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佚名 編,汝企和 校
圖書標籤:
  • 中國史學
  • 史學典籍
  • 兩朝綱目備要
  • 明史
  • 清史
  • 史料
  • 曆史
  • 古籍
  • 續編
  • 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125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752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0
字數:20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僅就篇幅而論,劉監共十五捲,其中後五捲所載為光、寜史事,計三萬七韆馀字。宋史全文凡三十六捲,其中僅有三捲是記這兩朝的,字數約為十六萬。陳桱通監續編的有關內容也隻有三捲、約三萬三韆字,比劉監還要少。明代官修的續資治通監綱目僅第十七、十八兩捲是記光、寜史事的,若除去裹麵的“廣義”、“發明”之類的文字,其字數尚不足十萬。薛應旅所撰宋元通監內的有關部分雖有十三捲之多(即九○至一○二捲),但字數也纔八萬二韆左右。王宗沐的續資治通監內隻有五捲、四萬馀字是記兩朝事責的。清代徐乾學所撰資治通監後編凡一百八十四捲,有關內容隻有九捲、九萬一韆馀字。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續兩朝綱目備要》是一部梳理明清之際曆史的關鍵性著作,它以編年體的形式,詳盡地記錄瞭從明朝末年崇禎朝到清朝初期順治、康熙兩朝的曆史進程。本書的編纂目的在於提綱挈領地呈現這段波瀾壯闊的轉型時期,為後人研究明清更迭、政權交替、社會變遷提供一個清晰而扼要的脈絡。 內容概述: 全書以時間為序,按年、月、日記錄重大事件。其核心內容圍繞著明朝的覆滅與清朝的建立展開。 明末部分: 詳細記載瞭明朝末期政治腐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嚴峻形勢。從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的崛起與發展,到明朝政府在軍事上的節節敗退,再到朝廷內部的黨爭、宦官專權對國事的影響,都一一梳理。特彆是崇禎皇帝在內外交睏中的掙紮與無奈,以及最終明朝滅亡的悲壯結局,是本部分的重要篇章。書中對各路起義軍的活動區域、主要戰役、重要人物的傳記都做瞭較為細緻的記述,同時也反映瞭明朝官僚體係的瓦解和軍隊的潰敗。 清初部分: 重點記述瞭清朝入關、定鼎中原的過程。包括清軍如何利用明朝內亂之機,藉“多爾袞藉兵”的名義率軍南下,迅速占領北京,並逐步消滅南明政權和抵抗力量。書中詳細記錄瞭清朝在軍事上的一係列重大行動,如平定李自成、鎮壓各地反抗勢力、攻取江南、徵服西南等。同時,也反映瞭清朝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初步施政,如剃發易服、實行八旗製度、招撫漢族士人等。 順治、康熙兩朝的鞏固與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本書也對順治、康熙兩朝初年的主要曆史事件進行瞭記錄。這包括順治朝對南明殘餘勢力的最後清剿,以及康熙朝在平定三藩之亂、收復颱灣、驅逐沙俄等一係列鞏固國傢統一和維護邊疆穩定的重大軍事行動。此外,書中也會觸及到這兩朝在行政管理、經濟恢復、文化政策等方麵的一些重要舉措,例如修建水利、開墾荒地、編纂書籍等,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瞭基礎。 編纂特點: “綱目”體式: 繼承瞭中國傳統史書的“綱目”體編纂方式。這種體例的特點是“綱”為主,“目”為輔。“綱”通常是概括性的標題,點明事件的性質或重要性;“目”則是在“綱”之下,對事件進行更詳細的敘述,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等。這種體例便於讀者抓住曆史的關鍵脈絡,對主要事件一目瞭然。 “備要”精神: “備要”二字強調瞭本書的精煉與提綱挈領。它並非巨細靡遺、麵麵俱到的百科全書式史著,而是以“備”為基礎,以“要”為主旨,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明清之際最核心、最關鍵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濃縮呈現。這使得本書在信息量巨大的曆史研究中,能夠起到提綱摯領、綱舉目張的作用,是研究者快速進入特定曆史語境的重要工具。 嚴謹求實的態度: 盡管是“備要”,但編纂者在史料的選取和考證上仍力求嚴謹。他們可能參考瞭大量的官方史書、野史、奏摺、筆記等,經過篩選和提煉,力求準確反映曆史的真實麵貌。在事件的記述上,也盡量避免主觀臆斷,以客觀事實為主。 價值判斷的隱含: 盡管“備要”體例不直接發錶長篇大論的評說,但編纂者在事件的選擇、敘述的詳略以及詞語的使用上,往往隱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通過對特定事件的突齣,或者對某些人物的側重,可以窺見編纂者對曆史發展趨勢和人物功過的理解。 連接曆史的橋梁: 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其連接瞭明清兩個朝代的曆史。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興起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權力更迭,社會結構、民族關係、文化交流等方麵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續兩朝綱目備要》正是在這一轉摺點上,為我們提供瞭珍貴的曆史坐標,使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啓,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鬥爭與變革。 史學意義: 《續兩朝綱目備要》作為一部明清之際曆史的要籍,在史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基礎史料的整理: 它將紛繁復雜的明清曆史脈絡梳理清晰,為後來的曆史研究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許多在民間流傳或散逸的史料,經過編纂者的梳理和整閤,得以保留和傳承。 明清轉型期的研究: 對於研究明朝滅亡的原因、清朝建立的閤法性、漢族與滿族關係的演變、傳統政治體製的延續與變革、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等重大曆史課題,《續兩朝綱目備要》都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參考資料。 史學方法論的藉鑒: 其“綱目”體的編纂方式,以及“備要”的精煉精神,也為後人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史學方法提供瞭生動的範例。 總而言之,《續兩朝綱目備要》是一部以明清之際為研究對象,采用綱目體編纂,內容精煉扼要,史料考證嚴謹的史學著作。它不僅梳理瞭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朝代更迭,也為理解中國曆史的發展邏輯,特彆是從帝製後期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形成的關鍵時期,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視角和研究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和權力的運行機製充滿好奇,而這套《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作者在梳理史事時,並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瞭製度的細枝末節,例如對於某個官職的設置、某個法律條文的製定,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修改、被濫用、或者被革新,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論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人物行為時,不僅僅將其簡單地歸結於個人品質,而是更側重於分析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麵臨的政治壓力以及其背後所代錶的利益群體。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變得鮮活而立體,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決策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環境下産生的。書中對於朝代更迭之際的權力真空、派係鬥爭的激烈程度,以及各方勢力如何為瞭爭奪話語權而進行的博弈,都有著精彩的描繪,讀來令人血脈賁張,仿佛親臨瞭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

評分

翻開這套《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我首先被其厚重的紙張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那些曾經為瞭鈎沉史實、梳理脈絡而皓首窮經的史傢們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書中的內容,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每一字每一句都透著打磨的痕跡。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極其精煉的筆觸,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復雜的人物關係,以及錯綜的政治鬥爭,濃縮成一幅幅清晰的畫捲。尤其在對某些關鍵轉摺點的闡述上,作者展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能夠一針見血地指齣事件發生的內在邏輯和深遠影響,這一點對於我這樣希望快速把握曆史主綫、理解曆史走嚮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更難得的是,即便是在梳理龐雜的史實過程中,作者的文字依然保持瞭其流暢性和可讀性,沒有令人望而卻步的生澀感,這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享受探索曆史的樂趣,而不是被閱讀的門檻所阻擋。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套《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當時社會思潮、學術觀點以及文化藝術發展演變的關注。我瞭解到,在某些重大的政治變革背後,往往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而新的思想的産生,也反過來推動瞭社會形態的演進。書中對於儒傢、道傢、法傢等主流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地位變化,以及它們如何被統治者所采納或排斥,有著清晰的脈絡。此外,作者也提及瞭一些當時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種將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融為一體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的認知,也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那生生不息、兼容並蓄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學習曆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在這方麵提供瞭寶貴的啓示。作者在分析每一個曆史事件時,都會不自覺地引申齣其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後世對此類問題的處理方式。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曆史實驗室,觀察著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終産生的連鎖反應。書中對於一些曾經被認為不可避免的衰敗和滅亡,作者並沒有給齣宿命論的解釋,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結果的具體原因,例如統治者的腐敗、民生的凋敝、軍事的失利等等。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發展並非全無規律可循,而是充滿瞭可供藉鑒的經驗和警示。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促使我去思考我們當下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纔能更好地應對未來。

評分

接觸曆史,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和情懷的寄托。這套《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冰冷的事實堆砌,更蘊含著作者對曆史人物命運的同情,對社會變遷的感慨,以及對曆史規律的尊重。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努力掙紮、試圖改變命運卻最終功敗垂成的人物所深深打動,也為那些默默無聞卻為曆史進步做齣貢獻的普通人而感到敬佩。作者在敘述中,巧妙地融入瞭對人性的洞察,對情感的描摹,使得曆史的敘事充滿瞭溫度。讀完每一章節,我都會陷入沉思,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去感悟曆史的厚重,去理解我們今日生活的根源。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史學著作,更像是一本人生教科書,它用曆史的鏡子,照見瞭我們自身的渺小與偉大,也讓我們對未來多瞭一份審慎與希望。

評分

慶元六年

評分

光宗皇帝

評分

兩朝綱目還是群書中材料最為原始的一部。從成書時間上看,上列諸書除劉監有可能是成於宋末的之外,其馀都是元、明、清的著述。而劉監所載既有寜宗史事,其成書當然在嘉定十七年之後,即不可能早於理宗朝。從目前情況看,尚未見有材料可證劉監付梓早於兩朝綱目,但以下兩點卻已得到證實:

評分

包 裝:平裝

評分

紹熙二年

評分

自竹卿傢歸,到桂花巷陳香圃傢中,晤其子麟生。總兵黃國安爵臣來見。

評分

值得擁有的好書,推薦一下

評分

I S B N:9787101012590

評分

作 者:(宋)佚名 編,汝企和 點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