據自身體悟與實踐,對太極拳進行瞭更為精細化的加工與提升,使其更具實用性與殺傷力。 楊班侯太極拳的獨特性: 闡述楊班侯太極拳區彆於其他流派的獨特之處。為何有人稱其為“大架”或“小架”,其精妙之處又體現在何處?本書將從勁力運用、身法變化、步法轉換、以及內外兼修等方麵,深入剖析楊班侯太極拳的獨到之處。我們將重點探討其“發勁”的奧妙,以及如何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韆斤”,讓讀者對楊班侯太極拳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曆代傳承與當代影響: 梳理楊班侯太極拳曆代傳人的發展,以及該拳種在當今武術界的地位與影響。通過對曆史文獻的考證與對現存資料的梳理,本書將力求還原楊班侯太極拳最本真的麵貌,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 核心技法解析:精雕細琢,層層揭秘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楊班侯太極拳各項技法的詳盡解析。每一招每一式,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實用的技擊原理。 架勢與步法: 詳細講解楊班侯太極拳的“架子”,包括其高低、開閤、虛實的講究。重點闡述其步法特點,如“虛實分明”、“隨屈就伸”、“移步換形”等,以及這些步法在攻防轉換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架勢與步法的配閤,如何形成連綿不斷的攻防體係。 身法與勁力: 深入剖析楊班侯太極拳的身法要領,如“含胸拔背”、“脊柱中正”、“鬆腰塌胯”等。講解如何通過腰脊的帶動,將全身的力量貫穿,形成“節節貫串”的整體勁力。書中將細緻分析“棚、捋、擠、按、采、捌、肘、靠”等基本勁力,以及如何在實戰中靈活運用,化解對方來力,並伺機反擊。 招式分解與應用: 對楊班侯太極拳的經典套路進行係統分解,逐式講解其動作要領、勁力運用、以及技擊含義。不僅僅是動作的模仿,更在於理解每一招背後的攻防理念。例如,在講解“單鞭”時,我們將深入分析其“蓄勁”、“發勁”的過程,以及在實戰中如何用於牽製、破招。在講解“海底針”時,我們將剖析其隱蔽性與突然性,以及如何藉力打力。 功法與練習方法: 除瞭套路練習,本書還將重點介紹楊班侯太極拳的輔助功法,如“站樁”、“吐納”、“揉手”等。闡述這些功法對於增強內勁、提升身體協調性、培養柔韌性、以及加深對太極拳理論理解的重要性。書中將提供科學的練習方法與注意事項,幫助讀者循序漸進,穩步提升。 三、 理論升華與實踐體悟:內外兼修,融會貫通 太極拳不僅是身體的運動,更是思想的修煉。本書將引導讀者從技法層麵,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實現內外兼修。 陰陽轉化與剛柔並濟: 深入闡述太極拳的陰陽學說,以及如何在動作中體現陰陽的相互轉化。講解如何做到剛柔並濟,既有如水的柔韌,又有如鋼的剛強,使太極拳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聽勁”與“懂勁”的修煉: 重點探討“聽勁”和“懂勁”的修煉方法。這是太極拳技擊的關鍵所在。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具體的練習指導,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通過觸覺感知對方的來力,並做齣最恰當的反應。 體用結閤的哲學: 探討楊班侯太極拳的“體用結閤”思想。技法是“用”,而理論與功法則是“體”。隻有做到“體用一緻”,纔能真正掌握太極拳的精髓。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太極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太極拳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名傢經驗與感悟分享: 穿插引用曆代名傢的經驗之談與武學感悟,使讀者在學習經典技法的同時,也能汲取前人的智慧結晶。這些寶貴的經驗分享,能夠幫助讀者少走彎路,更快地領悟太極拳的真諦。 四、 光盤教學:直觀生動,事半功倍 本書配有一張珍貴的光盤,對書中講解的套路、功法、以及重點技法進行直觀的演示。 高清視頻演示: 光盤中的視頻由資深太極拳名傢親自示範,動作舒展、規範、到位。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勁力的運用、身體的配閤,都將通過高清視頻清晰呈現。 慢動作與多角度: 部分關鍵動作,將采用慢動作分解,並從多個角度進行展示,方便學習者仔細揣摩,反復模仿。 要點提示與講解: 在視頻中,將穿插名傢的講解,對動作的重點、難點、以及容易齣錯的地方進行提示,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輔助練習指導: 光盤中的內容,與書本內容相輔相成,可以作為學習者日常練習的重要參考。通過觀看視頻,學習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太極拳的韻味,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練習之中。 本書特色: 權威性: 由具有深厚造詣的太極拳專傢學者編撰,保證瞭內容的準確性與權威性。 係統性: 從曆史溯源到技法解析,再到理論升華,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實用性: 強調技擊應用,幫助讀者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戰能力。 通俗易懂: 語言力求簡潔明瞭,避免過於專業的術語,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 圖文並茂: 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地展示動作要領。 光盤增值: 附帶的光盤教學,極大地提高瞭學習的效率與趣味性。 《國術叢書(第17輯):楊班侯太極拳真傳》不僅是一本武術教學書籍,更是一扇通往中華傳統武學殿堂的大門。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學習、傳承楊班侯太極拳的精湛技藝,發揚中華武術的博大精神。無論您是太極拳的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練習者,本書都將是您提升技藝、深化理解的理想選擇。讓我們一同走進楊班侯太極拳的世界,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