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書,著重選收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的。個彆不屬於子部的書如班固的白虎通義,因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也擬選人(用清陳立疏證)。
前言
讀玄
說玄
太玄集注序
太玄集注捲第一
玄首序
玄測序
中
周
閑
少
戾
上
乾
(爻-守)
羨
差
童
增
太玄集注捲第二
銳
達
交
耎
徯
從
進
釋
格
夷
樂
爭
務
事
太玄集注捲第三
更
斷
毅
裝
眾
密
親
斂
疆
睟
盛
居
法
應
太玄集法捲第四
迎
遇
竇
大
廓
文
禮
逃
唐
常
度
永
昆
太玄集法捲第五
太玄集法捲第六
太玄集法捲第七
太玄集法捲第八
太玄集法捲第九
太玄集法捲第十
附錄
揚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字子雲,西漢思想傢、文學傢。齣身於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小地主傢庭,自幼好學,博覽羣書,尤好聖哲之書,為人簡易佚蕩,個性內嚮沉靜,好深湛之思,心有大誌,淡泊名利。早年嘗從著名學者嚴遵遊,受老、莊之學,奠定“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自敘)的思想基礎。中年至京晉見漢成帝,屢上辭賦,諷諭極盛則敗、位極終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道理,告誡人君應該“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以圖“子子孫孫長亡極”的萬世天下,但未得信用。晚年國傢無道,政治腐敗,奸佞當塗,賢哲毀棄,揚雄遂退而草玄,總結自己一生所學所思及親身體驗,撰成太玄一書。揚雄深知“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崇言閎議,幽微之塗,蓋難與覽者同也”,故不以時人的譏嘲為意,唯“埃知音之在後也”。可知,太玄其書實乃揚雄一生好學深思的結晶,是反映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人們通常囿於太玄的錶麵形式,以為太玄隻是模仿周易的蔔筮之書,以艱深文淺易,其實沒有什麽深刻的道理。種意見幾乎成瞭定論。其實不然,隻要認真研讀一下,就會看到,太玄的主旨是在探討整個世界(天地人)的根本性規律(玄)以及個人順應這個規律以立身處世避禍趨福的問題。將世界觀和人生哲學融會在一起之逼是太玄暨揚雄思想的特色,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之一。錶麵上看,太玄論道談玄,距人事甚遠,其實它的意旨無一不是落腳於活生生的個人本位的人生問題上。在形式上,太玄確實模仿瞭周易,但它不僅是模仿,它還汲取利用瞭天文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建構齣一個獨特的完整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結構體係。這種結構體係,在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無可驗證的直覺為特色、以意義含混多歧的語言為載體的龐大灰色背景中,從某種意義上講,未始不是一個獨具價值的亮點。在思想內容上,太玄博取各種流派的學術思想因素,而以儒、道、易為主,綜會融通為一種新的思想學說。這種會通精神,在當時傢法森嚴、門戶對立的氛圍中,誠屬難能可貴。從思想發展的邏輯綫索上看,太玄不僅承前,而且啓後,思想傢如桓譚、王充、張衡以及葛洪、韓愈、陳搏、邵雍、司馬光等人,學術流派如魏晉玄學等均程度不同地受到瞭太玄的影響。總而言之,透過太玄其書,我們可以看到揚雄其人好學深思、博覽綜會、雜而不亂、卓有創樹的學術與人格,益知太玄絕非毫無價值之書,同時也明確瞭太玄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應有地位。
這本《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過最令人振奮的學術著作之一!我之所以選擇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太玄”這兩個字所吸引,總覺得裏麵蘊含著某種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讀完之後,我的感覺是,這確實是一本價值連城的寶藏。作者的考據功底極為紮實,對《太玄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解讀,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文字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注解中並不局限於對文字本身的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體係。他對“玄”的各種解讀,從宇宙生成到人生哲理,都展現齣瞭作者廣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太玄經》與《易經》等其他古籍的對比分析,這種橫嚮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太玄經》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本書的編排也十分閤理,既保留瞭原著的古樸風格,又通過現代的學術規範進行瞭整理和注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在翻譯和解釋過程中,力求做到準確傳神,同時又不失可讀性,這一點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尤為重要。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原著,但往往因為語言的障礙而難以深入,而這本集注,則有效地彌補瞭這一遺憾,讓我能夠真正地去理解和欣賞《太玄經》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對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通”、“變”、“應”等,都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這些概念在《太玄經》中反復齣現,貫穿始終,作者通過大量的例證和分析,將它們闡釋得清晰明瞭,讓我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優秀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哲學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濃厚興趣,但又常常因為閱讀門檻過高而望而卻步的普通讀者來說,《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這本書不僅讓我得以一窺《太玄經》的精髓,更以一種令人驚喜的親切感,引導我走進瞭這部古籍的深邃世界。作者的注解,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不僅準確地指齣瞭前行的方嚮,更細心地為我解釋瞭沿途的風景。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注解中那種“以古釋古”的處理方式。他不僅援引瞭大量曆代學者的經典注解,更是通過對相關史料、文化背景的深入考證,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經文片段,能夠相互印證,形成一個有機、完整的思想體係。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對書中內容的信服度大大提高,也讓我對《太玄經》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 本書的文字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學術通俗化”。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用一種相對流暢、易懂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哲學概念,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在閱讀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閱讀某個注解時,忍不住將其與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和感悟進行對照,這種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相連接的體驗,是我在閱讀其他古籍時鮮少能獲得的。 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的編排也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閱讀習慣。從開本的選擇到版式的設計,都體現齣一種對讀者的關懷。我尤其喜歡那些在注解旁配以簡單圖示的部分,它們能夠直觀地幫助我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難度。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深度、思想廣度和閱讀友好度於一身的傑作,讓我對《太玄經》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真正地進入到瞭其思想的內核。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諸子百傢的著作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相對冷門但思想深邃的經典。《太玄經》便是其中之一,但由於其獨特性和古奧性,一直未能找到一本真正讓我滿意的注解版本。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纔真正打開瞭通往《太玄經》內心世界的大門。作者的研究成果,無疑是這座橋梁上最堅實的地基。 本書的亮點在於其對《太玄經》文本的嚴謹性處理。作者在考訂原文、辨析字義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力求還原最接近原貌的經文。同時,他在注解中大量引用瞭曆代學者的精華,並進行瞭創造性的梳理和整閤,使得注解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學術視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宏大敘事能力,他能夠將零散的經文片段編織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讓我得以窺見《太玄經》的整體麵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又顯得相對平易近人。作者避免瞭過多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思想層層剝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讀一些抽象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引申,這不僅幫助我理解瞭原文的含義,更激發瞭我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 此外,本書的附錄和參考資料也做得非常齣色,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作者在書中對《太玄經》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也進行瞭論述,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集學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是深入瞭解《太玄經》的必讀之作。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那些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探討宇宙本源、人生意義的經典。《太玄經》便是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一部作品,但苦於其難度,始終未能獲得真正的理解。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纔感覺像是找到瞭指路的明燈。這本書以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入的方式,為我展現瞭《太玄經》的博大精深。 作者的注解,堪稱是“字字珠璣”,他對原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進行瞭細緻的考究,並且旁徵博引,充分展示瞭其深厚的學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那些極其抽象的概念時,所錶現齣的獨到見解和分析能力。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符號和論述,轉化為清晰的哲學思想,並且能夠將其與更廣泛的哲學體係進行聯係,從而展現齣《太玄經》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精巧。作者在保持原著體係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瞭閤理的劃分和組織,使得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某個注解而恍然大悟,對原文的理解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這種“頓悟”的時刻,正是閱讀經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注解中不僅僅局限於解釋文本,而是深入探討瞭《太玄經》的思想內涵,以及其對後世哲學思想的影響。他能夠將《太玄經》的智慧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聯係起來,從而展現齣這部古籍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能夠啓發人生智慧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本以為《太玄經》會是一本晦澀難懂、遙不可及的古籍,但《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卻以一種極其親切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將我引入瞭這個充滿智慧的宇宙。作者的注解,簡直是穿越時空的嚮導,不僅清晰地闡釋瞭經文的本義,更巧妙地連接瞭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與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麵。我尤其喜歡那些對經文背後曆史背景、文化淵源的細緻考證,這讓我得以窺見《太玄經》誕生時的社會圖景,以及它為何能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每一次翻閱,都仿佛與先賢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書中對“玄”字的解讀,以及由此引申齣的宇宙生成、萬物演變、人事規律的論述,都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啓發。我曾以為自己對“易學”已有所瞭解,但《太玄經》的獨特性,以及作者對其中“象”、“數”、“理”的精妙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尤其是那些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卦象、卦爻的解讀,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仿佛觸手可及。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紙張的觸感、排版的疏朗,都為閱讀增添瞭不少愉悅。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某個段落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含義,甚至會拿來與現代科學的某些理論進行對比思考。這種跨學科的碰撞,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作者在引用大量前人注疏的同時,也融入瞭自己獨到的見解,既尊重傳統,又不乏創新,這種平衡處理得非常好,讓我對《太玄經》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說實話,我之前對先秦諸子的著作一直保持著一種敬畏但又略顯疏離的態度,總覺得那是屬於“大師”們的領域,與我普通人的人生經驗相去甚遠。然而,《新編諸子集成:太玄集注》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觀念。作者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耐心地引導著初學者一步步領悟其中的奧秘。那些案例的選取,那些比喻的運用,都非常貼切,讓我感受到《太玄經》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哲學指南。它不僅教授我如何理解宇宙的運行法則,更引導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思想。那些關於“道”的闡釋,關於“德”的修養,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思考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獨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然後對照《太玄經》的智慧,仿佛找到瞭某種解釋,或者說,找到瞭某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
評分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 《漢書》,眾所周知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範之作,它開創瞭斷代史寫作的體例,成為後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漢書》“義蘊宏深,通貫匪易”,自漢代誕生時起就被視為難讀,而初唐王勃以九歲能讀《漢書》即被視為神童。因此,東漢以來為《漢書》注解、音釋和校訂者,代不乏人,且碩果纍纍。自漢至南北朝數百年間,已有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等二十餘位學者,或為注解,或為音釋,各成一傢。唐代顔師古齣,乃博采各傢注釋,發明駁正,而集大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即采用”顔注本“。此後,《漢書》的注疏一直籠罩在顔師古的餘蔭之下。兩宋降至有明,雖有宋祁、三劉(劉敞、劉攽、劉奉世)等輩對《漢書》勘誤的糾正,但其學術貢獻顯然遠不逮前朝。真正在《漢書》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據學興起之後。在注重實證的考據方法的指導下,一大批治《漢書》的史學和考證大傢,如錢大昭、陳景雲、瀋欽韓、王鳴盛、王念孫、錢大昕、周壽昌、梁玉繩、徐鬆等人,“研窮班義,考證注文”,在校訂和釋義方麵,取得瞭超邁前人的成績,也湧現瞭一批專門著述。從以上的迴顧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僅《漢書》本身即成為考釋的對象,對《漢書》的研究整理也自成專門之學,非專研的功夫不能盡悉。這種情況到晚清尤其突齣,很多清代學者的精深見解,散見諸書,連學者亦罕能通習。這在客觀上産生瞭對《漢書》的注釋作一次全麵梳理和考訂的需要。於是王先謙應運而生。 王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積三十餘年精深功力,在顔注的基礎上,廣徵博引,再次全麵總結瞭曆來尤其是清代學者對《漢書》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據的宋、清學者達67位,基本囊括瞭顔注之後學者的研究。雖繼承瞭顔注,但不盲從,對顔注的失當多有駁正。對引據的宋、清學者的論點,也常有考辨,並非單純的羅列與堆砌。學界評說《漢書補注》是迄今《漢書》注釋最為完備的本子,堪稱允當。李傢驥先生甚至認為,“總的說來,《漢書補注》已基本結束瞭《漢書》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華書局兩冊精裝影印本 2、江蘇古籍齣版社兩冊精裝影印本 3、上海古籍齣版社三冊精裝影印本 4、上海古籍齣版社十二冊平裝點校本,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氏虛受堂刻本為底本,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曆時20餘年精加校勘、細加標點,是為目前惟一標點版本。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是著名的湘紳領袖、學界泰鬥。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湖南嶽麓、城南書院院長。曾校刻《皇清經解續編》,並編有《十朝東華錄》、《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傢義集疏》、《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續古文辭類纂》、《後漢書集解》、《漢書補注》等
評分快遞小哥贊一個
評分很好的書,價格實惠。
評分觀《太玄》洞三纔之奧窔,循環之深嘖,君子之大道,處世之機要。
評分書很八錯的,司馬溫公史有資治通鑒,子有太玄集注,小說有涑水記聞,字書有類篇,等等新編諸子集成這個係列其它也都差不多漲價瞭,可是唯獨這本書價格比較穩定。。。
評分揚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字子雲,西漢思想傢、文學傢。齣身於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小地主傢庭,自幼好學,博覽羣書,尤好聖哲之書,為人簡易佚蕩,個性內嚮沉靜,好深湛之思,心有大誌,淡泊名利。早年嘗從著名學者嚴遵遊,受老、莊之學,奠定“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自敘)的思想基礎。中年至京晉見漢成帝,屢上辭賦,諷諭極盛則敗、位極終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道理,告誡人君應該“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以圖“子子孫孫長亡極”的萬世天下,但未得信用。晚年國傢無道,政治腐敗,奸佞當塗,賢哲毀棄,揚雄遂退而草玄,總結自己一生所學所思及親身體驗,撰成太玄一書。揚雄深知“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崇言閎議,幽微之塗,蓋難與覽者同也”,故不以時人的譏嘲為意,唯“埃知音之在後也”。可知,太玄其書實乃揚雄一生好學深思的結晶,是反映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評分揚雄緻敬儒傢經典之作,一為《法言》,一為《太玄》。新編諸子集成體現瞭中國諸子百傢的傑齣思想,值得仔細研讀。
評分還行吧,是好書
評分做活動滿200-100湊單用的,楊雄寫得還是可以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