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佛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 著,刘婧 编,贤祥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7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766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企鹅人生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123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佛陀入灭两千五百多年后即公历2012年年初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企鹅出版社北京公司通过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帮他们翻译凯伦·阿姆斯特朗女士的《佛陀》。
  其实早在2006年,我就开始关注凯伦·阿姆斯特朗的作品。阿姆斯特朗女士曾在修道院修行七年之久,后到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她是英国最具盛名的宗教评论家之一,著有《神的历史》、《神话简史》、《伊斯兰简史》等多部著作。当时我将她的新作《轴心时代》引进国内,专门请了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博士孙艳燕、白彦兵翻译。2010年,我参与了此书的编辑,并从中了解到伟大的宗教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对佛陀伟大思想的诞生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同一时期,我在出版社专门负责策划佛教文化类图书,利用工作之便,几乎阅读了市面上所有比较好的佛陀传记,比如星云大师的《释迦牟尼佛传》、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那烂陀的《觉悟之道》、髻智比丘的《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我也曾经重点关注过这部《佛陀》,但彼时此书中文版权已经售出。遗憾之际再度与它重逢,真有失而复得之感。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纽约时报书评》评论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可读性强又不乏预见性”。她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画结合了其神其人的两个方面,在描述释迦牟尼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思考他在人类精神探索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信仰没落的现代社会的启示。传记、宗教、历史和哲学,在这本传记里浑然交融,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生于1944年,英国著名作家。继1981年处女作《穿过宅门》风靡一时之后又推出一系列畅销书:《神的历史》《耶路撒冷》《万物初始:重读〈创世记〉》《伊斯兰简史》《佛陀》《轴心时代》等。其中《神的历史》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久居不下,创造了一个热销奇迹。《佛陀》一书亦成为全球畅销书,销量超过三百万。

目录

目录
前言
出走
求道
证悟
佛法
传道
般涅槃
注释
词汇

精彩书摘

  出 走
  公元前6世纪末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年轻人,从位于喜马拉雅山下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的舒适的家里出走,开始踏上求道的道路。1据说他当时年方29岁,父亲净饭大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为挽留住太子的心,在宫殿中提供各种声色供他享受。乔答摩已有妻室和一个刚出生仅几天的儿子,但是在他儿子降生时,他也未曾感到喜悦。他给这个小男孩取名罗睺罗(Rahula),意为“系缚”,他认为这个孩子会把他禁锢在一种厌烦的生活里。2乔答摩向往的是“宽广开阔”且“如光滑贝壳般完满和纯净”的生活。尽管父亲的宫殿富丽堂皇,但他置身其中,却觉得束手束脚、“拥挤不堪”和“满是灰土”。细小的琐事和无意义的杂务,像瘴气一样玷污着宫殿中的一切。乔答摩逐渐发现自己向往的原来是一种脱离家庭的生活方式,即印度苦修者称之为“出家”。 3 当时数以千计的男子,甚至还有少数女性,到肥沃的恒河平原边缘寻找茂密森林,作为他们的隐修地,他们离开家庭,是为了寻求“神圣的生活”,乔答摩得知后,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是个浪漫的决定,但是却给他所爱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乔答摩后来回忆,他的父母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身穿苦修者穿的黄袍,剃光头发和胡须之后,竟然号啕大哭。4据说悉达多在离开家之前,偷偷上楼,看了熟睡中的妻儿最后一眼,就不辞而别了。5他这么做,似乎不自信,以防在妻子恳求他留下时不能坚持自己的决定。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因为乔答摩像其他森林苦修者一样认为,正是执着于人与事物,使他被禁锢在烦恼和悲伤的生活之中。有些苦行僧过去常把对易逝的事物的渴望和贪着(Tanha),比作是致使心灵无法冲向顶峰的“灰土”。这正好说明了悉达多为什么说父亲的宫殿“满是灰土”。父王的宫殿其实并不脏乱,只是宫中都是些羁绊他心灵的人,以及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他要像圣者那样生活,就必须去除这些羁绊缠缚,保持身心自由。自从那个时候起,乔答摩就认为家庭生活是无法和最高的精神生活相比的。这种观念无独有偶,不但印度苦修者这么认为,耶稣也是这么认为,他对未来的门徒说,如果要跟随他,就必须离开妻儿,离开自己的父母。6
  因此,乔答摩与我们现在对“家庭价值”的崇拜并不吻合,和他同时代或年代相仿的人,比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也不会同意他的这种想法。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不是注重家庭的男人,但是却像悉达多一样,成为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和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为什么要抛弃家庭而出走呢?后来的佛经中对乔答摩舍弃家庭出走的经过,给出了复杂而神话般的解释,我们会在本章后面来探讨这点,但是早期的巴利圣典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决定没有更明确的解释。当乔答摩审视人的生活时,他只看到残酷的苦的轮回,一个人从痛苦出生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老、病、死、愁、杂秽”。 7他自身也不能逃脱这个宇宙的普遍法则。现在虽然年轻、健康、英俊,但只要想到前面不可逾越的苦,所有的喜悦和对年轻的信心都会化为乌有。就连他过的奢华生活到头来似乎都毫无意义,不足挂齿。当他看到虚弱的老者和罹患重病而丑陋不堪的人时,心里无法克制那种恶心的感觉。同样的命运,甚至更为悲惨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和所爱的人的头上。8他的父母、妻子、幼子、朋友的生命同样短暂而脆弱。当他牵挂和思念他们时,他的心里只会陷入痛苦之中。他的妻子会失去美貌,小罗睺罗明天可能会夭折。从昙花一现的事物中追求快乐,不只是非理性的:对所爱的人的痛苦和自身的痛苦不断增加,不仅给当下投下暗影,还夺走了他在这些关系中的所有快乐。
  但是为什么乔答摩把世界看得这么暗淡呢?人终有一死,是个很难承受的生命事实。人类是唯一活着必须知道他们终有一死的动物,而且他们总是发现这种死亡的景象很难去想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设法在人类的部分经历,比如快乐和感情中寻找某种安慰。有些人只是逃避现实,拒绝思考世界的痛苦,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生命的悲剧可能会是毁灭性的。自从远古以来,男人和女人都创造出宗教,使自己相信人的存在有某种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令人沮丧的证据与此恰恰相反。但是有时候神话和信仰习俗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人们于是求助于其他方法,来超越日常生活的痛苦和挫折,这些方法有:艺术、音乐、性爱、药物、运动或哲学。我们都是很容易陷入绝望的生命体,我们必须努力在内心创造一种信念,相信生命是美好的,即使我们四周所见到的是痛苦、残酷、疾病和不公正。当乔答摩决定离开家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他看来好像丧失承受生命中的不快的能力,并为深度的沮丧所折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乔答摩的确对印度普通的家庭生活不再抱有幻想,但是他对生命本身并没有失去希望。事情远非如此。他相信存在的难题有解决的办法,并且相信能找到它。乔答摩赞成有所谓的“永恒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是现代以前的各种文化的不同民族所共同信守的。9世俗的生活显然脆弱不堪,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但是这并不构成现实界的整体。有人认为,世俗中的一切在神圣领域里都有更强大、更实在的原型。我们在尘世间所经验的一切都是按照天界的原型模仿的;诸神的世界都是最初的形式,然而人类实体只不过是这种形式的微弱影像。这种观念成为古代文化中的神话、礼仪和社会组织的特征,至今仍继续影响着更加传统的社会。然而这种观念是我们在现代世界很难做出评判的,因为它无法从经验上去证明,缺乏我们认为作为真理而必需的理性基础。但是这个神话的确表现了一个不完善的观念:生命是不完全的,而且这也不是全部;在其他地方必定有更好、更完全和更满意的东西。在热切等待过后,我们常感到已经错失了自己无法掌握的东西。乔答摩也有这种想法,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很大。他不相信这种“别的东西”只局限在诸神的世界里;他认为他可以在这个苦难、悲伤和痛苦的世界尽头使得这个信念成为明显的现实。
  因此,他使自己相信,如果我们生命里有“生、老、病、死、愁、杂秽”,那么这些痛苦的状态必定有它们各自的正面对应物,因此必定有另一种存在的模式。他说:“如是我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杂秽,无上安稳涅槃。”(见《中阿含经?罗摩经》[ 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方面称《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现代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同一部派。南传方面有五部,称《长部》、《 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经典。此中前四部与北传四阿含经大体相当 ,但经文数目 、排列以至部分内容都互有差异。])他称这种完满的状态为“涅槃”(即熄灭)10。乔答摩相信可以“熄灭”那些造成人类如此多痛苦的情绪、贪爱和妄想,就像我们可以吹灭火焰一样。证得涅槃类似于发烧恢复后所体验到的“清凉感”:在乔答摩时代,和涅槃相关的形容词“nibbuta”是个用来描述恢复期病人的日常用词。因此乔答摩离家是为了寻找烦恼和痛苦的对治方法。这种普遍存在并使得生命如此沮丧和悲惨的痛苦,不是我们注定要永远承受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生活经历容易偏离正道,那么按照原型理论法则,必定有另一种非偶然的、无缺陷的和长久的存在形式。“有种东西在常法中没有诞生,即它既没有创造,也没有减损。”乔答摩在晚年时说,“如果它不存在,就不可能找到出路。”11(“诸比丘!无生亦无物,无造亦无作。诸比丘!若无生、无有、无造作者,则所生、所有、所造、所作者,当不出现。”[ 出自《小部·自说经·第八品 波吒离村人品》,《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以下同版本引用均简称为元亨寺版。])
  ……

前言/序言

  有些佛教徒可能会说,撰写一部释迦牟尼(Sakyamun,原名悉达多·乔答摩)的传记,绝非佛教观念之举。按照他们的观点,不管权威是何等的令人敬畏,都不应对其加以崇拜,佛教徒应该自我激励,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有魅力的领袖。公元9世纪创立禅宗(Zen Buddhism)临济宗(Lin-Chi)的义玄禅师[ 义玄(?—867年),唐代高僧,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咸通八年四月十日(公元867年4月10日),义玄寂然而逝,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后人辑其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义玄的禅法,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自信,强烈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译者注。全书页下脚注均为译者注。]甚至极端地对门徒说:“见佛杀佛。”他是在强调独立于权威人物之外的重要性。乔答摩(Siddhatta Gotama)也许不赞成这种观点的暴力性,但是他整个一生都在与个人崇拜对抗,不断地转移门徒对他的注意。重要的不是他的生平和人格,而是他的教法。他相信他已发现了存在的最深层结构里的真理,那就是法。“法”(dhamma)这个字有许多含义,但它的本义是指神、人类乃至动物的生命的基本法则。乔答摩通过发现这个真理,获得证悟,并经历了深刻的内在转变。在生命苦难之中,他获得安宁和解脱。乔答摩成为佛,即成为证悟者或觉者(Buddha)。他的弟子只要遵循这种方法修道,也会获得同样的证悟。但是如果人们开始崇拜乔答摩这个人,他们就会偏离自己的修行,并且这个崇拜会助长一种只会阻碍灵性发展的毫无意义的依赖。
  佛教经典忠于这种不宣扬佛陀的精神,似乎很少告诉我们乔答摩的生活和性格的细节。因此要写一部符合现代标准的佛陀传记,显然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拥有的资料很少被认为是有坚实的历史根据的。现今能证明佛教这种宗教存在的第一个外在证据是阿育王(King Asoka)的“法敕”[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阿育王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他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阿育王在大约公元前269年至公元前232年统治北印度的孔雀王朝(Mauryan State),但是他是在佛陀寂灭后两百年才在世的。由于缺乏可靠的事实,因此一些19世纪的西方学者怀疑乔答摩是否曾在历史上存在过。他们声称乔答摩只是当时盛行的数论哲学(Samkhya)的人格化,或者是太阳崇拜的象征。然而现代学者却不持这种怀疑论的立场,并认为即使佛经中很少有广为人知的“福音真理”,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乔答摩确实存在,而且他的弟子们也竭尽所能地保存他的生平和教法。
  如果我们尝试找出有关佛陀的事迹,就会依赖卷帙浩繁的佛教典籍,它们是以多种亚洲语言写成,摆得满图书馆好几排书架。毫不奇怪,写出体量如此庞大的经籍的过称相当复杂,其中部分典籍的地位也多有争议。通常认为最有用的典籍是用巴利语(Pali)写成的,而巴利语是北印度一种起源不确定的方言,似乎接近摩揭陀国语(Magadhan),乔答摩本人可能说的就是这种语言。佛教徒把这些佛典保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这些上座部(Theravada)[ 上座部: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部。上座部忠实地遵守传统,以保守的长老部为代表,因传习巴利语圣典,又称巴利佛教。]佛教国家。但是直到阿育王时代才出现文字书写,然而巴利圣典靠口头传承保存下来,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都可能未有文字记载。那么这些典籍是怎么结集而成的呢?
  有关佛陀生平和教法传说的保存,似乎是在佛陀涅槃(Nibbana)后不久约公元前483年(据西方历法推算)开始的。这个时期的僧人过着游走化缘的生活,他们游走于恒河(Ganges)平原的各个城市和乡镇,教导人们证悟和解脱的方法。然而雨季到来时,他们会停止上路,聚集在各处的精舍(arama)里。在雨安居(vassa)期间,他们一起探讨教法和修行。据巴利圣典记载,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僧侣们召开大会,确定现存的各种佛陀经教律论及修行的结集方法。大约五十年后,北印度东部的一些僧侣似乎还记得他们的伟大导师,其他僧侣则开始以更正规的方法收集他们的证据。他们仍然不能写下来,但是瑜伽(yoga)修行赋予他们超凡的记忆力,因此他们发展出记诵佛陀经论和戒律细则的方法。他们可能像佛陀所记诵的那样,也以偈颂形式记说唱诵他的一些教法,并且发展出一种规律性的、反复唱诵的风格(至今还可以在经典里见到),以帮助僧侣们背诵这些经典。他们把经教和戒律分为内容不同而又重叠的主体,并且让一些僧侣负责记诵这些经籍,传给下一代。
  佛陀寂灭后大约一百年,召开了第二次经典结集大会,这次结集的经典似乎接近现今的巴利圣典形式。我们通常把这些经典称为《三藏》(Tipitaka),是因为后来经典写好后,被放置在三个单独的篮子里:它们分别是《经藏》(Sutta Pitaka)、《律藏》(The Vinaya Pitaka)与《论藏》(Abhidhamma Pitaka)。这《三藏》又可细分如下:
  《经藏》,包括佛陀宣说的五部经论:
  (1)《长部》(Digha Nikaya),包括三十四部长篇论述,主要集中在比丘的精神训练,在家居士的义务,以及公元前5世纪印度各种不同的宗教生活形式。但是也有有关佛陀品质的论述(《自欢喜经》(Sampasadaniya))和佛陀晚年生活的记载(《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2)《中部》(Majjhima Nikaya),包括一百五十二部中篇经典。这些经典记载了大量的佛陀故事,努力寻求证悟,早期的讲法,以及一些核心的教法。
  (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共有五品,依据主题分类,论述八正道以及人格的形成等内容。
  (4)《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共有十一法,其中大多数在其他经典中出现过。
  (5)《小部》(Khuddaka-Nikaya),为短篇经典结集,其中包括:a. 广为流传的《法句经》(Dhammapada),汇集了佛陀的警句和短诗;b.《自说经》(Udana),为佛陀的格言集,主要以偈颂形式编排,其中序言部分述说每个人如何获得解脱;c.《经集》(Sutta-Nipata),另一部偈颂集,包括佛陀生平的一些传说;d.《本生经》(Jataka),有关佛陀与弟子的前世故事,说明了人的“业”是如何对未来存在产生影响的。


佛陀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佛陀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佛陀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佛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不错的书啊,京东价钱优惠啊

评分

精彩书摘

评分

著名宗教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的作品,写的很有味道

评分

目录

评分

正版图书,买的很划算。

评分

正版,质量好,家人很喜欢。

评分

书很好,感觉很舒服,推荐购买哟。

评分

佛陀的传记

评分

佛陀,无数人学习,修行,想达到的境界。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佛陀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