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3
如今的70后、80后、90后都面临着社会道德危机,他们有些人有良心,一心向善,遇到或听说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情,他们都会挣扎和抗争,但是听不到别人良心的呼声,这是非常难过的事情。他们渴望这一些能得到改变。这一代人的苦恼和困惑,亟待解决。想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请翻开这本《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吧!那么请把这本《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推荐给所有认识的人吧!
同类图书推荐: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徐贲)、《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徐贲)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徐贲,曾就读于复旦大学,马萨诸塞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Tensionsof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和《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2005)、《文化批评向何处去》(2011)、《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等等畅销书。而2013年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也十分畅销,获得读者好评。
“徐贲先生的书,还是值得看的。”这是我向身边的朋友们推荐徐贲新书《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时听到的一致回答。 |
序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心智的启蒙
第一部分 个人良心与社会共善
1 “良心” 是怎样的一个向导
2 民主法治下的“良心”
3 公民社会中的“良心”
4 民主政治不能危害民间社团的良心
5 神给人怎样的良心原则
6 政治与良心
7 利益与良心
8 商业良心的社会条件
9 恻隐心遭遇良心道德
10 人为什么会“残忍”
11 残忍与恶
12 “罪感” 的洗涤与操控
13 阿姆斯特朗的羞愧与罪感
14 黄河浮尸与人的尊严
15 不说真话, 发誓无用
16 让公民交谈代替群众呐喊
17 官腔八股和官老爷
18 希望在“哀莫大于心死” 中死去
19 精神的和物质的美国梦
20 美国人幸福吗
21 奥巴马当总统“幸福” 吗
22 “选民访谈” 与“幸福调查”
23 “中彩” 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24 并不完美的“ 美国梦”
25 金钱不是选民唯一的“自我利益”
26 美国的竞选与金钱
27 道德必定需要宗教吗
第二部分 幽暗人性与心智启蒙
1 大众心理与心智启蒙
2 人的“情绪” 与心智启蒙
3 “易粪而食” 的道德与情绪
4 非人化的荼毒
5 粗鄙是文明社会的癌症
6 粗鄙和粗俗
7 无度时代的“贪婪”
8 “贪婪” 应该成为中国公共讨论的议题
9 当今中国的“贪婪” 是一种怎样的道德恶疾
10 中国人为什么轻信
11 轻信与偏执
12 “涨工资” 提升的是怎样的幸福感
13 别让“幸福” 成为有名无实的时髦用语
14 弄出点动静来的胡说八道
15 公关与忽悠
16 公关与民主
17 气功是一种怎样的忽悠
18 政治化的感恩糟蹋“感激”
19 鼓掌是一种“社会传染病”
20 不可理喻和自以为是的“愚蠢”
21 极端境遇中的“愚蠢”
22 污染是一种怎样的愚蠢
23 从历史汲取“愚蠢” 的教训
24 宗教、文学和科学中的“忌妒”
25 忌妒与残忍
26 美国的“洗脑” 理论
27 “被洗脑” 有罪吗
第三部分 让宪政引导民德
1 让宪政引导民德
2 宪政需要怎样的制度守护
3 政改需要“好生活” 的理念
4 宪政的根本作用是防止暴政
5 宪政法治中的“人民领袖”
6 宪政民主中的“欺骗” 与“伪善”
7 法治需要“敬畏” 法律吗
8 共和法治的缔造者和初始时刻
9 宪政之初的幸运与德行
10 公共价值启蒙中的“公正” 和“社会正义”
11 公民权利是争取一切其他权利的权利
12 政治梦想与现实条件
13 政府有管理公民个人嗜好的权利吗
14 自由价值与《旧制度与大革命》
15 怎样的“笼子” 能关进三种权力
16 “请愿申冤” 是一种怎样的公民权利
17 说真话得先让人能说话
18 这样的“幸运” 不公正
19 人微言轻的选票是民主的最强力量
20 “希望” 和乐观主义
21 大众幸福学中的“自由”
22 幸福与大众伦理
23 何以消除“心中魔鬼”
24 为希特勒试吃食物的女人
25 作恶的意愿与罪责
26 暴力犯罪的人群操控与个人的责任
27 制度造就的“坏人”
后记
中世纪神学家和哲学家阿奎那(St.ThomasAquinas)指出,共善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constatexmultis),包括“正义(公正)、德性、和平、平静、友谊、交流、共享”,而这些也都是法治的目标。阿奎那说,法是以共善为目标的理性条例,是由那些在政治群体中具有权威的人们所传播的。而且,在诸种共善中,有的应该比较优先。对阿奎那素有研究的学者克里夫特·科萨尔(CliffordKossel)对此解释道:“群体的好秩序,也就是能带来和平与平静的秩序,是人类法律的第一目标。它是基本的,没有这样的秩序,人类无法在一起生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主法治就是实现和维护这种群体好秩序的必要制度保障,它的作用不是要用强制消除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办法来实现和谐,而是既要保护个人的言论权利(往往也被解释为良心权利),又不使这样的个人权利损害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共善。这样的民主法治观念包含的个人良心观念是具有民主社会共性的。
良心并不只是一种个人的是非、对错判断能力及行为,而且还需要由个人良心延伸为公共良心。良心是一种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方式,不能脱离一个人与他人的可能联系(范围可大可小)来了解他的良心。与他人有所联系的良心,在直觉良心论那里,常常表述为“人同此心”;在知识良心论那里,则常常表述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就是,良心指的是一种能由一些人分享的知识,知道并不困难,只要头脑没有坏掉的人,谁都能懂,难的是有所行动,付诸实践。
把良心视为纯粹的个人事务,强调每个人的“良心权利”,容易忘记或忽略良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人的良心及是非、对错观念都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便是某些看上去是“天性”的个人良心,也是极容易被外界影响所改变的。例如,让·雅克·卢梭说人天生就有“怜悯心”(compassion),亚当·斯密说人都有原初的“同情心”(sympathy),中国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些人本善的说法虽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所言的“天生良心”极其脆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并不能引导大多数人的善良行为。一个人跌倒在马路上,走过几十个行人也未必有人出手相助的,便是这样。
因此,良心的社会性又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联系方式。在一个公共道德良好的环境里,个人的良心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而在向善行为上变得清晰和明确起来的。这样的良心对人的社会参与和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例如,一个人见死不救,就会被别人鄙视,这样一来,利他也就更容易成为习俗性的良心行为。良心所指导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个人行为,而且也是那些与他分享同一看法的其他人的行为,因此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群体联系。
公民社会是一个适宜于形成和维护这种良性群体联系的公共环境,没有相当的共同道德,这样一个公共环境是无法想象的。政府权力靠吏治的力量无法形成公民社会。由于民众的个人良心是在公民社会里发挥作用的。政府没有压制公民良心的权力,因此,在爱琳照相馆这样的案例中,呈现对立的不是个人良心与政府权力的冲突,而是个人良心与某种集体良心的孰轻孰重。法律判决中由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他们的良心理应优先于个人良心,不仅如此,由于法律是由民选的代表们制定的,所以也可以说法律表达的是大多数选民及其代表们的共同良心。
公知在社会中“管闲事”,毁誉参半。这就像一个人面对社会中不公正的事情,站出来仗义执言,往往会招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赞叹他的良知和道德勇气;另一种是指责他利用事件作秀,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后一种反应从“利益”来解释人的行为,包含着这样三个信条:一是人没有不计算自己私利的,所以这个人也不能例外。二是私利与良心是绝然排斥的,只要有私利就不能叫良心。三是既然人人有利己之心,那就人人无良心,良心只是子虚乌有、自欺欺人的东西。这对理性的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很有市场,因为它帮助不能凭良心做事的人有了合理的解释,大大减轻了心里的不安,不安说明他们还有良心,至少也是良心未泯。
逐利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只要有私利,便不会有良心,只要有利可图,不必在意良心。良心到底是什么呢?在功利主义者那里,根本无须深究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很简单,也很清楚,良心是骗人的和骗自己的东西。
但是,人类历史上,无数人,其中许多是富有智慧的人确实在不断思考良心究竟是什么。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人接受的观点,但也不是没有一些已经被许多人接受的看法。
有人认为,传统良知论不能直接成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因为传统良知论的良心是一种直觉的感知,而现代社会伦理则更多地依靠理性的思考。然而,事实上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有良心知觉,并在行为上受良心引导的人未必都学习过现代伦理,或有多少伦理知识。他们仍然像历史上的人类一样,在日常行为中接受或感觉到某种道德直觉的影响,即使没有良心行为,也会因为不能有这样的行为而感到良心不安。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一些很有现代伦理,或者很善于思想的人却未必会有良心行为,由于他们善于理论和思想,反倒更容易平息心里可能的良心不安,甚至根本消除这种不安。许多人知善而无作为,不是没有良心感觉,也不是没有道德知识和思考能力,只是利益当前,权衡之下,利益更重要一些罢了。
人类使用“良心”这个说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开始的时候,“利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似乎是“知识”。知识越不重要,利益也才越重要。良心(conscience)一词是从拉丁文conscientia一词来的,原来的意思是一种“默契的知识”。默契也就是不用说出来,大家都知道,或者至少都心里有数。由于大家都知道,都心里有数,所以不说出来又照样有分量,有影响和约束力。然而也正是由于只是默契,所以这种知觉往往不过是感觉,是一种大致的、模糊而不甚清晰的东西。
这种默契的、不甚清晰的道德感觉需要在具体的境遇中被实际运用时,才会明确起来,因此,良心是什么往往显现在具体境遇的故事里,而不是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的论说中。说故事因此成为一种特别适宜于思考良心问题的选择。故事里的良心特别清楚地显现出一种与道德原则有关的“实践理性”(practicalreason)。中、西大众文化中都有许多生动的劝善故事代代相传。
良心并不只是一些基本的、被权威经典规定的道德原则,如《圣经》里的十诫,儒家的仁义、廉耻,或者民主人权的自由、平等、尊严,而是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具体的事情特殊场合中去的实际事例。在这类事例中,如何运用基本原则则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有疑问的。良心在这种不确定和疑问中作出是非、对错的判断和决定。因此,良心可以说是用已有的原则来决疑,而非设定与基本原则不同的原则。例如,现代宪政政治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公民有言论的自由,人们反对政府以一个人合法的言论来治他的思想罪,并不是要另立新的原则,而是将这一原则运用于这个具体的人和这件具体的事情。根据已有原则得出的结论是,这么做错了。在一般情况下,说出这个结论并不会有什么风险,因此不是良心行为。但是,如果说出来可能有风险,会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但还是要说出来,那便成为一个良心行为。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哈哈哈哈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值得深读,推荐!!!
评分良心并不只是一种个人的是非、对错判断能力及行为,而且还需要由个人良心延伸为公共良心。良心是一种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方式,不能脱离一个人与他人的可能联系(范围可大可小)来了解他的良心。与他人有所联系的良心,在直觉良心论那里,常常表述为“人同此心”;在知识良心论那里,则常常表述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就是,良心指的是一种能由一些人分享的知识,知道并不困难,只要头脑没有坏掉的人,谁都能懂,难的是有所行动,付诸实践。
评分活动时入手的,非常好。
评分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真应该好好读,受益匪浅。
评分挺好的,送货很快 ...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哈哈哈哈
评分还不错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