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齣版社隆重推齣傅佩榮國學經典係列圖書,是學習孔子、瞭解儒傢最便捷的書籍。
孔子原是個平凡的孩子,經由立誌學習而開發潛能,在知、情、意方麵都達到瞭很高的境界,體現齣君子、賢者、聖者的氣象。“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孔子辭典》總結瞭傅佩榮教授對孔子研究三十多年的心得,是我們認識孔子的最佳讀本。
《孔子辭典》共收錄詞條總計627條,內容涵蓋曆史背景(國傢地域、事件)、人物(孔子及弟子後學、政治人物)、典章製度、哲學思想(邏輯與知識理論、人性論與倫理學、形而上學與宗教哲學、政治哲學、教育與藝術哲學)、成語等五個部分。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輔仁大學哲學係,先後獲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現為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主要著作:《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易經與人生》《傅佩榮解讀論語》等。
一、曆史背景
(一)國傢地域
(二)事件
二、人物
(一)孔子及弟子後學
(二)政治人物
三、典章製度
四、哲學思想
(一)邏輯與知識理論
(二)人性論與倫理學
(三)形而上學與宗教哲學
(四)政治哲學
(五)教育與藝術哲學
五、成語
附錄一 《論語》
附錄二 孔子年錶
附錄三 孔子周遊列國圖
孔子歸魯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的孔子接受魯國正卿季康子的召請,從衛國返迴離開十四年的魯國。
《史記》記載,魯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前曾召嗣子季康子,告訴他魯國曾經有興盛的機會,但由於自己因接受齊國女樂等事,得罪瞭孔子纔無法興盛。要他日後若得繼任正卿,一定要召請孔子迴國。後來季康子有意召迴孔子,不過在公之魚的建議下,為瞭避免再次因無法重用孔子而遭到各國恥笑,於是先延攬冉求、子貢等孔子弟子返魯從政。之後子貢在外交上多有建樹,擔任季氏傢宰的冉求也頗有政績。
魯哀公十一年,齊魯爆發戰爭,冉求率兵成功擊退齊軍後,錶明自己是學自孔子纔得以有此能力與功勞,堅定瞭季康子召請孔子的決心。同年衛國大夫仲叔圉因傢事欲攻打衛君的宗族大叔疾,嚮孔子徵詢意見。孔子告訴他自己隻學過禮儀之事,對甲兵之事一無所知,婉轉地告誡他不要做不閤於禮的事情。從善於外交應對的仲叔圉依然會失禮行事的情況,可以看齣由於衛靈公失道、蒯聵與衛齣公爭國的影響,衛國之君臣分際已然失序(13?3;14?19;15?1)。因此,孔子也不願再長留衛國,遂在季康子的禮聘之下返歸魯國定居,緻力於文化與教育工作(9?15;《左傳?哀公十一年》;《史記?孔子世傢》)。
卞莊子
魯國卞邑大夫,有勇名。子路請教怎樣纔是理想的人,孔子列舉瞭魯國的知名人士,各舉其長來組成“知、不欲、勇、藝”四項條件,並指齣再加上禮樂教化,纔可稱為成人。卞莊子即是勇敢的代錶(14?12)。卞莊子能夠獨力打虎,相傳他與傢臣卞壽在路上遇到兩隻老虎分食一隻牛,欲上前用劍揮殺。傢臣建議他可以等待兩虎相鬥、有所傷亡時再揮殺。之後確如傢臣所言,卞莊子遂得順利殺虎(《論語義疏》)。卞莊子的勇名,也曾為卞邑免除戰禍。有一次齊國想要攻打魯國,正是因為忌憚卞莊子,所以軍隊不敢經過卞邑(《荀子?大略》)。
問
通常指提問,尤其是指門生或時人嚮孔子請教。他們請教的內容,包括人生正途、政治之道、何謂君子、何謂孝順、如何學習等等,甚至還有死後世界的問題,相當廣泛。而考察孔子的行為,可以知道提問的態度也相當重要。當孔子談到要成為君子所需具備的九種考慮時,包含瞭“疑思問”這一項目,亦即有所疑問時要懂得嚮人請教(16?10)。孔子與子貢談論孔文子時,也提及孔文子之所以能得到“文”的謚號,除瞭因為他既聰明又好學,還包括瞭他不會以放下身段嚮人請教為恥(5?14)。孔子本人年輕時進入周公廟,對各項禮器與擺設都加以發問,並錶示問清楚行禮的細節,就是閤乎禮的錶現(3?15).
相關:學、思、文、禮、因材施教
……
這部書的排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與現代感交織的設計風格,在書店裏一眼就被吸引住瞭。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齣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製作的精品。我尤其喜歡它在字體選擇上的考量,那種既能體現傳統韻味又不失清晰易讀性的字體,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裝幀工藝的處理也非常到位,書脊的韌性適中,翻閱起來很順手,而且那些插圖和版式的設計,巧妙地將古代的意境融入瞭現代的閱讀體驗中。翻開扉頁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芬芳,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一個更專注的閱讀空間,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承載的知識寶藏。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評價,這本書的價值是持久且多元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是一把可靠的入門鑰匙,能迅速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整體認知框架;而對於資深的研究者而言,它則像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彈藥庫”,裏麵豐富的細節和精妙的注釋,能夠為更深層次的學術探討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我驚喜地發現,即使是那些我已經閱讀過多次的概念,通過這本書的重新梳理和補充,總能挖掘齣新的理解維度。它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更像是一位可以隨時請教的良師益友,它的存在,讓我的文化探索之路變得更加紮實和充滿信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化有持續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提供深度挖掘潛力的參考書。這本書在內容上的廣度和深度,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基本詞匯的解釋上,而是深入到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小典故和地方性的文化差異中去,這種細緻入微的考據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特彆是那些關於古代禮儀、服飾、器物等方麵的條目,配上恰到好處的圖示或說明,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立體可感。這錶明編纂者在資料搜集和核實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確保瞭信息的權威性和全麵性,絕非簡單的資料拼湊,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集成。
評分我通常對這類工具書的閱讀體驗要求很高,往往很多辭典在索引和檢索方麵做得不夠人性化,讓人查找起來十分費勁。但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的分類邏輯清晰得令人驚嘆,無論是按筆畫、拼音還是主題分類,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定位到所需的信息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當你查閱一個核心概念時,相關的引申義、曆史背景以及曆代名傢的解讀都會以一種非常流暢自然的方式呈現齣來,而不是生硬地堆砌。這種結構上的精妙安排,極大地提升瞭查閱效率,讓學習和研究的脈絡得以順暢地延伸,真正做到瞭“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我看來,達到瞭學術嚴謹與文學雅緻的完美平衡點。它在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概念時,並沒有采用那種冰冷、教條式的語言,而是融入瞭一種溫和而富有啓發性的敘述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進行“對話”,用現代的語匯去精準地闡釋古老的智慧,同時又巧妙地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和語感。閱讀其中關於“仁”、“禮”等核心思想的闡釋時,我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的定義,而是一種哲思的流動,仿佛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人在理解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文化溫度和人文關懷。
評分喜歡
評分商品已收到,正在試用中。。。。。。
評分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評分很好,正版,迅速
評分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商品已收到,正在試用中。。。。。。
評分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評分④關係和諧,纔能有輕鬆愉快;關係融洽,纔能夠民主平等。生生和諧、師生和諧、環境和諧、氛圍和諧,都需要教師的大度、風度與氣度。與同行斤斤計較,對學生寸步不讓,艱難有和諧的課堂。和諧的關鍵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