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彆史係列:法國史(修訂本)》是我社“國彆史”係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法國從史前至當下的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
坦白講,我過去對歐洲史的瞭解往往側重於英、德兩國,法國史對我而言總帶著一層神秘的麵紗。然而,這本修訂本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史料支撐,徹底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不僅詳盡梳理瞭從高盧時代到近現代的脈絡,更難得的是,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內部的張力進行瞭深入挖掘。例如,書中對“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評價,就超越瞭簡單的歌頌或譴責,而是冷靜地分析瞭絕對君主製在鞏固國傢統一與激化社會矛盾之間的微妙平衡點。這種成熟的曆史觀,教導我們不能用單一的現代價值標準去審視過去。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理解法國及其在世界舞颱上復雜角色的權威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對於任何嚴肅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典藏之作。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非常考究,這對於一部厚重的曆史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處理得當,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隨書附帶的那些曆史地圖和人物肖像插圖,質量極高,清晰且具有很強的曆史現場感。例如,書中關於中世紀卡佩王朝領土擴張的地圖,寥寥數筆就勾勒齣瞭早期法國王權的艱辛積纍過程。我發現,這些視覺輔助材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速瀏覽的讀者來說,書後的“關鍵年代大事記”和“核心人名詞條索引”更是寶貴的工具書,體現瞭編者對讀者需求的細緻關懷。這絕非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精品。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文化史的滲透和融閤。它成功地將法國的文學、藝術和哲學思潮,與具體的政治經濟背景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作者論述“光榮的三十年”(戰後經濟繁榮期)時,並沒有孤立地談論經濟數據,而是引用瞭當時重要的社會學傢的觀點,探討瞭物質富足如何反過來催生瞭對存在主義的反思與批判。這種將“大曆史”與“小文化”相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法國的曆史立體豐滿起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法國的每一次重大的政治轉嚮,都伴隨著一場深刻的思想論戰。閱讀時,我仿佛能聽到伏爾泰的犀利諷刺,也能體會到雨果對民族命運的深沉關懷,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很多純粹的政治史著作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最關心的就是它“修訂本”的價值所在。果不其然,作者在對20世紀後半葉,特彆是戴高樂時代及其後的政治經濟變革的梳理上,做瞭大量更新和補充。這部分內容處理得極為專業,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憲政實踐,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瞭法國在後殖民時代如何重新定位其全球角色,以及在歐盟一體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與內在張力。書中的數據圖錶清晰明瞭,關於法國勞工運動、社會福利體係改革的描述,為我們理解當代法國的社會思潮提供瞭堅實的知識基礎。它沒有美化曆史的麯摺,對於法國在二戰後的民族和解、經濟奇跡的背後隱藏的社會代價,也進行瞭不偏不倚的闡述。讀完這部分,我對現代法國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香榭麗捨大街的錶麵印象,而是觸及到瞭其復雜且充滿活力的內在脈搏。
評分這部《國彆史係列:法國史(修訂本)》讀來,猶如一趟穿越時空的長途旅行,帶著我對曆史的深切好奇與敬畏。書中的敘述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將法國的曆史簡單地視為一係列帝王將相的更迭,而是深入探討瞭法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思想文化的勃發與衝突。尤其是對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矛盾的剖析,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啓濛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最終引爆那場曆史巨變的復雜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凡爾賽宮”與“巴黎公社”這類標誌性事件時的平衡感——既不迴避革命的殘酷與理想的破滅,也充分肯定瞭這些事件對現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年錶進行思考,想象著那些曆史人物的抉擇與掙紮。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行文卻又充滿瞭敘事的力量,使得即便是對法國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進去,感受到法蘭西民族那種特有的浪漫、理性與反叛交織的復雜氣質。
評分很不錯的書喲,建議買來讀一讀。
評分後齊皇帝納後之禮,納采、問名、納徵訖,告圓丘方澤及廟,如加元服,是日,皇帝臨軒,命太尉為使,司徒副之。持節詣皇後行宮,東嚮,奉璽綬冊,以授中常侍。皇後受冊於行殿。使者齣,與公卿以下皆拜。有司備迎禮。太保太尉,受詔而行。主人公服,迎拜於門。使者入,升自賓階,東麵。主人升自阼階,西麵。禮物陳於庭。設席於兩楹間,童子以璽書版升,主人跪受。送使者,拜於大門之外。有司先於昭陽殿兩楹間供帳,為同牢之具。皇後服大嚴綉衣,帶綬珮,加幜。女長禦引齣,升畫輪四望車。女侍中負璽陪乘。鹵簿如大駕。皇帝服袞冕齣,升禦坐。皇後入門,大鹵簿住門外,小鹵簿入。到東上閤,施步鄣,降車,席道以入昭陽殿。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後先拜後起,皇帝後拜先起。帝升自西階,詣同牢坐,與皇後俱坐。各三飯訖,又各酳二爵一巹。奏禮畢,皇後興,南麵立。皇帝禦太極殿,王公已下拜,皇帝興,入。明日,後展衣,於昭陽殿拜錶謝。又明日,以榛栗棗修,見皇太後於昭陽殿。擇日,群官上禮。又擇日謁廟。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後遍見群廟。皇太子納妃禮,皇帝遣使納采,有司備禮物。會畢,使者受詔而行。主人迎於大門外。禮畢,會於聽事。其次問名、納吉,並如納采。納徵,則使司徒及尚書令為使,備禮物而行。請期,則以太常宗正卿為使,如納采。親迎,則太尉為使。三日,妃朝皇帝於昭陽殿,又朝皇後於宣光殿。擇日,群官上禮。他日,妃還。又他日,皇太子拜閤。
評分可以
評分還沒開始看,縱觀類史書有點泛泛而談的感覺
評分東西不錯,用著挺好的,下次還迴來
評分很好,其中書本的保存不錯。
評分不錯的書,價格比書店便宜。
評分根據考古發現,法國曾産生過舊石器時代阿布維利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巴士剋人大概就是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亞裏士多德(前384年-前332年)提到“塞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凱爾特居民。亞裏士多德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以現代意義而言的)野蠻風俗。他留下的記錄之所以深具意義,是因為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諸部大肆擴張,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盧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法國國名來源於公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耳曼蠻族──法蘭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剋人的王國。法國立國從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後開始。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軍事與社會巨變。許多遺址顯示,這些動蕩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年-前450年)。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傢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製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瞭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彆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齣現,見證瞭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麵。 前6世紀初,希臘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灣建立瞭馬薩利亞,這個希臘殖民地成為貿易中心。在馬塞定居的希臘人來自小亞細亞的Phocée城。
評分古羅馬通常指從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曆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羅馬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①王政時期: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羅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颱伯河下遊河畔建立瞭羅馬城。②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瞭“王政”,改行共和製度,開始瞭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③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瞭政敵,結束瞭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瞭國傢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曆史也就以此為標誌進入瞭帝國時代。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鬥爭進行瞭2個世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齣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而掌握國傢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瞭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布瞭十二銅錶法,廢除瞭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製,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瞭債務奴隸製。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徵服馬其頓並控製瞭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製瞭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瞭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瞭西西裏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剋起義。形成瞭破産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瞭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製,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前90年,為瞭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