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羊吃草》是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散文精选集。西西以小说创作知名,也是香港重要的专栏作家,她的散文以一种平实的亲切语调,轻松谈论旅行、建筑、家具、阅读、绘画、宠物、园林等,视野宽广,想象奇妙,见解独特,仿佛生活中一位博闻而风趣的良友,使人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
目录
序 散文里一种朋友的语调
上编
造房子
答问
羊皮筏子
交河
店铺
狒狒
家具朋友
羊吃草
看猫
石上
外面
彩虹
邻居
好重
接异
快乐
谷熟
门神
上学记
卡纳克之声
下编
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2666
德语课
肺片
礼节与权宜
历史的“是”与“不”
农业展览会——多声道的场面描写
香斗
怡红院的室内设计
从一帧剧照看《赤壁》的室内设计
在书房里玩隔间游戏
家具清单
素墙
拟仿物
魔镜
以色列一周记
五峰园
半园
何园
曲园
听枫园
个园
艺圃
精彩书摘
弯下身来,从地上捡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这座宽阔而密集的废城里,如今我们还能找到些什么呢,难道是一个陶壶、一支银簪、一枚五铢钱、一面铁镜、一个漆木杯、一幅联珠对鸭纹锦?如今,废城里的楼房都倾塌了,昔日的殿宇、寺院、民居,都已荡然无存,红柳与泥土的墁墙、穹窿型的门窗,也一点影迹都没有了。只从脚下凹凹凸凸的地基上,依稀可以分辨出当年坊曲、里巷、市集和街道的痕迹。极目是一片黏土,迎风扬起漫漫黄沙。或者,我就蹲下来,拾撮一些泥沙吧。但我低头细细寻觅,终于也找到了一块小小的石头。
交河故城不是吐鲁番火车站。在火车站那边,车站外遍地是大大小小的石块,仿佛一个没了海水的沙滩。走在石块上,双脚踩着石头,发出索索刹刹的声音。想捡一块石头吗?才多呢,千千万万的石头,就看你能够携带多少。戈壁的砾石,在这里延续伸展,都给风沙磨蚀得圆润了。那么,交河故城的石头却从哪里来?来自戈壁滩,还是,石头原是远古器皿遗留下来的残片?麴氏王朝的交河郡,是昌盛的繁华地,不乏施红彩黄的莲花纹陶瓷、明艳富丽的刺绣织锦,一块石头,属于城里哪一个角落、什么籍籍无名的事物?一千多年前,车师前部首都的交河,难道又会是磨制石器与彩陶文化的共存期,人们以石刀、石锄、石镰、石镞作为主要农耕渔牧的工具?我是不懂石头的,不能从一块石头追溯它古老的面貌。石头在我的手中,只是一个哑巴。
故城的四周并没有石头建筑物,倾塌的土墙一带,人们用干草和泥土墁铺新的废墟。也许,数十年后,在这里,我们将发现一座令人吃惊的新城,只有广场上那眼沉默的井,才知道故城原来的样子;把一块石头投下井去,回上来的声音,大概仍只是一叠不断的:交河、交河、交河……而交河,交河是当年高昌国的第二个大城。《北史·西域传》的“高昌条”写道:高昌地区,国有八城。文中又指出,北周时的高昌地区一共有十六城,到隋代还增至十八城,但这些古城,如今安在哉?北凉的城市,迄今能够考证出来的只有六座,分别为:高昌、交河、田地、自力、横截和高宁。可是,到吐鲁番来,能够一见的,只得高昌和交河了。
与交河同一命运,高昌也早成了废墟,当日的高昌,是滚滚的尘沙地带。《北史·西域传》的记载是:当地各族人民,引水灌田。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高昌可是水土肥沃,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大城,但我们站在废墟的颓垣上,远处是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四周是无尽的黄沙。
交河城址是一个小岛,形状像一片柳叶。这岛,是个突然自平地上拔高的陆上岛,由两条小河交叉环抱。当年的交河郡,何尝不是农业富庶之地。西汉武帝时,曾置校尉领护到吐鲁番来屯田,屯田的士卒无不携带家属,在这雨少人稀的边疆,修筑了大量的人工灌溉渠道;渠网之密,在《麴斌造寺碑》的碑文上记载得极为详细,既有“漫水”灌溉泽田,又有“潢水”灌溉潢田,这么一个人烟稠密、渠潢交错的高昌国境,辗转竞变成一片沙土,漫水和潢水全部消逝了。因为没有了河渠,高昌才显得比交河更荒凉吧。
交河故城本身成了废墟,但环绕故城的两道河水仍然涓涓细流,最浅水的地方,可以让小车辆甚至行人涉水而过。因为有河,故城断崖下长满了青葱的植物,翠绿的峡谷和泥黄的废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边是根植于土的恒定,一边是飞扬四散的飘忽;这边是欣欣向荣的生命,那边是暮气沉沉的死城。河,是不可测的,就像那些漂泊的湖和流徙的水道,忽而隐退数千年,忽而又汩汩流转。也许有一天,交河沉睡的微弱河道再次醒来,这四周又将是一个如何充满生机的地方。
我手中紧握的石头,是一块扁平的小石,整体呈现青灰的斑点,这石头使我想起我见过的一个石磨。
也许,它本来就是一个磨吧,经年累月地,像一只耐心的蜗牛,由一头毛驴、或者一匹骆驼,推着推着,把五谷碾成细碎的粉末;而岁月,也在那里以风、以沙、以它隐蔽的大手,推着时间的磨,把一个石磨渐渐碾成碎片。大自然本身不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磨么?它总不停地在那里磨着磨着,把任何事物磨成另外一种样子,甚至把世界上许多东西磨得无影无踪。连绵的砾石滩和无垠的沙漠,岂不就是大自然这位勇健磨手的杰作?
……
前言/序言
我想先从写坏了的散文开始,不是汉语的,而是英语。亚瑟·克拉顿-布洛克晚年谈英国的散文,指出英国人对散文有一种偏见,以为接近诗的最好;这是把散文当成诗的穷亲戚。然后他指出英国散文两大毛病,其一是卡莱尔式的文风,作者用一种高昂、声嘶力竭的声音说话,把写作当成演说,一味炫耀口才。其二,则是作者好为人师,任何时候总有一些道理要讲,总要教人一点什么。前者可怕,试想想,走下舞台,仍然用高八度音阶的嗓门说话,不是很可怕么?后者则属可厌,他有教无类,硬把所有人都塞进他的门下。
……我本来想截取其中的一两句,看来看去,还是放弃了。这本书,上编从西西已出版的散文集选出,下编虽先后在各地报章、杂志上发表,但从未结集。换言之,我其实只编了半本。我的解释是,上篇可以结交新朋友,下篇则是给旧朋友的惊喜。如果新旧朋友都不满足,那只能怪编者自己;补救之法是请去寻找原装的版本。这其中我特别选了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像《上学记》、《卡纳克之声》、《以色列一周记》等等,让熟悉她的朋友,看看她如何细致地处理不同的题材,那是她精神饱满时的面貌。
羊吃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