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物理学革命的哲学思考:寻找“科学统一性”方向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科学地评价理论的标准(即“C判据”),并将其作为建立理论时的指导思想,以便把哲学的指导作用具体化。根据“道法自然”和“阴阳根本律”,得出了两条基本结论,作为《物理学革命的哲学思考:寻找“科学统一性”方向的探索研究》的立论基础。以这两条结论为依据,考察了物理学的各领域,纠正了其一系列认识上的缺陷。由量子变分原理导出了非线性的系统结构动力学(SSD)方程,使“结构”成为了物质概念的一个维度,并将物种的“主动性”纳入方程之中。由SSD方程导出了薛定锷方程、牛顿方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从而实现了经典、量子和热力学的初步统一。最后,又将SSD推广应用到生命科学领域,较成功地解释了活的生命自组织、生命自复制的动力学机制,以及意识和精神的物质性问题。并且由SSD方程推出了描述物种进化的“进化方程”,为正确理解生命“进化”以及华夏文明崛起的意义,提供了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一系列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曹文强(1943-2010),男,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核物理学会会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核技术学院(原现代物理系)教授。早年从事核理论的研究,后转向理论物理更基础问题的探索,并注意与包括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关联。其成果主要是:将FKK理论拓展到包括巨共振在内的多门口态多步核反应;研究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基础;提出了解释力场起源的微观机制及模型;对熵增加原理、测不准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质疑和重新理解;修正完善了宏观热力学理论等。
贺恒信(1945-),男,河南省洛阳市,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后转向科学学、系统哲学、管理学领域,发表论文和专著多篇(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第1编 引论
第1章 继承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努力探索“科学统一性”的方向
第1节 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成就
第2节 爱因斯坦科学思想的简单概括
一、承认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二、认为自然规律可以用符合逻辑的理性思辨来把握
三、坚定地认为自然规律的表述应尽可能达到逻辑的自洽性和结构的简单性,并且认为这种规律应表现为必然性的因果规律
四、认为作为理性思辨产物的理论必须接受可重复性实验的检验,但在这种检验中,理论与实验之间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自洽性
五、用历史的、批判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存的科学理论和人类的思想遗产,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敢于创新
第3节 继承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努力探索“科学统一性的方向”
第2章 物理学的宗旨与物理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第1节 物理学的宗旨
一、物理学的宗旨
二、物理学的特点和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2节 物理学理论的评判标准
一、实验实证主义
二、逻辑实证主义
三、物理学理论应当满足的标准
第3节 新评判标准的意义和应用
一、应用新评判标准时需要宽容与公正
二、新评判标准的重大意义
附:
第2编 物理学革命的回顾与分析——一种基于物质观的新视角
第3章 牛顿力学:现代科学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第1节 牛顿力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利用牛顿原理开展了基本力场的研究
三、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基元性概念体系
四、建立起了物质存在基本形态的模型(物理图像)
五、说明了牛顿原理成立的条件
第2节 牛顿力学的伟大意义
一、牛顿力学对“物质概念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基本正确的
二、牛顿力学对“物质以什么样的基本形态存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正确的
三、牛顿力学基本正确地回答了“以系统方式组成的物质性宇宙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其运动变化遵从什么样的规律?”这个问题
第3节 牛顿力学遗留的问题
……
第3编 寻求“科学统一性”的初步探索
精彩书摘
再向根源追溯,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单单是“思维物质”(脑)有量的差别,更在于存在质的差别——以思维为内在物质基础和条件的人,能认识外在物质世界的规律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规律。正是这种认识“规律”的迫切需要,催生了以原始宗教为表现形态的“原始科学”。可以说,原始科学的诞生,才从真正的意义上标志着“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人类最终从动物中彻底地分离了出来,并随着对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规律应用范围的扩展,营造出了一个基于自然规律、并随我们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进化的社会系统。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虽然表演得丰富多彩,但却始终是围绕着科学——对规律的认识和应用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这个中轴线展开的。所以,人类事实上是一个在“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和答案的寻求中诞生、并与此问题的回答同步前进的物种。
然而,在对“为什么”的追寻过程中,人的探索意识、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意识、对自己信仰和尊严的保护意识等,却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步演化成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即“无意识”)的东西,嵌于意识结构的深处,成了人类的本性。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的崇尚,是这种人类本性的某种必然的外在表现。由于人们所追求的“为什么”的答案,往往在黑暗的深处,因而人类在“朦胧”中探索所获得的答案,只具有“朦胧”的性质。加之利益驱使下的人为扭曲,所以这些答案里既包含着真知灼见,又包含着人类的痛苦与彷徨,当然也包含着欺世的谎言。这种种的集合,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共性——因它的根扎在人类共同本性的深处;又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因为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并与地域和周边环境密切关联。这就如求解一个物理系统的特解时离不开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样。也正是因为这种朦胧,人类的“文明”史,却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来推进的:人类把这个星球折腾得天翻地覆、支离破碎!把自身折腾得痛不欲生、死去活来!!
不过,尽管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充满人类苦难的历史,但人类却并没有放弃希望,仍坚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对公平社会的向往与企盼——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知识界所设想的一个又一个救世方案,开出的一副又一副的济世药方。宗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因而,就其初衷而言,伟大基督所创立的伟大宗教(基督教),就是基于伟大的慈爱开出的一副济世药方。
……
前言/序言
人们对物理世界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总是伴随着科学知识的世代积累和创新而逐渐深化和拓展的。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势必导致以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为特征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问题,历来是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史等众多学科的共同关注点。历史上被称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哥白尼天文学革命,19世纪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三大发现引起的自然科学革命,放射性发现引起的物理学革命,一直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例证。20世纪中期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引发了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革命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期,由曹文强、贺恒信两位教授撰写的《物理学革命的哲学思考》一书,既可看做历史上有关科学革命问题研究的继续,亦可看做当代这类研究的缩影。
粗略地翻一翻这本书稿,触目惊心的字眼随处可见——“牛顿力学需要修正”,“‘熵增加原理’不是一个正确而普适的基本原理”,“相对论的意义并不在于‘相对’二字”,“测不准原理是违背事物客观性、将人为的‘主观介入’因素引进理论的错误原理”,等等。这些20世纪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甚至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观念都受到了质疑。
然而,仔细地读下来,随着作者用简明而扎实的数学物理论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用对牛顿力学以来物理学主要建树的理论结构、实质意义、主要缺陷及其原因所在、克服缺陷的途径等问题的分析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合理性,从而使上述疑问逐渐被解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宇宙的韵律:从古老星图到量子纠缠的演进》的图书简介: --- 《宇宙的韵律:从古老星图到量子纠缠的演进》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对宇宙的理解便构成了我们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种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宏伟史诗,充满了洞见、直觉的飞跃,以及数次彻底的范式转移。《宇宙的韵律:从古老星图到量子纠缠的演进》深入探讨了人类认知结构如何随着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加深而重塑。本书旨在描绘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从早期对天体运行的神秘敬畏,到当代物理学对时空、物质和信息本质的精妙刻画,这一漫长而曲折的求索之路。 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科学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对“实在性”的哲学漫游,它聚焦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探讨这些转折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本身的定义。我们将追溯那些定义了人类想象力的思想巨匠,他们的发现不仅是数据和实验的堆砌,更是对宇宙图景的革命性重构。 第一部分:地平线上的秩序——古代世界的宇宙观与测量 本部分考察了人类文明早期如何尝试在看似混乱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秩序。我们从巴比伦、埃及和早期希腊文明的观测实践入手,探讨他们如何建立起最早的宇宙模型——地心说体系。这不仅仅是关于行星运动的几何学问题,更是一种深刻的形而上学立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运动必须符合某种“完美”的逻辑。 重点章节将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框架,该框架统治了西方思想近两千年。我们探究其“目的论”视角——万物皆有其自然位置,物体运动遵循其内在的“本质”。这一部分强调,古代的宇宙学是一种内在连贯的、融合了数学、物理和神学的整体世界观,其基础是可观察现象的直观解释。 第二部分:视角的转换——机械论的黎明与天体物理学的诞生 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是人类视角发生决定性转变的时期。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如何将人类从宇宙的中心移开。这不是简单的“日心说”胜利,而是对“绝对”观察点的质疑。当观察者不再位于世界的中心时,描述世界的语言必须从描述“为什么”转向描述“如何”。 伽利略的工作尤其重要,它标志着数学开始成为描述自然界的唯一可靠语言。本书详细阐述了“理想化模型”的引入——忽略摩擦力、考虑完美的球体——如何使物理学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预测。 随后,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机械论宇宙观的顶峰。本书将细致剖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构建了一个宏大、确定且完全可预测的宇宙机器。在这里,空间和时间被视为绝对的背景,而物质和力的作用遵循普遍、永恒的法则。这套框架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哲学基础:一个可以被理性完全理解和掌控的世界。 第三部分:实在性的危机——场的发现与时空的重塑 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坚实堡垒开始出现裂缝。电磁学的发现,特别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场”。场不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弥漫在空间之中,传递着影响。这一部分的探讨聚焦于奥斯特、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如何将电、磁、光统一为一个连续的实体,这为抛弃“以太”的设想埋下了伏笔。 进入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了对牛顿绝对时空的彻底颠覆。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狭义相对论如何将时空视为统一的四维流形,以及广义相对论如何揭示引力本身就是时空几何的弯曲。我们探讨了这一转变的深层哲学含义:观察者不再是客观背景下的旁观者,而是测量的固有参与者,实在性本身与观察行为紧密耦合。 第四部分:微观世界的迷雾——量子力学与概率的统治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最令人困惑和最具颠覆性的领域: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诞生不仅是对物质结构的重新认识,更是对“决定论”哲学的致命一击。我们将详细考察普朗克对能量量子化的引入,玻尔的原子模型,以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革命性意义。 核心内容将围绕哥本哈根诠释展开:波函数的概率解释、观测行为对系统状态的坍缩,以及量子纠缠这一“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我们不仅仅是在描述量子现象,更是在追问: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存在”意味着什么?粒子是“真实”的客体,还是潜在可能性的集合?本书将比较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如多世界理论),以展示物理学家在面对实在性基础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力挣扎。 结语:未竟的探索与未来的视界 在全书的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物理学的边界:标准模型的局限、对引力量子化的不懈追求(如弦理论或圈量子引力),以及信息物理学和复杂系统的兴起。我们探讨了当前物理学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何调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如何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学中的角色。 《宇宙的韵律》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总是在动态变化中。每一次重大的物理学突破,都是对人类思维框架的一次清洗和重构。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意识和哲学敏感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法则,认识到我们今日所把握的“科学真理”,可能正是未来一个世纪将被彻底超越的“古老星图”。这是一次关于人类求知欲、想象力与宇宙终极奥秘的深刻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