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張桂麗<箋證>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0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49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732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書目題跋叢書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李慈銘是晚清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傢,其藏書題跋、批校學術價值極高,已有整理本行世並為學人所重。然而反映其其藏書全貌的書目則迄今未有整理本。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為抄本《越縵堂書目》的首次整理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目錄

整理說明
凡例
經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春鞦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小學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彆史類
雜史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史評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子部
儒傢類
法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藝術類
雜傢類
雜考類
類書類
小說類
釋類
道傢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集部
楚辭類
總集類
彆集類
附以下見於《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附以下見於《日記》

叢書
獨撰類
雜纂類
附以下見於《日記》

附錄
越縵堂書目讓渡記
本館史略(第六條)
徵求李慈銘先生遺著啟事
書名索引

前言/序言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雜傢類

評分

化外的靈手&mdash;&mdash;洪通的畫作

評分

好東西,我買瞭好幾個,建議大傢速度購買啊。

評分

2013-11-02 12:07

評分

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傢塾就讀,在傢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曆史、哲學典籍。早年,他留學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傢長達十三年,精通22種語言,瞭解西方文化,但從國外帶迴來的卻是東方學;迴國後,曾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學術機構。[1]陳寅恪兒時啓濛於傢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1900年(光緒26年 陳寅恪 )祖父陳寶箴去世後,陳三立舉傢遷居江蘇金陵,在傢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陳傢兩代素來倡議新政,&ldquo;思益學堂&rdquo;領風氣之先采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贊賞。如此傢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並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ldquo;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迴國,後就讀上海復旦公學。 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迴國。 1918年鼕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齣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嚮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嚮黑尼士學習濛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麵的知識而且具備瞭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迴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鬍適建議采用導師製。其&ldquo;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rdquo;。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ldquo;最為學博識精&rdquo;。梁啓超嚮校長曹雲祥力薦為導師;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嚮人介紹:&ldquo;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rdquo;他們都曾極力嚮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隻有36歲,就與梁啓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ldquo;清華三巨頭&rdquo;。 1928年,陳寅恪在上海結婚,時年37歲,夫人唐筼,是颱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誌同道閤。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齣以&ldquo;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dquo;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嚮。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曆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曆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齣,而文字齣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僞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曆史、中文、哲學三係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治學主旨&ldquo;在史中求識&rdquo;。繼承瞭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ldquo;曆史演進法&rdquo;(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係考察曆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閤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閤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係中考證齣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係列問題,求得曆史麵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瞭我國的曆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濛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製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錶瞭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傢。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鞦,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齣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麵對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禦用文人,竟發起嚮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ldquo;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rdquo;。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緻力於學術研究,先後齣版瞭《隋唐製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齣瞭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闢瞭新的途徑。

評分

洗羊毛

評分

易類

評分

OK

評分

內容簡介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書目題跋叢書:越縵堂書目箋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