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麻天祥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麻天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麻天祥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中国哲学
  • 佛教
  • 思想史
  • 麻天祥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中国文化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2987
商品编码:114008529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作者 麻天祥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052987 出版日期 2007-04-01
字数 543000 页码 579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修订版无改十年前出版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和总体内容。依然强涮,“它不是禅宗史,也不是单纯禅宗的思想史,而是整个巾国文化,或者文化中的禅的思想史”。集中论述一个观点: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指出“禅”的创造性翻译,以及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得惠于庄、老,亦成就于庄、老;是庄、老的哲人之慧。修订版不仅做了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文字禅”一节做了一些补充,全部重写了第四篇,并突出了胡适、印顺对禅宗思想研究的贡献,增加了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一章。

   作者简介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于河南清化。20世纪80年代初,弃医从文,师从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专治中国学术思想史。1990年1月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学术史、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以及宗教医学伦

   目录

前言
编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分流
 章 禅考
 第二章 禅宗思想的奠基与形成
 第三章 禅宗思想的分流
第二编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第四章 宋代禅宗概貌
 第五章 禅宗思想的兼容共济、渗透融合
  节 延寿对禅、净、教之汇通
  第二节 契嵩儒释合一的禅宗思想
 第六章 从善昭到重显的《颂古百则》
  节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第二节 重显之颂古及其得失
  第三节 克勤的《碧岩录》与文字禅的泛滥
  第四节 惠洪与文字禅
 第七章 禅宗思想发展之歧路——看话禅与默照禅
  节 宋杲与看话禅
  第二节 正觉与默照禅
  第三节 看话禅、默照禅之批判
 第八章 禅史与禅学研究
  节 赞宁及其禅和禅学
  第二节 普济与《五灯会元》
  附 元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第九章 禅学的张力与外向渗透
  节 士大夫禅学
  第二节 理学家禅学(上)
  第三节 理学家禅学(下)
  第四节 诗、诗学禅学
第三编 元明禅宗思想之变异
 第十章 元初禅学之浮沉
  节 万松行秀与元代之评唱
  第二节 元初士大夫禅与《三教平心论》
  第三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上)
  第四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下)
 第十一章 念佛禅之滥觞与流布
  节 明本即心即佛之念佛禅
  第二节 惟则灵魂不灭之阳禅阴净
  第三节 梵琦和他的净土信仰
  第四节 祩宏及其禅净双修的往生论
 第十二章 混融三教的文字禅
  节 真可混融诸家的文字般若
  第二节 德清及其通论三要的《梦游全集》
  第三节 元来之《参禅警语》与元贤救儒禅之《呓言》
 第十三章 阳明禅与士大夫之逃禅
  节 明初大儒之禅学与阳明禅之前茅
  第二节 孔门大乘阳明禅
  第三节 阳明禅之流裔
  第四节 明末儒士禅悦与士大夫逃禅
 第十四章 宗系之争与禅学著述
  节 法藏之《五宗原》与圆悟的《辟妄》三论
  第二节 罗钦顺的《读佛书辨》和瞿汝社稷的《指月录》
  第三节 僧传和灯录
第四编 清代禅宗思想的入世转向
 第十五章 清初僧争与雍正护法
  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上)
  第二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下)
  第三节 清初曹洞诸禅匠
  第四节 雍正禅学与《拣魔辨异录》
 第十六章 清儒对禅学的扬弃与改造
  节 清初实学及戴震对禅学的批判
  第二节 清初诸儒及彭绍升等对禅学的推奖
  第三节 今文经学家以己意进退禅学及对禅学的利用
 第十七章 清末民初禅僧的参与精神
  节 清末四大尊宿及其他
  第二节 敬安卫教爱国的禅诗与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
第五编 近世禅宗研究与禅的跨文化对话
 第十八章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节 关于西国诸祖
  第二节 关于东土六祖
  第三节 关于《坛经》
  第四节 关于禅宗思想
 第十九章 印顺对禅宗思想禅的解读
  节 概说
  第二节 方法
  第三节 几个具体问题
 第二十章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节 佛法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与基督教上帝创世的本体论
  第二节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非相之性
  第三节 大用真心与全能之神——实相之性
书后
重订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溪流汇海:中国禅宗思想的流变与创新 本书并非简单梳理某个学派的兴衰,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它探究的是一种独特的心性之学,如何在华夏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汲取养分,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将目光投向“禅”——这个被誉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奇特法门,审视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轨迹。 “禅”的种子,最早可追溯至印度佛教的禅定法门。然而,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东土大唐,便开始了与中国本土思想的深刻对话与融合。本书将深入剖析,在早期佛教传入的背景下,禅宗是如何逐渐形成其鲜明的宗派特征的。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期。从达摩西来,二祖慧可的承衣钵,到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再到赫赫有名的六祖慧能,这条师徒相传的线路,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不仅会关注这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事迹,更会聚焦于他们所提出的核心理念。例如,达摩所倡导的“二入四行”——壁观与安心,以及慧可对“安心”的进一步阐释,这些早期禅宗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弘忍门下弟子众多,禅宗开始出现分化,特别是神秀与慧能的“南北二宗”之争,虽然在历史记载上存在诸多复杂性,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对“渐修”与“顿悟”两种不同修行路径的探讨。本书将尝试剥离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南北二宗在思想上的差异,以及最终“南宗”为何能成为主流,并深刻影响后世。 六祖慧能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以及《坛经》中所阐述的“无念”、“无相”、“无住”等核心思想,极大地简化和普及了禅宗的修行方式,使其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本书将详细解读《坛经》的内涵,分析其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改编与演变,并探讨其对后世禅宗学说的巨大贡献。我们也会审视慧能圆寂后,其弟子如何将“南宗”思想发扬光大,形成“荷泽宗”、“洪州宗”、“石头宗”等诸多分支,这些分支虽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直指人心”的根本精神展开,最终汇聚成禅宗思想的主流。 禅宗并非孤立存在于佛教内部,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在早期,儒家视其为“异端”,道家则对其禅定与清静的思想有所借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唐代中后期,禅宗逐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本书将重点分析禅宗如何在“化俗”的过程中,吸收儒家“仁”、“礼”等伦理观念,并借鉴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这种融合,使得禅宗的修行不再仅仅是个人内证,更包含了对社会秩序、人伦道德的关怀,也让儒、道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禅宗“心性”学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起。 宋代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禅宗思想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出现了大量的禅师和重要的禅书。本书将重点探讨宋代禅宗在理论上的发展,如“五家七宗”的形成及其各自的特点。例如,临济宗的“棒喝”与“四料简”,曹洞宗的“五位七真”,都是对禅宗义理的精辟阐释和独特表述。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宗派在修行方法、祖师公案、语录体系上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在实践中指导修行者。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宋代禅宗对“公案”的运用,这种通过问答、机锋来激发修行者当下悟解的方式,是禅宗智慧的独特体现,本书将探讨公案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破参”过程中的作用。 本书还将审视禅宗思想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广泛影响。禅宗所倡导的“空”、“无”、“意境”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画家们试图通过笔墨的挥洒,传达出禅宗的超然与空灵。在文学上,禅宗的思想也渗透到诗歌、散文之中,许多文人墨客通过禅的体悟,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作品。在哲学层面,禅宗对“心性”、“本体”、“认识论”的探讨,也为中国哲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列举具体的例子,展示禅宗思想如何从宗教领域走向世俗生活,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任何一种思想的繁荣,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起伏。本书同样不会回避禅宗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例如,元明时期,禅宗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世俗化和形式化,也面临着与其他佛教宗派以及民间宗教的竞争。我们将探讨这些挑战是如何影响了禅宗的传播和发展,以及禅宗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求新的出路。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禅宗的地位和意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重新审视禅宗,从中汲取力量,寻求精神寄托。本书将探讨近代以来,学者们对禅宗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禅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包括对禅宗在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的研究,以及对禅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探讨。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禅宗思想的完整画卷。它不仅讲述了禅宗的起源、发展、高峰与低谷,更着重于分析禅宗思想的核心内涵,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与其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宗教史著作,而是一部关于心性觉醒、关于智慧传承、关于中国文化精神演进的深刻探索。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过这条溪流汇海的壮丽旅程,感受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捧在手,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让人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感,让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整体的装帧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学术气质,这对于我这种痴迷于深入研究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对胃口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上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为了内容的清晰呈现服务。这种内敛而精致的包装,已经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大门做了最好的铺垫。每次翻阅,都能从这种触感和视觉体验中,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专注度。

评分

当我真正沉浸到文字中时,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洞察入微的叙事方式所折服。他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教义的演变,更像是一位带着考古铲的学者,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层层递进地展示着思想内部的张力与融合。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禅宗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逻辑线条。我尤其赞赏他对不同流派之间细微差别的精准捕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竟能被他用如此清晰的文字勾勒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在迷雾中突然看到了远方的灯塔。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力,绝非浅尝辄止的整理所能达到,它需要长年累月的浸润和对哲学本体论的深刻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它完全没有陷入那种僵硬的学术腔调。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点缀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布道者,他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梳理古老的智慧,使得这些思想穿越时空,依然能够与我们当下的困惑产生共鸣。比如说,他在探讨某一阶段禅宗对社会生活影响时,那种对人内心挣扎与超脱的描摹,让我不禁联想到现代都市人面临的焦虑与疏离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启发性,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一个宏大叙事结构下的有机整体。作者似乎对整个佛教东传的背景,以及儒释道三家博弈的复杂图景有着全局性的掌控。每当探讨到一个新的流派或关键人物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回溯到前文的铺垫,使得整个思想脉络清晰可见,犹如一张精密编织的巨网,所有线索都紧密相连。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零散阅读中无法串联起来的知识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那种知识体系被完整搭建起来的成就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此类主题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反复回味,觉得“这才是我想找的”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锐利,处理复杂哲学议题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气度令人印象深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禅”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意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发展轨迹、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完整概念。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东方精神史,那种对本源的探求和对终极智慧的追求,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毫不犹豫地会向所有对中国哲学和宗教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它,因为它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部重要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