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主要内容包括:彼学者,非此学者、不读书能写好字吗?、当下书法发展的困境、书法作品的价格、几个值得商榷的“想法”、竹堂笔记(二)、书概释义(五十二)、胡秋萍论书手札、新出土北魏《王茂墓志》、草书出于军旅间及边地籍书家考、书法的私淑传统与大师风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
精彩书摘
欧洲汉学在相关领域比北美汉学起步早,且相对于北美汉学的思辨,更重视一手材料而非理论。由于北美敦煌学的文献积累,使得欧洲学者在敦煌I吐鲁番写本书法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欧洲汉学界,也出现了中国读者熟知的贡布里希、刚刚去世的苏立文和近年来大量被引介到中国的柯律格等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他们的研究视野自然也延伸到书法领域,并且往往比北美的非华裔汉学家对于书法有深一层的文化体悟。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分布了一些在书法领域有影响、有成果的重要研究者,他们分享着与北美汉学家不同的理论范式。如法国的熊秉明、德国的雷德侯等。其中,华裔学者熊秉明在对中国古代书论进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把握方面尤有心得,他所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虽是源于面向西方读者教学需要的产物,但因其独特的体例以及作者对于书法的领悟,使其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书法理论界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学者雷德侯则在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般非华裔学者无法企及的深度,其以风格学方法论述中国古代书迹的努力,也与北美汉学家针对书法的发言往往局限在“外部研究”而不敢涉足本体拉开了距离。
相对而言,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中国书法研究方面有书迹资料、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多重便利,在中国书法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数量也远远超过北美和欧陆,甚至由于中国大陆学术界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缺环,使得日本在大部头《书道全集》的编纂,以及《书法字典》等基础资料性书籍的出版等方面较之中国也遥遥领先。日本中国学研究中的书学研究尤以书法史研究见长,对此一方面得益于资料收集的条件和相关学术制度、学术平台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命名的“京都学派”的学术传统。京都学派作为日本中国学研究首屈一指的学术阵地,以其熔西方理论与乾嘉实证学风于一炉的鲜明学术主张,在书法史、书论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内藤湖南、狩野直喜、青木正儿、神田喜一郎、中田勇次郎等几代汉学家也都在书法方面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论述。有些独特的是作为书法家的西川宁,也继承了这种“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在书学领域中多有建树。此外,在书法艺术基础理论、书法与现代科技研究方法等领域,日本学者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学术品格。
总体说来,从早期海外中国研究对于中国的选择性误读,到二十世纪以来以各大学建立“东亚系”为标志从而成为西方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海外汉学所渐次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方法与流派。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书法史研究者对于海外汉学中的书法史研究成果或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观照,或在浅尝辄止之时质疑其“西方中心主义”、“傲慢与偏见”,或以中国学者习以为常、先人为主的理论框架宣称海外汉学家对书法的感觉有些“隔”,这些都不是学术对话中的正常心态。
……
前言/序言
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