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 作者 | 麻天祥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7052987 | 出版日期 | 2007-04-01 | 
| 字数 | 543000 | 页码 | 579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修订版无改十年前出版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和总体内容。依然强涮,“它不是禅宗史,也不是单纯禅宗的思想史,而是整个巾国文化,或者文化中的禅的思想史”。集中论述一个观点: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指出“禅”的创造性翻译,以及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得惠于庄、老,亦成就于庄、老;是庄、老的哲人之慧。修订版不仅做了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文字禅”一节做了一些补充,全部重写了第四篇,并突出了胡适、印顺对禅宗思想研究的贡献,增加了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一章。 | 
| 作者简介 | |
|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于河南清化。20世纪80年代初,弃医从文,师从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专治中国学术思想史。1990年1月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学术史、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以及宗教医学伦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编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分流 章 禅考 第二章 禅宗思想的奠基与形成 第三章 禅宗思想的分流 第二编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第四章 宋代禅宗概貌 第五章 禅宗思想的兼容共济、渗透融合 节 延寿对禅、净、教之汇通 第二节 契嵩儒释合一的禅宗思想 第六章 从善昭到重显的《颂古百则》 节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第二节 重显之颂古及其得失 第三节 克勤的《碧岩录》与文字禅的泛滥 第四节 惠洪与文字禅 第七章 禅宗思想发展之歧路——看话禅与默照禅 节 宋杲与看话禅 第二节 正觉与默照禅 第三节 看话禅、默照禅之批判 第八章 禅史与禅学研究 节 赞宁及其禅和禅学 第二节 普济与《五灯会元》 附 元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第九章 禅学的张力与外向渗透 节 士大夫禅学 第二节 理学家禅学(上) 第三节 理学家禅学(下) 第四节 诗、诗学禅学 第三编 元明禅宗思想之变异 第十章 元初禅学之浮沉 节 万松行秀与元代之评唱 第二节 元初士大夫禅与《三教平心论》 第三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上) 第四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下) 第十一章 念佛禅之滥觞与流布 节 明本即心即佛之念佛禅 第二节 惟则灵魂不灭之阳禅阴净 第三节 梵琦和他的净土信仰 第四节 祩宏及其禅净双修的往生论 第十二章 混融三教的文字禅 节 真可混融诸家的文字般若 第二节 德清及其通论三要的《梦游全集》 第三节 元来之《参禅警语》与元贤救儒禅之《呓言》 第十三章 阳明禅与士大夫之逃禅 节 明初大儒之禅学与阳明禅之前茅 第二节 孔门大乘阳明禅 第三节 阳明禅之流裔 第四节 明末儒士禅悦与士大夫逃禅 第十四章 宗系之争与禅学著述 节 法藏之《五宗原》与圆悟的《辟妄》三论 第二节 罗钦顺的《读佛书辨》和瞿汝社稷的《指月录》 第三节 僧传和灯录 第四编 清代禅宗思想的入世转向 第十五章 清初僧争与雍正护法 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上) 第二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下) 第三节 清初曹洞诸禅匠 第四节 雍正禅学与《拣魔辨异录》 第十六章 清儒对禅学的扬弃与改造 节 清初实学及戴震对禅学的批判 第二节 清初诸儒及彭绍升等对禅学的推奖 第三节 今文经学家以己意进退禅学及对禅学的利用 第十七章 清末民初禅僧的参与精神 节 清末四大尊宿及其他 第二节 敬安卫教爱国的禅诗与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 第五编 近世禅宗研究与禅的跨文化对话 第十八章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节 关于西国诸祖 第二节 关于东土六祖 第三节 关于《坛经》 第四节 关于禅宗思想 第十九章 印顺对禅宗思想禅的解读 节 概说 第二节 方法 第三节 几个具体问题 第二十章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节 佛法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与基督教上帝创世的本体论 第二节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非相之性 第三节 大用真心与全能之神——实相之性 书后 重订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捧在手,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让人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感,让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整体的装帧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学术气质,这对于我这种痴迷于深入研究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对胃口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上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为了内容的清晰呈现服务。这种内敛而精致的包装,已经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大门做了最好的铺垫。每次翻阅,都能从这种触感和视觉体验中,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专注度。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到文字中时,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洞察入微的叙事方式所折服。他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教义的演变,更像是一位带着考古铲的学者,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层层递进地展示着思想内部的张力与融合。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禅宗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逻辑线条。我尤其赞赏他对不同流派之间细微差别的精准捕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竟能被他用如此清晰的文字勾勒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在迷雾中突然看到了远方的灯塔。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力,绝非浅尝辄止的整理所能达到,它需要长年累月的浸润和对哲学本体论的深刻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它完全没有陷入那种僵硬的学术腔调。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点缀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布道者,他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梳理古老的智慧,使得这些思想穿越时空,依然能够与我们当下的困惑产生共鸣。比如说,他在探讨某一阶段禅宗对社会生活影响时,那种对人内心挣扎与超脱的描摹,让我不禁联想到现代都市人面临的焦虑与疏离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启发性,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一个宏大叙事结构下的有机整体。作者似乎对整个佛教东传的背景,以及儒释道三家博弈的复杂图景有着全局性的掌控。每当探讨到一个新的流派或关键人物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回溯到前文的铺垫,使得整个思想脉络清晰可见,犹如一张精密编织的巨网,所有线索都紧密相连。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零散阅读中无法串联起来的知识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它们应有的位置,那种知识体系被完整搭建起来的成就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关于此类主题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反复回味,觉得“这才是我想找的”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锐利,处理复杂哲学议题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气度令人印象深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禅”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意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发展轨迹、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完整概念。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东方精神史,那种对本源的探求和对终极智慧的追求,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毫不犹豫地会向所有对中国哲学和宗教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它,因为它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部重要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