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法国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作者简介
陈文海,1967年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2002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0—2011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西方历史文献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受聘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受聘为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世界中世纪史、西方宗教史、西方历史文献学和法国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要有《路易十四》(译著)、《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译注)、《世界文化遗产导论》等图书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和《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与古代高卢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与远古居民
一、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二、气候转折与新石器时代
三、金属时代与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二节 “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
一、“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构造
二、“独立”时期高卢人的日常生活
三、“独立”时期高卢人的宗教文化
第三节 “罗马化”时期的高卢新局面
一、罗马对高卢的征服与平定
二、罗马文明的引进与融合
三、基督教文明的潜入与日耳曼“蛮族”的渗透
第二章 法兰克人的统治及衰变
第一节 墨洛温王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法兰克王国的创建
二、法兰克王国内部的法律关系
三、生产方式新特点与经济重心的北移
四、法兰克王国的无序状态与势力重组
第二节 加洛林王朝的扩张与裂变
一、领土的短暂膨胀以及向传统地域的回归
二、社会立法活动与文化相对复苏
第三章 领土聚合与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土归并历程
一、王领内外的惨淡经营(10世纪末—12世纪晚期)
二、王室领地的全面扩展(12世纪晚期—14世纪早期)
三、领土的离散与再次回收(14世纪前期—15世纪中叶)
第二节 城乡社会的改造与变迁
一、垦荒运动与庄园生活
二、中世纪城市与市民生活
三、文化品位的演绎与大学生活
第四章 君主制的绝对与相对
第一节 绝对君主制的曲折与动荡
一、从国内统一到对外征伐
二、从信仰新潮到宗教战争
三、从百废待兴到秩序重建
四、文化生活的新风采
第二节 绝对君主制的繁盛与虚饰
一、“影子”王权的曲线发展
二、“太阳王”的辉煌与暗淡
三、怪异与规范交替兴盛的文化风格
第三节 绝对君主制的衰竭与颓败
一、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诊断
二、困境中的内政外交
三、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
四、荆棘丛生的改革之路
第五章 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第一节 君主政体下的温和革命
一、平等呼声的张扬与民众暴力的渐起
二、暴力氛围的平缓与社会制度的改造
三、日益动荡的局势与君主政体的覆亡
第二节 共和政体下的狂飙突进
一、转瞬即逝的吉伦特派统治
二、一年而终的雅各宾专政
三、回车倒转的“热月反动”
第三节 督政府的困境与拿破仑的崛起
一、党派斗争与“秋千”政府
二、动荡局势下的社会重建
三、拿破仑的发迹与督政府的垮台
第四节 新旧杂糅的拿破仑时代
一、执政府的统治及蜕变
二、帝国的繁茂与崩溃
第六章 政体轮回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二世而亡的复辟王朝
一、政治舞台上的颠来倒去
二、文化生活里的百业向荣
三、波旁王朝的永去不归
第二节 一代而终的七月王朝
一、暗潮涌动的政治统治
二、变革之中的社会经济
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批判
四、王朝政治的再度坍塌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二次共和
一、共和制的苦难摸索与普选制的阴差阳错
二、总统制的短暂寿命与君主制的水到渠成
第四节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一、政局稳定与经济腾飞
二、皇帝风雅与文化繁荣
三、国威政策与帝国覆亡
第七章 再建共和与复仇情结
第一节 从临时到固定的共和国
一、临时共和国的第一步:对德媾和
二、临时共和国的第二步:镇压巴黎公社
三、和平岁月里的政体之争:确立共和制
第二节 从温和到激进的共和国
一、乱中有序的政治格局
二、温和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三、激进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物质进步与文化反叛
一、科技创新与物质进步
二、理性渐失与文化多元
第四节 殖民争夺与走向“复仇”
一、海外抢夺与“无主土地”的枯竭
二、结盟对抗与“欧洲大战”的爆发
第八章 战争与危机的交织
第一节 一战中的同仇与磨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战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社会
三、“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条约
第二节 承上启下的二十年
一、战后重建与外交心态的转变
二、共和国的黄昏与人民阵线的试验
三、老传统的败落与现代主义的全盛
四、无原则的绥靖与战争风云的再起
第三节 二战中的“合作”与抵抗
一、“奇怪战急”与法国沦丧
二、维希政权:“合作”的法国
三、内外两线:抵抗的法国
四、战争终结与社会重建
第四节 “旧制度”下的第四共和国
一、新生政权与旧式混乱
二、经济繁荣与生活“变糟”
三、旧格局的转变与新欧洲的起步
四、道德哲学的盛衰与现代化下的文化失落
五、殖民地难题与戴高乐再起
第九章 新体制的调适与完善
第一节 戴高乐时代
一、从藕断丝连到彻底解脱
二、个人的权威与国家的“伟大”
三、思想新潮与文化“爆炸”
四、五月风暴与社会“爆炸”
第二节 蓬皮杜和吉斯卡尔时代
一、蓬皮杜时代:繁荣的尾声
二、吉斯卡尔时代:衰落的开始
第三节 密特朗时代
一、“社会主义”试验
二、“国民阵线”的兴起
三、左右“共治”的首航
四、左翼乏力与“共治”重演
第四节 希拉克时代
一、两载右翼政权
二、五年“左右共治”
三、亦成亦败的第二任期
第五节 萨科奇时代
一、强硬主义内政
二、九会主义外交
译名对照及索引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版后记
修订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三节 绝对君主制的衰竭与颓败
路易十四于1715年去世以后,波旁王朝又继续在法国不问断地统治了70余年。然而,这70余年却是让一代又一代人困惑不已的70余年。在此期间,凡尔赛照旧是舞会不断,一两万大小贵族照旧围在宫廷四周,国王的起居生活照旧是供人瞻仰的盛大仪典,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一切“照旧”的虚光幻影中,历经了三四百年的绝对君主制大厦却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有着千余年悠久文明史的法兰西大地却突然间成为警钟长鸣、人仰马翻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战场和刑场。
一、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诊断
路易十四之后的几十年问,法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救药的事情才使得1789年以后的法国革命群众变得那么的慷慨激昂、那么的鲜血无惧?在具体叙述这一段令人困惑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西方史学界对这一时期法国史认知历程的变迁。在这里,既有传统史学内部的分野,也有修正史学内部的分歧,更有传统史学与修正史学之间的论战,同时还有分不清究竟是传统史学还是修正史学的政治文化解释论的种种激辩。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法国“旧制度”晚期研究领域(大革命起源研究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进步史学”流派。该流派从19世纪著名史学家米什莱(Michelet,1798—1874)的大革命史研究初步发端,后经饶勒斯(Jaurbs,1859—1914)、马迪厄(Mathiez,1874—1932)、勒费弗尔(Lef6bvre,1874—1959)和索布尔(Soboul,1914—1982)等人的不断深化,该学派发展成为所谓的“传统大革命史学”流派,其核心观点就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英国史学家科本(A.cobban)为代表的一大批英美学者对传统的大革命史学成果提出质疑和挑战,特别是对大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进行批判性剖析。随后,以弗雷(Furet,1927 1997)为代表的法国史学家也加入到科本的这一阵营,从而形成蔚为壮观、声势浩大的“修正学派”。到了20世纪80年代,修正学派已经取代传统学派而占据大革命史研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正因如此,弗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我赢了”这样一句名言。当然,在修正学派如日中天之时,传统的大革命史学流派也还有人在坚守阵地,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米歇尔·伏维尔(Michel Vovelle)。20世纪90年代,随着弗雷的去世和伏维尔的退休,两派的争论渐趋平息。在这里,我们简要列举几份后世学者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开下的诊断书,其中每一份诊断书都可以说是代表着法国大革命起源史研究领域中坚定不移但又常遭围攻的一个学派。
诊断之一:日益加剧的阶级对立。1 8世纪的法国已是资本主义因素不断长进的国度,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经济上日益富有而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的资产阶级,为获得与自己的经济文化地位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地位,他们终将发起一场以夺取应得之权益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从阶级对立角度考察这一时段历史的另一种变体理论是对农民作用的强调。当时的法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仍是农业生产者,他们仍然肩负着名目繁多的与时代发展已明显不相适应的封建义务,对这类问题的日益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暴力革命的爆发。
……
前言/序言
翻阅各国历史,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多多少少碰到一些让人无法豁然释怀的矛盾或背离。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的昨是而今非,有的则昨非而今是。法国的历史亦莫能外,关于这一现象,我在动笔撰写本书之前就已有了种种感受。
按照多年因袭的传统,在具体描述一国历史之前,似乎都要将该国的基本状况向读者作一客观交代,我国现有的几部法国通史著作均有这样的做法。当年阅读这些通史著作的卷首真言,并未觉得它们有丝毫之不妥,因为它们提供了有关法国的一些最基本最明确的概念。有了这些概念,法国的历史长河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既定的范围内由远古流到当代,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流到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的记忆之中。
然而,当我自己转变角色,由读者转变为作者,并也准备在开篇序言中对法国的ABC作一简明而客观的陈述之时,我却陷入一种无法排遣的知识困境,因为在我打算向读者介绍的有关条目中,并没有那么多言之凿凿的客观,也没有那么多盖棺论定的不变。即使有些事物是以“客观”或“不变”的形态出现的,但其内涵却包容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变数,这就使得我在落笔时很难遽下断语。不过,作为全书的引子,把一些相对客观的基本事实略作说明似乎还是必要的,尽管在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中并无十分的把握。
就如“沙皇”一词的来源一样,“法国”一词也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之色彩,它是由“France”(法兰西)首写字母的音译加上一个“国”字而成。根据如今通行的释义,“法兰西”意为“自由”或“勇敢”。这是法国人经常引以自豪且广为宣传的一种解释,也是所有对法兰西文明怀有好感(至少不是排斥)之人乐于接受的一种解释。然而,若从源流上看,不论是“自由”还是“勇敢”,它们都是多年演绎的结果。就目前材料来看,“法兰西”一词源于拉丁语的“法兰西亚”(Francia),意即“法兰克人的国度”。至于“法兰克人”(Franci,Frank)一词的含义,最早对之作出解释的是成书于公元7世纪、由“弗莱德加”撰写的《弗莱德加编年史》。该书列举了有关“法兰克”的多种释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法兰克”源于日耳曼语,原意是“franc”(其原始含义是“免纳贡赋的”),即法兰克人从未卑躬屈膝地向别人交税纳赋。在中世纪,这一说法在用来与东邻神圣罗马帝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曾显得铿锵有力,但在法国国内却给王室政府制造了难题,因为国人动辄会以“免纳贡赋”(franc)为口号来抵制王室的苛捐杂税。正因如此,王室的御用文人开始将“franc”的引申含义“自由”搬到了前台。到中世纪中后期以后,“自由”也就成为法国人时常高举的一面大旗。《弗莱德加编年史》提供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法兰克”的原始含义是“野蛮”或“残忍”。在中世纪中前期,这样的释义毫无疑问不会引起人们的青昧,但是,当百年战争爆发以及对英斗争的不断加剧,这一原本让人恐惧的释义却出现转机,经过简单的加工即变成“对恶魔的野蛮”或“对敌人的残忍”,再稍加变换也就成了“勇敢”、“无畏”,法兰西人因此又多了一个美名。此外,自中世纪以后,法国人还经常把“法兰西”与“甜美”、“虔诚”、“井然有序”及“浪漫”等颂词联系在一起,不过,这已不是“法兰西”一词的词源释义了。
法国人的生活空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反反复复的扩展与收缩,边界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曾经是检验法国人“爱国热忱”的一个重要尺码。如今,法国本土的格局已基本稳定,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的大致呈六边形的总体框架,成为欧洲西部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两个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合并并未改变这一格局,统一后的德国面积约为35.7万平方公里)。这个“六边形国家”(l’Hexagone)有三条边线面临海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西面为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东南濒临地中海。三条临海边线总长约为3000公里。然而,这一本应给法国提供无限机遇的漫长海岸线在历史上却未能尽显风采。13世纪时,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Ⅱ.1180—1223年在位)曾伤心地声称:“法国人不懂得向外发展。”甚至到了18世纪上半叶,仍然有人感慨:“法国的海船”只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完全属实(亚洲、非洲、美洲也留有法国人的诸多行迹),但它毕竟表达了法国人当年的一种心态,一种与荷、西、葡、英等国发达的航海业相比自愧不如的焦虑心态。法国人之所以在海洋上少有建树,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是因为历史上的法国人“对陆地的迷信远胜一切!”的确,六边形国土的三条陆地边线是在与竞争对手推拉了千余年之后才最终得以确定的。在西南,与西班牙的边界划分到17世纪下半叶才得以完成,从而确立了以比利牛斯山顶峰和朝向作为划分国界的依据。在东面,只是到了十七八世纪才逐渐形成以阿尔卑斯山(Alpes)、汝拉山(Jura)、孚日山(Vosges)以及莱茵河的上游一小段作为边界线的基本格局,不过,随后的分分合合之事依然不断。东北部的边界线是法国各条边界线中最不具“天然约束力”的一条,阿登山脉(Arderules)其实只能算是地势稍高的丘陵,而余下的部分边界则完全裸露在开阔的平原地带。这种通衢式的东北边境曾给法国君王提供了便捷的出击通道,同样道理,它也给入侵者提供了敞开的大门,一战中法国的光荣碑与二战中法国的耻辱柱都在这里留下了恒久的印记。
……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还行,书有点脏,内容有点看不下去
评分
☆☆☆☆☆
非常好听厚实的一本书。
评分
☆☆☆☆☆
很不错的书哟,建议买来读一读。
评分
☆☆☆☆☆
不错的书,价格比书店便宜。
评分
☆☆☆☆☆
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
☆☆☆☆☆
很不错的书哟,建议买来读一读。
评分
☆☆☆☆☆
隋皇太子将冠,前一日,皇帝斋于大兴殿。皇太子与宾赞及预从官斋于正寝。其日质明,有司告庙,各设筵于阼阶。皇帝衮冕入拜,即御座。宾揖皇太子进,升筵,西向坐。赞冠者坐栉,设纚。宾盥讫,进加缁布冠。赞冠进设頍缨。宾揖皇太子适东序,衣玄衣素裳以出。赞冠者又坐栉,宾进加远游冠。改服讫,宾又受冕。太子适东序,改服以出。宾揖皇太子南面立,宾进受醴,进筵前,北面立祝。皇太子拜受觯。宾复位,东面答拜。赞冠者奉馔于筵前,皇太子祭奠。礼毕,降筵,进当御东面拜。纳言承诏,诣太子戒讫,太子拜。赞冠者引太子降自西阶。宾少进,字之。赞冠者引皇太子进,立于庭,东面。诸亲拜讫,赞冠者拜,太子皆答拜。与宾赞俱复位。纳言承诏降,令有司致礼。宾赞又拜。皇帝降复阼阶,拜,皇太子已下皆拜。皇帝出,更衣还宫。皇太子从至阙,因入见皇后,拜而还。
评分
☆☆☆☆☆
搞活动买的,性价比很高,早就想买,趁活动入手。
评分
☆☆☆☆☆
值得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