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

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辅圣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技法
  • 作品欣赏
  • 理论
  • 历史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书法》杂志社 ,
ISBN:9771000603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0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主要内容包括:彼学者,非此学者、不读书能写好字吗?、当下书法发展的困境、书法作品的价格、几个值得商榷的“想法”、竹堂笔记(二)、书概释义(五十二)、胡秋萍论书手札、新出土北魏《王茂墓志》、草书出于军旅间及边地籍书家考、书法的私淑传统与大师风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

精彩书摘

  欧洲汉学在相关领域比北美汉学起步早,且相对于北美汉学的思辨,更重视一手材料而非理论。由于北美敦煌学的文献积累,使得欧洲学者在敦煌I吐鲁番写本书法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欧洲汉学界,也出现了中国读者熟知的贡布里希、刚刚去世的苏立文和近年来大量被引介到中国的柯律格等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者,他们的研究视野自然也延伸到书法领域,并且往往比北美的非华裔汉学家对于书法有深一层的文化体悟。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也分布了一些在书法领域有影响、有成果的重要研究者,他们分享着与北美汉学家不同的理论范式。如法国的熊秉明、德国的雷德侯等。其中,华裔学者熊秉明在对中国古代书论进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把握方面尤有心得,他所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虽是源于面向西方读者教学需要的产物,但因其独特的体例以及作者对于书法的领悟,使其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书法理论界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学者雷德侯则在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般非华裔学者无法企及的深度,其以风格学方法论述中国古代书迹的努力,也与北美汉学家针对书法的发言往往局限在“外部研究”而不敢涉足本体拉开了距离。
  相对而言,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中国书法研究方面有书迹资料、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多重便利,在中国书法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数量也远远超过北美和欧陆,甚至由于中国大陆学术界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缺环,使得日本在大部头《书道全集》的编纂,以及《书法字典》等基础资料性书籍的出版等方面较之中国也遥遥领先。日本中国学研究中的书学研究尤以书法史研究见长,对此一方面得益于资料收集的条件和相关学术制度、学术平台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命名的“京都学派”的学术传统。京都学派作为日本中国学研究首屈一指的学术阵地,以其熔西方理论与乾嘉实证学风于一炉的鲜明学术主张,在书法史、书论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内藤湖南、狩野直喜、青木正儿、神田喜一郎、中田勇次郎等几代汉学家也都在书法方面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论述。有些独特的是作为书法家的西川宁,也继承了这种“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在书学领域中多有建树。此外,在书法艺术基础理论、书法与现代科技研究方法等领域,日本学者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学术品格。
  总体说来,从早期海外中国研究对于中国的选择性误读,到二十世纪以来以各大学建立“东亚系”为标志从而成为西方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海外汉学所渐次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方法与流派。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书法史研究者对于海外汉学中的书法史研究成果或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观照,或在浅尝辄止之时质疑其“西方中心主义”、“傲慢与偏见”,或以中国学者习以为常、先人为主的理论框架宣称海外汉学家对书法的感觉有些“隔”,这些都不是学术对话中的正常心态。
  ……

前言/序言


笔墨丹青,传承千年——《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 岁月流转,翰墨飘香。值此2013年11月,《书法》杂志以崭新的面貌,推出总第290期,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本期杂志,我们秉持一贯的专业精神与人文情怀,深入挖掘书法艺术的精髓,以多元的视角,呈现时代的光彩,探寻传统的根脉,力求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厚重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专题聚焦:时代脉搏与笔墨精神 本期专题,我们特别策划了“当代书坛新锐观察”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当代书法领域崭露头角、独具个性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探索新的表现语言?他们的创作理念、技法革新以及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将一一呈现。我们相信,这些青年一代的书法家,不仅是艺术的实践者,更是书法未来发展的探索者,他们的作品与思想,必将激荡起新的艺术火花。 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传统经典在当下的生命力”。如何看待历代法帖的价值?如何在临摹与创作之间找到平衡?本期杂志将邀请多位资深书法家和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经典,分析经典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让古老的笔墨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深刻思考。 名家风采:笔墨大家的心迹与传奇 艺术大师的创作轨迹,往往是一部浓缩的人生史。本期“名家风采”栏目,我们将聚焦一位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家。通过对其生平、艺术思想、代表作品以及创作心路历程的梳理,力图展现其深厚的学养、独特的风格以及对书法艺术的卓越贡献。我们将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还原其创作现场的氛围,解读其笔墨间的奥秘,让读者仿佛置身大师的书房,感受其艺术的温度与力量。 此外,我们还将呈现“书家随笔”,特邀数位当代著名书法家,以散文的形式,分享他们在艺术创作、生活感悟,乃至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这些随笔,或温润如玉,或遒劲有力,或妙趣横生,将从一个更具人情味的角度,展现艺术家的灵魂世界,让读者在品味笔墨之余,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技法精研:笔尖上的智慧与传承 书法之美,在于技,更在于道。本期“技法精研”栏目,我们将聚焦一种经典的书体,深入剖析其用笔、结字、章法等核心要诀。通过名家示范、理论阐释,以及步骤分解,力求将复杂的技法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论是初学者对基本功的巩固,还是资深爱好者对技法的精进,都将从中获益匪浅。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书写材料与表现力”。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笔、墨、纸、砚,这些书写的载体,在书法家的手中,如何被赋予生命,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本期杂志将对各种书写材料的特性进行细致的解读,并结合实例,展示不同材料对书写效果的影响,引导读者在实践中去体悟材料与笔墨的和谐统一。 文化视野:笔墨之外的深层意蕴 书法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诗词、绘画、历史、哲学等诸多文化领域息息相关。本期“文化视野”栏目,我们将尝试打破书法的固有边界,从更广阔的文化维度去审视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将探讨“书法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相互辉映”,分析诗词意境如何通过笔墨得以升华,以及书法作品如何反哺文学创作。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书法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与欣赏?本期杂志将呈现一些关于书法国际交流的案例与思考,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影响力。 艺术评论:理性之光与批评之声 客观而深刻的艺术评论,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期“艺术评论”栏目,我们将邀请多位艺术评论家,对近期重要的书法展览、出版物以及当代书坛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他们的评论,或赞扬其创新之举,或指出其不足之处,力求以理性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引发读者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独立思考。 读者的声音:互动与共鸣 《书法》杂志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本期我们将继续开辟“读者问答”栏目,解答读者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作品选登”栏目将一如既往地展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优秀作品,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相信,每一位热爱书法的人,都是这个伟大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2013年11月,《书法》(总第290期),我们以最大的热情与诚意,为您呈现一场集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盛宴。翻开它,您将感受到笔墨的温度,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愿这本杂志,能成为您学习书法、感悟艺术、丰富人生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同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书法》杂志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好,尤其是这本2013年11月刊(总第290期),虽说内容我还没细看,但它传递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艺术杂志,不仅要有专业的学术性,更要有能够触动人心的温度。从我以往的阅读经验来看,《书法》杂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一些过于学院派的刊物,让人望而却步;也不像一些流于形式的杂志,缺乏深度。它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有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这次的290期,我猜想一定又会有不少精彩的内容,或许是对某个特定书体的一次深入解读,或许是某个新兴书家的一次崭露头角,亦或是对书法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这些话题,都是我们书法爱好者最关心,也最需要思考的。我非常期待杂志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为我们这些热爱书法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评分

每一次收到《书法》杂志,都像是收到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这本2013年11月刊,总第290期,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看着封面的设计,就觉得非常用心。我一直非常欣赏《书法》杂志在学术性和大众性之间的把握,它既能提供给专业人士深入的研究成果,又能让普通爱好者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我特别喜欢杂志上刊登的那些对书法作品的精辟点评,作者往往能一语中的,点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这对我自己学习和欣赏书法非常有帮助。而且,杂志对一些书法家的访谈也很有深度,能够让我们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思考,这让作品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有了生命和温度。我希望这期杂志能带来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或许是对某个经典碑帖的全新解读,或许是对某个具有争议的当代书家作品的公正评价,亦或是对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的探索。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

评分

这本《书法》杂志,我一直追着看,尤其喜欢它那种沉静又充满力量的风格。每一次翻开,都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世界。这次收到的是2013年11月刊,总第290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品味,但仅仅是那封面设计,就已经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息。封面上那遒劲有力的几个大字,仿佛凝聚了无数笔墨的精华,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去探寻字里行间的奥秘。我特别期待看到本期会聚焦哪些名家大家,他们的创作心得和艺术理念总是能给我带来新的启迪。有时候,光是看他们临摹古帖的步骤和讲解,就能学到不少技巧。而且,杂志在介绍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时,往往会附上他们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这让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希望这期也能有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能够激发我继续拿起笔练习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法》杂志,我已经关注很多年了,可以说是见证了它一步步的成长。这次收到的是2013年11月刊,总第290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我一直觉得,《书法》杂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它既能容纳最传统的经典碑帖研究,又能关注最前沿的当代书法探索。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杂志的内容总是那么丰富多彩,总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个人比较喜欢杂志对一些“冷门”书体或书家介绍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能开阔我的视野,让我发现书法世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宝藏。而且,杂志对书法理论的探讨也做得相当深入,它不会枯燥乏味,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这对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非常期待这期杂志中,能够有让我惊喜的文章,或许是一篇关于某个地域书法流派的考察,或许是对一种新型书写材料的评测,又或许是对书法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思考。

评分

收到这期《书法》(2013年11月·总第290期)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创作的瓶颈期,心里想着,也许能在里面找到一些灵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静下心来细读,但从杂志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书卷气,我就已经感到了一种慰藉。我一直觉得,《书法》杂志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点拨你一些重要的东西。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书法史料的挖掘和解读,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细节,往往能让我们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认识。而且,杂志在版式设计上也一直很有品味,干净、雅致,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享受。我总是会把杂志放在案头,有空的时候就翻一翻,看一看上面的字,感受一下墨香。希望这一期也能有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文章,或许是对某个被忽视的书法家的重新发现,或许是对某种书写技法的独到见解,亦或是对当代书法发展趋势的深度分析。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

评分

书是好书,不过库存保管不好,有些磨损刮破。

评分

送人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

送人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

送人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是好书,不过库存保管不好,有些磨损刮破。

评分

送人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错的

评分

送人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