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傾國傾城亦飄零:張愛玲》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張愛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女作傢,其作品廣受讀者關注。《傾國傾城亦飄零:張愛玲》從傢世、創作、戀情等幾方麵對其傳奇一生做瞭詳盡的爬梳,文筆優美,考據得當,不失為一本深入瞭解張愛玲生平的優秀傳記作品。《傾國傾城亦飄零:張愛玲》精美插圖再現一代纔女風采。
目錄
上捲 亂世人生
第一章 生命記憶
第二章 天纔非夢
第三章 亂世傳奇
第四章 流言人生
第五章 塵埃花開
第六章 齣走香港
下捲 異國飄零
第七章 夢尋美同
第八章 山重水復
第九章 獨上紅樓
第十章 柳暗花明
第十一章 咬嚙之痛
第十二章 海上花謝
精彩書摘
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許多人都有同感。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到盡頭,滿目荒涼。
——《對照記》
記憶是五味雜陳的漿液,滴滴瀝瀝地注入每一個生命,於是生命便有瞭沉甸甸的內容,有瞭各自不同的姿態和色彩。
張愛玲最初的記憶,是“她站在硃漆描金的站桶裏,頭彆來彆去,躲避一隻白銅湯匙”。她堅持要自己白瓷底上有一朵紫紅小花的調羹,而不要那個鐵腥氣的東西。韓媽(保姆)不從,於是她便一次次潑灑瞭湯粥。而後,她突然搶過湯匙,把它“丟得很遠很遠,遠到看不見,隻聽見叮當落地的聲音”。韓媽說她今天脾氣壞。那時她還不會說話,但是聽得懂,很生氣。
還有一次,她和弟弟並排坐在床上,麵前擱著一隻漆盤。大人們讓她抓周。“她抓瞭筆和棉花胭脂,不過三心二意,拿起放下”。
這兩件小事都記錄在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裏。也許小說的記述不足為憑,而事實上尚不會言語的張愛玲也未必記得。但這兩個細節並非可有可無,它至少錶明,在她懵懂的孩提時代,已經憑瞭生命的本能,開始瞭自己的選擇。在此後的漫漫歲月中,張愛玲就是以這種執拗的自我選擇,一步步穿越蒼涼世事,一路悲喜歌哭,艱難躦行,最終成就瞭自己特異的人生,也成就瞭一麯獨具風韻而又跌宕起伏的文壇傳奇。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齣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座中西閤璧的公館裏,取名小煐。那一年,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剛剛過去一年,舊王朝的消亡隻有8年,新生的民國正在打打殺殺中經曆著艱難的蟬蛻,世道似乎更亂瞭。
在清末年代,張傢算得上名門大族。曾祖父張印塘(1797~1854),曾齣任安徽按察使,協助李鴻章辦理“淮軍”軍務,並與之結下深誼。祖父張佩綸(1848~1903),23歲中進士,後擢升侍講學士及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年輕氣盛的張佩綸躊躇滿誌,屢屢上書言事,縱論君國大計,糾彈失職官員,每“一疏齣,朝野聳動”,成為當時官場中“清流黨”的代錶人物,與同號“清流”的張之洞、陳寶琛等官員一起,形成一股影響國是政局的政治力量。因此之故,張佩綸深得軍機首輔恭親王奕沂與軍機大臣李鴻藻的賞識。美國駐華大使楊約翰亦曾對人說:“在華所見大臣,忠清無氣習者惟佩綸一人。”正當張佩綸春風得意之時,中法戰事爆發,他力主與覬覦颱灣的法國海軍開戰,因而被主和派遣往福建馬尾主持戰事,結果慘遭敗績,被革職發配到察哈爾。充軍期間,他以讀書著述自遣,先後寫成《管子注》24捲、《莊子古義》10捲,以及《澗於集》、《澗於日記》多捲。1888年戍滿,投李鴻章幕,在署中協辦文書。李鴻章賞識其纔學,遂將長女李菊耦嫁與他做瞭第三任夫人。
相門乾金的下嫁,無疑使張傢的榮耀達到瞭極點。張佩綸為官清正,不事産業,傢境並不甚好,李菊耦豐厚的嫁資,自然使張傢的經濟狀況大為改觀。據說,李菊耦的嫁妝包括房産、田産、珠寶和現銀,至於具體多少,無人知曉。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晚年說:“我祖父是個清官,一傢子的財産都是由三祖母陪嫁過來的。”張佩綸婚後仍留任李鴻章府中。
李菊耦生得秀麗端莊,素有纔女之稱,夫婦時常月下對酌,品書讀畫。二人琴瑟相諧的日常生活情景,在張佩綸的日記中多有記載:
終日在蘭駢館與菊耦評書讀畫。與菊耦手談,甚樂。
閤肥(李鴻章)宴客以傢釀與餘、菊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
菊耦偶有不適,煮藥、煎茶、賭棋、讀畫,聊與遣興。
菊耦蓄荷葉上露珠一甕,以洞庭湖雨前之,葉香茗色湯法露英四美具矣。蘭駢館小坐,遂至夕照銜山時,管書未及校注也。
然而生活並不總是風花雪月。在相府中,張佩綸作為掌理重要文件的幕僚,免不瞭要對內政外交方麵的事務發錶看法,這在李鴻章那裏,未必沒有提攜之意,但在彆人看來就未免不夠安分瞭。果然,1894年,張佩綸遭禦史端良彈劾,說他:“發遣釋迴後又在李鴻章署中以乾預公事,屢招物議屬實,不安本分;著李鴻章即行驅令迴籍,毋許逗留。”對此,李鴻章十分惱怒,但為平息眾議,不得不讓張佩綸夫婦遷齣都署,並給瞭一份豐厚的陪嫁。夫婦倆搬到南京,買下康熙年間靖逆侯張勇的一所舊宅,過起瞭賦閑的日子。在這所花木扶疏的豪宅大院裏,李菊耦生下瞭張愛玲的父親張誌沂(字廷重)和姑姑張茂淵。
……
前言/序言
1981年11月,上海《文匯月刊》發錶瞭張葆莘長文《張愛玲傳奇》,張愛玲遂以“傳奇”的姿態重返上海。上海是張愛玲齣生的地方,成名的地方,也是她遭遇亂世之戀並因之備受指斥的地方。1952年,張愛玲離開瞭帶給她榮耀與痛苦的上海去瞭香港,從此之後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陸銷聲匿跡。因此,當三十年後張愛玲再次“現身”大陸媒體,她身在上海的姑姑驚喜不已,即刻把登載《張愛玲傳奇》的那一期《文匯月刊》寄往美國,告知她重迴大陸的喜訊。
張愛玲的迴歸也勾起許多文壇故舊的迴憶。1982年12月,《收獲》雜誌發錶瞭柯靈的《遙寄張愛玲》,並重新刊發《傾城之戀》,《讀書》雜誌也遙相呼應,迅速轉載瞭柯靈的這篇迴憶文章。其後,張愛玲逐漸走進公眾視綫,其作品大量印行,閱讀張愛玲也隨之成為不斷升溫的文化時尚。
又是三十年過去,一代代“張迷”仍然如癡如醉地讀著她寫的書和寫她的書;張愛玲研究也漸成顯學,有關她身世的消息、文章、傳記、電影等紛紛而齣。這種持續不衰的“張愛玲熱”,庶幾算得上傳播史上的一個傳奇。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再寫一本張愛玲傳記,究竟是明智之舉還是多此一舉呢?這是一個頗難迴答的問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以一種“驚艷”的目光來看取張愛玲,試圖從她身上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缺失和對生活的浪漫想象。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對張愛玲的書寫與閱讀日趨“傳奇化”。所謂“貴族”的身世,“艷異”的愛情與生活,“傳奇”般的成功和“乖張”的個性與行止,都成瞭人們聚焦的看點,或者乾脆成瞭獲取替代性滿足的媒介物。而張愛玲真實的人生和內心的荒涼與落寞、焦慮與糾結,以及歡欣與哀痛,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遺忘,甚至不同程度地改寫。基於此,我們願意以平實的態度,還原一個更接近真實的張愛玲——一個以文字維生、曆經蒼涼亂世和坎坷心路的張愛玲。
颱灣作傢季季曾對張愛玲的一生作過一個簡括的勾勒:“四歲母親離傢齣國。十歲父母離婚。十四歲父親再娶。十七歲被父親監禁半年。十八歲逃齣父親的傢。從童年到青春,一次次都是情感上的高壓與生活上的高溫之煎熬。二十三歲,揚名上海灘。二十四歲,情係鬍蘭成。二十五歲,情傷鬍蘭成。二十七歲,情碎鬍蘭成。三十二歲,離傢去國。四十七歲,痛失賴雅。五十二歲,自我封鎖。七十五歲,骨灰漂流太平洋。”(見張子靜、季季《我的姐姐張愛玲》新版後記)透過她一生的遭際,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錶麵的所謂繁華與浪漫、光鮮與詩意背後,其實是走不完的坎坎坷坷,受不盡的內心煎熬。
麵對張愛玲,我們感受到的是她對夢想的執著。她以文字成名,用文字來養活自己,文字成全瞭她,也給她帶來苦惱甚或磨難,但她始終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在大洋彼岸,在陌生的異國他鄉,她仍在用文字壘砌著自己的文學夢想。文字成瞭她的宗教,也成瞭她的宿命。到瞭晚年,她把自己囚禁在寂清與孤獨裏,依舊癡迷地沉潛於文字,直到命迴幽冥。人說女人是水做的,而張愛玲是文字做的,她為文字而生,亦為文字而死。
麵對張愛玲,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的獨立與自尊。她一生都在逃離。逃離傢族,逃離父母,逃離政治,逃離大陸和香港,逃離人群,也逃離跳蚤的嚙噬;她用逃離來尋找獨立,她用自立來搭建自尊,到瞭晚年更是以逃離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在張愛玲的詞典裏,逃離不僅僅是獨立、自尊,更是一種選擇。她聽命於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不斷地逃離,最終成為瞭她自己。
麵對張愛玲,我們亦悲亦喜。悲的是她命途多舛,孤獨而終;喜的是她留下瞭璀璨至美的文字,留下瞭身後不朽的文名。
麵對張愛玲,我們不悲不喜。她在亂世裏燦爛,塵埃裏開花,異國的土地上自由行走,走齣瞭她自己的神采風韻,走齣瞭她特異的獨立不羈的生命姿態。
張愛玲是不可復製的,也是不可模仿的。麵對張愛玲,我們發現瞭自己的平庸與怯懦;麵對張愛玲,我們隻能懷著一份欽敬之情遠瞻遙觀,無需悲喜。
我們以這樣的認知與情感,試著還原一個更接近真實的張愛玲。
傾國傾城亦飄零:張愛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