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班侯太极拳,是流传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太极拳架。自从20世纪90年代面世以来,得到太极拳界的广泛重视,不断有海内外的拳友们前来采访学习。这套拳架,套路较多,练法各异,循序渐进,技击性强,对于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班侯拳”的练功方法,提高练习者的功力和技击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满足拳友们的学习要求,并将这一武术瑰宝发扬光大,现将全套拳架整理出版,也以此告慰班侯拳的所有前辈们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
贾治祥(1918-2009),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师承杨班侯先师嫡传弟子李万成。
贾安树(154-),河北永年广府镇人,贾治祥老师幼子,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班侯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
路迪民(1940-),陕西咸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太极拳学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综述
一、杨班侯太极拳源流及传人
二、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简介
三、杨班侯拳架系列与85式的结构对比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
第二章 杨班侯中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三章 杨班侯快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四章 杨班侯大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五章 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六章 杨班侯小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七章 杨班侯传杨式炮捶
一、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图解
三、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名称
四、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图解
五、杨班侯传撩挎八卦掌动作图解
附录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李亦畲手抄太极拳谱(丁丑本)
精彩书摘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要练好太极拳,并获得真正功夫,必须对太极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有所认识。
所谓“形”,就是太极拳的动作外形;“法”,就是招式应用方法;“功”,就是功夫、功力。形中寓法,法含于形,归宿于功。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用法含义。所以在练习拳架时,必须按照师传,首先做到形似,才能作为技击应用的基础。形不正确,则难于应用,健身效果也差。初练太极拳要求柔和缓慢,要舒展大方,就是要首先把“形”练到位。好像写字一样,要先练大字,再练小字。先学楷书,再学行书、草书。这也是太极拳必须从中架入门的原因。有了正确的合“法”的“形”,久久练习,也能逐渐增长功力,所以把慢架子也叫“功架”。
当然,只有太极之形,不懂太极之法,则不能应用。所以在练拳时要逐渐懂得一些太极拳的用法。知道用法,就可以验证“形”,纠正“形”。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表现为处处是圆,是圈,其中就有折叠缠绕、引进落空、柔化刚发、四两拨千斤的技法内涵。只依靠缓慢的形,显然是不能御敌的,这就要进而练习接近实际的快架、大架及炮捶、撩挎掌等,通常称其为“用架”或“技击架”。每种招式也不是一种用法,要“舍己从人”,根据对方的劲力变化而千变万化。所有这些,永无止境。不但要在练拳时有所顾及,还要通过推手、散手等实践锻炼才能熟练掌握,不断提高,及至万法归一,随心所欲。
但是,太极拳的形和法,都要以“功”作为基础,也要以“功”为归宿。练形、练法,都是练功,所以把中国武术也叫中国功夫。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属于内功拳,讲究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这种功夫,就不是一般蛮力、拙力所能济事。杨澄甫先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其外形虽然柔和却坚韧有劲,刚柔相济,牢而有根。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用以御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对方打我,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我打对方,发劲于其不知不觉之中,如脱弹丸。欲达此境,就要在刚柔两方面都下工夫。“柔”的概念,在于劲力的灵活,有弹性,使对方找不到重心;“刚”的概念,则是稳健沉着,坚忍不拔,这就要有相当的“劲力”作为基础,要下苦功。拳论虽有“四两拨千斤”之语,这是以柔克刚的比喻。
……
前言/序言
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是流传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太极拳架。自从20世纪90年代面世以来,得到太极拳界的广泛重视,不断有海内外的拳友们前来采访学习。这套拳架,套路较多,练法各异,循序渐进,技击性强,对于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班侯拳”的练功方法,提高练习者的功力和技击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满足拳友们的学习要求,并将这一武术瑰宝发扬光大,现将全套拳架整理出版,也以此告慰班侯拳的所有前辈们的在天之灵。
本书2012年3月以《杨班侯嫡传太极拳》为名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售罄。感谢读者对本书的厚爱。为满足读者需要,现以《杨班侯太极拳真传》再版,并把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和贾安树珍藏的从未面世的《李亦畲手抄太极拳谱丁丑本》影印件补入。贾安树藏本的面世,也是对太极拳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为便于读者学习,再版还附加一个演练光盘。
由于拳架套路较多,而不同层次的拳架又有许多相同的动作名称和姿势,加之练此拳者,多为已经掌握杨澄甫定型架的拳友,所以本书在写法上,采取“提高型”的模式,力求文字简明扼要,对于练太极拳的一般要领,诸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松腰胯、分虚实等等,不再赘述。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和杨澄甫先师的《太极拳法十要》,依然是班侯拳的锻炼要旨。
书中各种拳架,都是从面南起势来叙述方向。图片面向前者向南,面向后者向北,面向左者向西,面向右者向东。个别注明“正面”图者只是为了看清姿势,无固定方向。“臂内旋”,是指大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臂外旋”,是指大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
班侯拳的大架、快架、炮捶等,已由贾安树先生在刊物上发表。这次出版,在原稿基础上,由路迪民教授进行了统一整理,贾治祥老师和贾安树先生也进行了审阅。因为所有套路和练法都是师传而来,没有文字依据,所以在整理中难免有不确切之处,诚望方家指正。
本书的中架、快架、提腿架、炮捶的拳照,由贾安树拍摄,小架拳照由路迪民拍摄,大架拳照由贾安树的弟子刘伟拍摄。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宗师杨振铎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河北永年县和广府生态文化园区的领导,《武当》杂志、《武魂》杂志、《太极》杂志的编辑们,以及著名太极拳学者吴文翰先生,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先生,贾治祥老师的弟子关志刚、苏学文、马继革、王振江、李现平、王黎曼、郭玉明、闫书新、李海峰等,对于班侯拳的挖掘推广和本书的出版,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贾治祥老师于2009年11月27日(夏历十月十一日)仙逝。悲痛之余,谨以此书作为献给贾治祥老师在天之灵的一份祭礼。
国术丛书(第17辑):杨班侯太极拳真传(附光盘1张) 内容简介 《国术丛书》系列,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精髓,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系统、权威的武术教学资源。本辑,我们隆重推出《杨班侯太极拳真传》,此书不仅是对杨班侯太极拳深厚造诣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其传世技法的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本书集文献研究、技法剖析、功法阐述、应用体悟于一体,辅以珍贵的光盘教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杨班侯太极拳的奥秘,领略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 一、 历史溯源与传承脉络:寻根问脉,溯流而上 太极拳,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杨班侯太极拳,更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杨班侯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追溯其历史轨迹,勾勒出其传承脉络。 杨露禅与杨班侯的武学渊源: 详细介绍杨露禅,这位“沾、粘、听、拿”技法的开创者,以及其子杨班侯。杨班侯天资聪颖,功底深厚,继承并发展了杨露禅的太极拳技艺。本书将深入分析杨班侯在继承父亲衣钵的基础上,是如何根据自身体悟与实践,对太极拳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加工与提升,使其更具实用性与杀伤力。 杨班侯太极拳的独特性: 阐述杨班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独特之处。为何有人称其为“大架”或“小架”,其精妙之处又体现在何处?本书将从劲力运用、身法变化、步法转换、以及内外兼修等方面,深入剖析杨班侯太极拳的独到之处。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发劲”的奥妙,以及如何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让读者对杨班侯太极拳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历代传承与当代影响: 梳理杨班侯太极拳历代传人的发展,以及该拳种在当今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与对现存资料的梳理,本书将力求还原杨班侯太极拳最本真的面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核心技法解析:精雕细琢,层层揭秘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杨班侯太极拳各项技法的详尽解析。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实用的技击原理。 架势与步法: 详细讲解杨班侯太极拳的“架子”,包括其高低、开合、虚实的讲究。重点阐述其步法特点,如“虚实分明”、“随屈就伸”、“移步换形”等,以及这些步法在攻防转换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架势与步法的配合,如何形成连绵不断的攻防体系。 身法与劲力: 深入剖析杨班侯太极拳的身法要领,如“含胸拔背”、“脊柱中正”、“松腰塌胯”等。讲解如何通过腰脊的带动,将全身的力量贯穿,形成“节节贯串”的整体劲力。书中将细致分析“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等基本劲力,以及如何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化解对方来力,并伺机反击。 招式分解与应用: 对杨班侯太极拳的经典套路进行系统分解,逐式讲解其动作要领、劲力运用、以及技击含义。不仅仅是动作的模仿,更在于理解每一招背后的攻防理念。例如,在讲解“单鞭”时,我们将深入分析其“蓄劲”、“发劲”的过程,以及在实战中如何用于牵制、破招。在讲解“海底针”时,我们将剖析其隐蔽性与突然性,以及如何借力打力。 功法与练习方法: 除了套路练习,本书还将重点介绍杨班侯太极拳的辅助功法,如“站桩”、“吐纳”、“揉手”等。阐述这些功法对于增强内劲、提升身体协调性、培养柔韧性、以及加深对太极拳理论理解的重要性。书中将提供科学的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循序渐进,稳步提升。 三、 理论升华与实践体悟:内外兼修,融会贯通 太极拳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思想的修炼。本书将引导读者从技法层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实现内外兼修。 阴阳转化与刚柔并济: 深入阐述太极拳的阴阳学说,以及如何在动作中体现阴阳的相互转化。讲解如何做到刚柔并济,既有如水的柔韧,又有如钢的刚强,使太极拳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听劲”与“懂劲”的修炼: 重点探讨“听劲”和“懂劲”的修炼方法。这是太极拳技击的关键所在。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练习指导,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触觉感知对方的来力,并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体用结合的哲学: 探讨杨班侯太极拳的“体用结合”思想。技法是“用”,而理论与功法则是“体”。只有做到“体用一致”,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太极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太极拳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名家经验与感悟分享: 穿插引用历代名家的经验之谈与武学感悟,使读者在学习经典技法的同时,也能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能够帮助读者少走弯路,更快地领悟太极拳的真谛。 四、 光盘教学:直观生动,事半功倍 本书配有一张珍贵的光盘,对书中讲解的套路、功法、以及重点技法进行直观的演示。 高清视频演示: 光盘中的视频由资深太极拳名家亲自示范,动作舒展、规范、到位。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劲力的运用、身体的配合,都将通过高清视频清晰呈现。 慢动作与多角度: 部分关键动作,将采用慢动作分解,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展示,方便学习者仔细揣摩,反复模仿。 要点提示与讲解: 在视频中,将穿插名家的讲解,对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辅助练习指导: 光盘中的内容,与书本内容相辅相成,可以作为学习者日常练习的重要参考。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太极拳的韵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练习之中。 本书特色: 权威性: 由具有深厚造诣的太极拳专家学者编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系统性: 从历史溯源到技法解析,再到理论升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用性: 强调技击应用,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通俗易懂: 语言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 图文并茂: 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要领。 光盘增值: 附带的光盘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趣味性。 《国术丛书(第17辑):杨班侯太极拳真传》不仅是一本武术教学书籍,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武学殿堂的大门。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传承杨班侯太极拳的精湛技艺,发扬中华武术的博大精神。无论您是太极拳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本书都将是您提升技艺、深化理解的理想选择。让我们一同走进杨班侯太极拳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