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桂麗<箋證> 著
圖書標籤:
  • 書目學
  • 善本
  • 古籍
  • 目錄學
  • 版本學
  • 清代文獻
  • 越縵堂
  • 箋證
  • 文獻編纂
  • 學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49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732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書目題跋叢書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慈銘是晚清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傢,其藏書題跋、批校學術價值極高,已有整理本行世並為學人所重。然而反映其其藏書全貌的書目則迄今未有整理本。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為抄本《越縵堂書目》的首次整理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目錄

整理說明
凡例
經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春鞦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小學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彆史類
雜史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史評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子部
儒傢類
法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藝術類
雜傢類
雜考類
類書類
小說類
釋類
道傢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集部
楚辭類
總集類
彆集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叢書
獨撰類
雜纂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附錄
越縵堂書目讓渡記
本館史略(第六條)
徵求李慈銘先生遺著啟事
書名索引

前言/序言


《中國古籍版本學概論》 導言 版本學,又稱版本目錄學,是文獻學的重要分支,它以古籍的物理形態、流傳過程和版本差異為研究對象,旨在考訂古籍的真僞、優劣、存佚及其流變規律。本書旨在係統梳理中國古籍版本學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發展曆程與重要成果,為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導覽。 第一章 版本學的基本概念與範疇 本章首先界定版本學的核心概念,包括“版本”、“善本”、“抄本”、“刻本”的內涵與外延。重點闡述版本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目錄學、校勘學的區彆與聯係。版本學的研究範疇涵蓋瞭對書籍紙張、裝幀、雕版、印製工藝等物質載體的考察,以及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獨特版本特徵的歸納總結。我們探討瞭版本學研究的根本目的——辨僞存真,去莠存良,並闡明其在文化史、學術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二章 中國古代書籍的演變史 書籍形態的演變是中國技術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追溯瞭自先秦至清末,中國書籍載體從甲骨、青銅器、簡牘、縑帛到紙質書的漫長曆程。尤其詳細論述瞭紙張發明後的手抄本時代(以經生本、抄本為主),以及雕版印刷術齣現後,書籍製作工藝的革命性變化。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催生瞭宋元明清的刻本時代,其工藝的精進與地域風格的形成,是版本學研究的基石。我們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主要的裝幀形製,如捲軸、冊頁、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的演變及其與使用習慣的相互影響。 第三章 刻本的類型與特徵識彆 刻本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文獻載體。本章聚焦於刻本的分類與鑒彆。首先,根據雕刻技術和印製質量,將刻本劃分為官刻本(如內府刻本、翰林院刻本)、坊刻本(商業齣版)、私刻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刻印形式(如會館刻本、義學刻本)。其次,詳細分析瞭區分不同刻本的關鍵性技術指標: 1. 書闆形態: 探討瞭雕刻刀法(如粗獷的宋版、精細的清代徽州刻法)、雕版保存狀態對印文的影響。 2. 字體風格: 介紹宋、元、明、清各階段具有代錶性的字體風格(如宋體的雛形、明代的颱閣體、清代的館閣體),以及特定地域的特色書寫體。 3. 用紙與墨色: 分析不同時代紙張的縴維構成、紙質、紙色、以及所用油煙墨的色澤和洇散情況。 4. 版式設計: 考察扉頁、牌記、護尾、魚尾、眉欄、硃絲欄等版式元素在不同時期的規範化與變化。 第四章 抄本與手校本的研究 盡管刻本占據主流,但抄本(包括謄錄本、傳鈔本)在某些特殊文獻的保存和流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深入研究瞭抄本的特徵,包括筆跡分析、避諱字的處理、以及抄寫錯誤(如衍文、脫文、衍文)的類型。特彆關注瞭“手校本”的價值,即在某一版本基礎上,經過當時學者或藏書傢審校、題識、批注的本子,它們往往是研究者考證古籍源流和學術思想變遷的第一手資料。 第五章 善本的鑒藏與流傳 “善本”的定義涵蓋瞭稀有性、藝術性、準確性、完整性等多重標準。本章探討瞭古代藏書傢和近代版本學傢的眼光與標準。分析瞭曆史上著名的藏書樓(如宋代的秘閣、明代的藏書傢項元汴、清代的盧氏抱經樓等)的藏書特點。同時,深入研究瞭版本在曆史長河中的流傳路徑,包括重要傢族、寺院、官署間的遞藏,以及這些變動如何影響瞭版本的完整性和品相。 第六章 版本的校勘與考證方法 版本學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校勘。本章係統介紹瞭校勘學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法。首先是“互校法”,即對比不同版本之間的異文,確定孰是孰非。其次是“以文證訛”,即依據作者的原意、上下文邏輯或時代背景來判斷文字的準確性。重點介紹瞭如何通過版本差異來重建文獻的原始麵貌,辨析哪些是早期傳刻的失誤,哪些是後人輾轉抄刻中産生的訛誤。此外,本章還涉及瞭如何利用題跋、藏印、校記等輔助材料來佐證版本信息。 第七章 中國版本學史略 本章梳理瞭中國版本學思想的萌芽、發展與成熟。從宋代目錄學傢對刻本的初步認識,到明代藏書傢對“毛邊本”、“精校本”的推崇,再到清代學者如錢曾、畢沅、鐵琴銅劍樓諸傢的深入實踐,直至近代丁丙、繆荃孫、張元濟等人在版本鑒定和影印事業上的巨大貢獻。本章力求展現版本學研究範式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從一種實踐經驗上升為一門係統的顯學。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強調版本學研究不僅是對古物形態的描述,更是對曆史文獻生命軌跡的追溯。通過對實體書的深入剖析,我們得以更清晰地洞察古代學術的傳承脈絡與文化風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明代小說傢話本整理的文集,說實話,一開始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畢竟是學術性的整理工作,但翻開之後,完全被它的體例和注釋的細緻程度所摺服。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是對一些失傳已久的話本的殘篇進行考證和復原,光是校勘記的部分就占瞭三分之一的篇幅,那叫一個“較真”啊!你就能感覺到,整理者為瞭還原這些文本,查閱瞭多少地方誌、傢譜和私人藏書,那股子鑽研勁兒,簡直讓人肅然起敬。對於我們這些做曆史研究的人來說,這些一手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一種學術信賴感。而且,書中對每個話本的流傳脈絡和底層社會背景的分析也相當到位,讓我對明中後期的市井文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可以隨時拿齣來查證一番,避免被那些流傳久遠的誤讀所誤導。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地域的文化,最好的切入點就是研究它的飲食變遷史,因為那裏麵藏著最實在的社會階層、物産流通和風俗習慣的影子。因此,這本關於“徽州鹽商與徽菜的形成”的專著,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哪些名菜的由來,更重要的是,它將徽菜的口味特徵——比如重油、重色、擅長醃製——與徽州山區物資匱乏、對外貿易依賴鹽業的經濟結構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搜集瞭大量的清代商行賬簿和私人信函,從中還原瞭食材的采購鏈條和宴席的規格等級,簡直像是在做一場跨越時空的社會調查。讀這本書,不是在看菜譜,而是在“品味”一種特定曆史時期,特定社會群體的生活哲學和物質基礎,那種被曆史的煙火氣浸潤的感覺,真是太美妙瞭,讓人對“地域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

說實話,我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史著作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最近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翻閱瞭這本關於“近代科學思潮中的形而上學轉嚮”的著作,竟然發現它對復雜概念的闡釋能力達到瞭一個近乎“平易近人”的程度。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康德、黑格爾乃至早期分析哲學傢關於實體和本質的爭論,用日常的邏輯推理來構建起一座可供攀爬的階梯。他很少使用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而是通過設置一係列遞進的思考實驗,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邏輯的死鬍同和新的解釋空間。比如,他對“觀察者效應”在認識論上的延伸討論,讓我對科學的邊界有瞭更具批判性的思考。這本書對於提升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清晰度,有著奇效,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結論,而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進行”哲學思考,讀完後感覺腦子都變得更“銳利”瞭。

評分

這本《宋詩流派研究》簡直是為我這種癡迷於格律和意境的古詩愛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對宋代各個詩派的梳理詳盡得令人咋舌,從江西詩派的“以文為詩”到後期的江湖派的自由奔放,幾乎每一個細微的流變都捕捉得絲絲入扣。更難得的是,他不僅僅羅列瞭詩人的名字和代錶作,而是深入挖掘瞭時代背景和思想潮流對詩歌風格形成的影響。比如,他對蘇軾和黃庭堅在風格上異同的比較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讀完之後,我再去翻看那些熟悉的宋詩,眼光完全不同瞭,不再是囫圇吞棗地欣賞,而是能精準地分辨齣“啊,這句的用典手法帶有明顯的陸遊式的沉鬱,而那一句的起承轉閤又透著濃濃的歐陽修的清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樂趣。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行文卻一點也不枯燥,夾雜著不少對詩歌文本細讀的妙悟,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有位博學的老師在耳邊循循善誘。

評分

我的書架上少不瞭一本講究裝幀和印刷質量的書,而這本《清代戲麯理論與演齣實踐》恰恰滿足瞭我對“美學體驗”的追求。它的紙張選擇是那種略帶米黃色的棉麻紙,手感溫潤厚實,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插圖,也處理得古樸典雅,毫無廉價感。更不用說它的排版設計,疏朗有緻,大段的引文和注釋都做瞭精巧的區分處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內容上,這本書突破瞭傳統戲麯史隻關注劇本創作的窠臼,大量引入瞭舞颱調度、行當流派以及不同劇場環境對劇本闡釋的影響。比如,它對“昆腔”在不同城市劇場的接受度的分析,就非常細緻入微,展現瞭清代戲麯藝術生命力的復雜性。這本書是那種會讓人忍不住在泡茶的時候,輕輕摩挲書脊,感受紙張紋理的“精品”。

評分

哦手機是不是就是顔色人民

評分

展開

評分

時令類

評分

集部

評分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評分

化外的靈手&mdash;&mdash;洪通的畫作

評分

洗羊毛

評分

書還行,就是配送時候包裝有待改進,雨天容易受潮。

評分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由中華書局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