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理學革命的哲學思考:尋找“科學統一性”方嚮的探索研究》提齣瞭一個全麵科學地評價理論的標準(即“C判據”),並將其作為建立理論時的指導思想,以便把哲學的指導作用具體化。根據“道法自然”和“陰陽根本律”,得齣瞭兩條基本結論,作為《物理學革命的哲學思考:尋找“科學統一性”方嚮的探索研究》的立論基礎。以這兩條結論為依據,考察瞭物理學的各領域,糾正瞭其一係列認識上的缺陷。由量子變分原理導齣瞭非綫性的係統結構動力學(SSD)方程,使“結構”成為瞭物質概念的一個維度,並將物種的“主動性”納入方程之中。由SSD方程導齣瞭薛定鍔方程、牛頓方程和熱力學基本方程,從而實現瞭經典、量子和熱力學的初步統一。最後,又將SSD推廣應用到生命科學領域,較成功地解釋瞭活的生命自組織、生命自復製的動力學機製,以及意識和精神的物質性問題。並且由SSD方程推齣瞭描述物種進化的“進化方程”,為正確理解生命“進化”以及華夏文明崛起的意義,提供瞭以自然規律為基礎的一係列新的認識。
作者簡介
曹文強(1943-2010),男,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國核物理學會會員,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核技術學院(原現代物理係)教授。早年從事核理論的研究,後轉嚮理論物理更基礎問題的探索,並注意與包括哲學在內的其他學科的交叉與關聯。其成果主要是:將FKK理論拓展到包括巨共振在內的多門口態多步核反應;研究瞭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內在基礎;提齣瞭解釋力場起源的微觀機製及模型;對熵增加原理、測不準原理和相對性原理提齣瞭質疑和重新理解;修正完善瞭宏觀熱力學理論等。
賀恒信(1945-),男,河南省洛陽市,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實驗研究,後轉嚮科學學、係統哲學、管理學領域,發錶論文和專著多篇(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言
第1編 引論
第1章 繼承愛因斯坦的科學精神,努力探索“科學統一性”的方嚮
第1節 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成就
第2節 愛因斯坦科學思想的簡單概括
一、承認物質世界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
二、認為自然規律可以用符閤邏輯的理性思辨來把握
三、堅定地認為自然規律的錶述應盡可能達到邏輯的自洽性和結構的簡單性,並且認為這種規律應錶現為必然性的因果規律
四、認為作為理性思辨産物的理論必須接受可重復性實驗的檢驗,但在這種檢驗中,理論與實驗之間應具有內在的統一性與自洽性
五、用曆史的、批判的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現存的科學理論和人類的思想遺産,勇於探索,執著追求,敢於創新
第3節 繼承愛因斯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努力探索“科學統一性的方嚮”
第2章 物理學的宗旨與物理學理論的評判標準
第1節 物理學的宗旨
一、物理學的宗旨
二、物理學的特點和在科學體係中的地位
第2節 物理學理論的評判標準
一、實驗實證主義
二、邏輯實證主義
三、物理學理論應當滿足的標準
第3節 新評判標準的意義和應用
一、應用新評判標準時需要寬容與公正
二、新評判標準的重大意義
附:
第2編 物理學革命的迴顧與分析——一種基於物質觀的新視角
第3章 牛頓力學:現代科學的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齣發點
第1節 牛頓力學體係的基本內容
一、揭示瞭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
二、利用牛頓原理開展瞭基本力場的研究
三、提齣瞭較為完整的基元性概念體係
四、建立起瞭物質存在基本形態的模型(物理圖像)
五、說明瞭牛頓原理成立的條件
第2節 牛頓力學的偉大意義
一、牛頓力學對“物質概念由哪些基本單元組成”這一問題的迴答是基本正確的
二、牛頓力學對“物質以什麼樣的基本形態存在”這一問題的迴答也是正確的
三、牛頓力學基本正確地迴答瞭“以係統方式組成的物質性宇宙為什麼會運動、變化?其運動變化遵從什麼樣的規律?”這個問題
第3節 牛頓力學遺留的問題
……
第3編 尋求“科學統一性”的初步探索
精彩書摘
再嚮根源追溯,我們可以看到,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彆不單單是“思維物質”(腦)有量的差彆,更在於存在質的差彆——以思維為內在物質基礎和條件的人,能認識外在物質世界的規律以及人類自身和社會的規律。正是這種認識“規律”的迫切需要,催生瞭以原始宗教為錶現形態的“原始科學”。可以說,原始科學的誕生,纔從真正的意義上標誌著“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人類最終從動物中徹底地分離瞭齣來,並隨著對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對規律應用範圍的擴展,營造齣瞭一個基於自然規律、並隨我們認識發展而發展的動態進化的社會係統。一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雖然錶演得豐富多彩,但卻始終是圍繞著科學——對規律的認識和應用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這個中軸綫展開的。所以,人類事實上是一個在“為什麼”這個問題的提齣和答案的尋求中誕生、並與此問題的迴答同步前進的物種。
然而,在對“為什麼”的追尋過程中,人的探索意識、自主意識、自我實現的意識、對自己信仰和尊嚴的保護意識等,卻隨著人類的進化逐步演化成弗洛伊德稱之為“潛意識”(即“無意識”)的東西,嵌於意識結構的深處,成瞭人類的本性。對知識的尊重,對科學的崇尚,是這種人類本性的某種必然的外在錶現。由於人們所追求的“為什麼”的答案,往往在黑暗的深處,因而人類在“朦朧”中探索所獲得的答案,隻具有“朦朧”的性質。加之利益驅使下的人為扭麯,所以這些答案裏既包含著真知灼見,又包含著人類的痛苦與彷徨,當然也包含著欺世的謊言。這種種的集閤,構成瞭我們所謂的“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共性——因它的根紮在人類共同本性的深處;又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曆史性——因為人類及其社會的發展是曆史的延續,並與地域和周邊環境密切關聯。這就如求解一個物理係統的特解時離不開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那樣。也正是因為這種朦朧,人類的“文明”史,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來推進的:人類把這個星球摺騰得天翻地覆、支離破碎!把自身摺騰得痛不欲生、死去活來!!
不過,盡管人類文明史是一部充滿人類苦難的曆史,但人類卻並沒有放棄希望,仍堅持著對真理的追求,對公平社會的嚮往與企盼——其突齣錶現之一,就是知識界所設想的一個又一個救世方案,開齣的一副又一副的濟世藥方。宗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
因而,就其初衷而言,偉大基督所創立的偉大宗教(基督教),就是基於偉大的慈愛開齣的一副濟世藥方。
……
前言/序言
人們對物理世界乃至整個物質世界的認識,總是伴隨著科學知識的世代積纍和創新而逐漸深化和拓展的。科學知識的不斷積纍和創新,人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拓展,勢必導緻以科學知識體係、科學理論基礎、科學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為特徵的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問題,曆來是科學哲學、科學學、科學社會史等眾多學科的共同關注點。曆史上被稱為自然科學藉以宣布其獨立的哥白尼天文學革命,19世紀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三大發現引起的自然科學革命,放射性發現引起的物理學革命,一直是這方麵研究的重要例證。20世紀中期T.S.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齣版,引發瞭當代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對科學革命問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近期,由曹文強、賀恒信兩位教授撰寫的《物理學革命的哲學思考》一書,既可看做曆史上有關科學革命問題研究的繼續,亦可看做當代這類研究的縮影。
粗略地翻一翻這本書稿,觸目驚心的字眼隨處可見——“牛頓力學需要修正”,“‘熵增加原理’不是一個正確而普適的基本原理”,“相對論的意義並不在於‘相對’二字”,“測不準原理是違背事物客觀性、將人為的‘主觀介入’因素引進理論的錯誤原理”,等等。這些20世紀以來已經深入人心,甚至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觀念都受到瞭質疑。
然而,仔細地讀下來,隨著作者用簡明而紮實的數學物理論證證明瞭自己的觀點,並用對牛頓力學以來物理學主要建樹的理論結構、實質意義、主要缺陷及其原因所在、剋服缺陷的途徑等問題的分析來證明自己所提齣的觀點的閤理性,從而使上述疑問逐漸被解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宇宙的韻律:從古老星圖到量子糾纏的演進》的圖書簡介: --- 《宇宙的韻律:從古老星圖到量子糾纏的演進》 內容簡介 我們如何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自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對宇宙的理解便構成瞭我們文明演進的核心驅動力。然而,這種理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部跨越數韆年的宏偉史詩,充滿瞭洞見、直覺的飛躍,以及數次徹底的範式轉移。《宇宙的韻律:從古老星圖到量子糾纏的演進》深入探討瞭人類認知結構如何隨著對自然界基本規律的認識加深而重塑。本書旨在描繪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從早期對天體運行的神秘敬畏,到當代物理學對時空、物質和信息本質的精妙刻畫,這一漫長而麯摺的求索之路。 本書並非一部標準的科學史教科書,而更像是一場對“實在性”的哲學漫遊,它聚焦於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探討這些轉摺如何徹底改變瞭我們對“知識”本身的定義。我們將追溯那些定義瞭人類想象力的思想巨匠,他們的發現不僅是數據和實驗的堆砌,更是對宇宙圖景的革命性重構。 第一部分:地平綫上的秩序——古代世界的宇宙觀與測量 本部分考察瞭人類文明早期如何嘗試在看似混亂的自然現象中發現秩序。我們從巴比倫、埃及和早期希臘文明的觀測實踐入手,探討他們如何建立起最早的宇宙模型——地心說體係。這不僅僅是關於行星運動的幾何學問題,更是一種深刻的形而上學立場: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天體的運動必須符閤某種“完美”的邏輯。 重點章節將分析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框架,該框架統治瞭西方思想近兩韆年。我們探究其“目的論”視角——萬物皆有其自然位置,物體運動遵循其內在的“本質”。這一部分強調,古代的宇宙學是一種內在連貫的、融閤瞭數學、物理和神學的整體世界觀,其基礎是可觀察現象的直觀解釋。 第二部分:視角的轉換——機械論的黎明與天體物理學的誕生 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是人類視角發生決定性轉變的時期。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哥白尼、第榖、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如何將人類從宇宙的中心移開。這不是簡單的“日心說”勝利,而是對“絕對”觀察點的質疑。當觀察者不再位於世界的中心時,描述世界的語言必須從描述“為什麼”轉嚮描述“如何”。 伽利略的工作尤其重要,它標誌著數學開始成為描述自然界的唯一可靠語言。本書詳細闡述瞭“理想化模型”的引入——忽略摩擦力、考慮完美的球體——如何使物理學從定性描述轉嚮定量預測。 隨後,牛頓的力學體係成為機械論宇宙觀的頂峰。本書將細緻剖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何構建瞭一個宏大、確定且完全可預測的宇宙機器。在這裏,空間和時間被視為絕對的背景,而物質和力的作用遵循普遍、永恒的法則。這套框架為啓濛運動提供瞭強大的哲學基礎:一個可以被理性完全理解和掌控的世界。 第三部分:實在性的危機——場的發現與時空的重塑 十九世紀末,經典物理學的堅實堡壘開始齣現裂縫。電磁學的發現,特彆是麥剋斯韋方程組,提齣瞭一個全新的概念——“場”。場不再是物質的屬性,而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形式,它彌漫在空間之中,傳遞著影響。這一部分的探討聚焦於奧斯特、法拉第和麥剋斯韋如何將電、磁、光統一為一個連續的實體,這為拋棄“以太”的設想埋下瞭伏筆。 進入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瞭對牛頓絕對時空的徹底顛覆。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析狹義相對論如何將時空視為統一的四維流形,以及廣義相對論如何揭示引力本身就是時空幾何的彎麯。我們探討瞭這一轉變的深層哲學含義:觀察者不再是客觀背景下的旁觀者,而是測量的固有參與者,實在性本身與觀察行為緊密耦閤。 第四部分:微觀世界的迷霧——量子力學與概率的統治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最令人睏惑和最具顛覆性的領域:微觀世界。量子力學的誕生不僅是對物質結構的重新認識,更是對“決定論”哲學的緻命一擊。我們將詳細考察普朗剋對能量量子化的引入,玻爾的原子模型,以及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革命性意義。 核心內容將圍繞哥本哈根詮釋展開:波函數的概率解釋、觀測行為對係統狀態的坍縮,以及量子糾纏這一“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我們不僅僅是在描述量子現象,更是在追問:在最基本的層麵上,“存在”意味著什麼?粒子是“真實”的客體,還是潛在可能性的集閤?本書將比較不同的量子力學詮釋(如多世界理論),以展示物理學傢在麵對實在性基礎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智力掙紮。 結語:未竟的探索與未來的視界 在全書的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當代物理學的邊界:標準模型的局限、對引力量子化的不懈追求(如弦理論或圈量子引力),以及信息物理學和復雜係統的興起。我們探討瞭當前物理學麵臨的根本性挑戰——如何調和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如何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學中的角色。 《宇宙的韻律》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認識到:我們對宇宙的理解總是在動態變化中。每一次重大的物理學突破,都是對人類思維框架的一次清洗和重構。本書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具曆史意識和哲學敏感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然法則,認識到我們今日所把握的“科學真理”,可能正是未來一個世紀將被徹底超越的“古老星圖”。這是一次關於人類求知欲、想象力與宇宙終極奧秘的深刻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