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为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趣味系列:趣味考古(修订本)》从学生感兴趣的点点滴滴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分若干专题讲述了物质文化史的内容,更以全新的版式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呈献给广大读者。文笔生动流畅,读者可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有关考古学的众多知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以“趣味”命名的系列读物,包括:《趣味语文》《趣味历史》《趣味考古》《趣味地理》《趣味逻辑》《趣味哲学》《趣味文字》《趣味美学》《趣味心理》等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要用“趣味”命名呢?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每门学科中选择了其中最有趣的、最容易引发读者兴趣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识。
它们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辅材料,更不是考试秘诀,不需要预复习,不必做作业,更不用担心考试。你觉得哪本有趣就看哪一本,觉得哪一段有趣就看哪一段,有多少空闲时间就看多少,隔一段时间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就要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根据特定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精选出适量的内容,以最容易接受吸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正是这套书的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本册为《趣味系列:趣味考古(修订本)》,由叶文宪所著。《趣味考古》是通过60多篇有趣的考古文章,引导青少年读者学到基本的考古知识,并从此对考古感兴趣。
目录
《趣味系列》修订本序
趣探事源
人是“劳动”“创造”的吗?
人类起源于大海吗?
北京直立人是我们的祖先吗?
私有观念和私有制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早期有过“杂婚”这种婚姻形态吗?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吗?
什么叫文化与考古文化?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前后相接的两个阶段吗?
汉人都是炎黄子孙吗?
什么叫文明?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趣谈考古
石器是怎样打制的?
旧石器和新石器有什么区别?中国有哪些旧石器文化?
中国有中石器阶段吗?
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怎样划分区、系、类型?
什么叫仰韶时代?
什么叫龙山时代?
怎样断定石器、陶器、铜器的年代?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商周青铜器怎样分类、定名?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春秋时期青铜器颓败了吗?秦汉以后青铜器衰落了吗?
趣觅古迹
近五千年来气候是怎样变迁的?
上海是怎样成陆的?
洪泽湖是怎样形成的?湖畔的泗州城到哪里去了?
鲜卑族的老家在哪里?
为什么说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个音乐宝库?
什么叫坟?什么叫墓?秦汉之前坟墓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墓在哪里?它们是什么样的?
太湖地区丘陵顶部的石室土墩墓是什么人的墓葬?
华南地区的悬棺葬是什么人的墓葬?
秦始皇陵被盗过吗?
现在已经发现了多少新石器时代的城堡遗址?
商周时代的“国”是什么样的?
汉长安、唐长安和宋汴梁的城市面貌有什么不同?
趣话文物
中国的塔有哪些式样?
中国古代的石窟寺
什么叫作石像生?墓前设置石像有什么规矩?
“碑”原先是做什么用的?
什么是镇墓兽?
谁是“始作俑者”?明器(冥器)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时候有砖和瓦?什么叫瓦当和鸱尾?
“阙”是什么东西?
陶器是怎样做成的?
怎样识别陶器?
壶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瓷与陶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有哪些窑系和名瓷?
唐三彩是做什么用的?
青铜食器为什么有腿?
西周就有火锅吗?
爵是用来喝酒的酒杯吗?
铜鼓真是铜做的吗?
我国古代的车马器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先秦时代用得最多的武器是戈?
“丈八蛇矛”是什么兵器?
剑是怎样起源与演变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货币?它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最早何时有轿子?
古人是怎样“席地而坐”的?用什么坐具?
桌椅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为什么“身高八尺”?
我们戴的冠帽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穿的衣裳是怎样变化的?
中国人的主食有些什么变化?
面食是何时发明的?
古人用什么工具碾米磨面?
古人吃些什么副食?
酒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烧酒?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怎样喝法?
豆酱和酱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战国的泡菜坛是什么样的?
纸是蔡伦发明的吗?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汉代的墨和砚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有哪些变化?
印玺图章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
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
汉代就有名片吗?
古人是怎样通信的?
古人怎样下棋打牌?
古人饮酒时玩什么游戏?
扇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
古人用什么器具来照明?
古代的带钩与带扣是什么样的?
“痒痒挠”是谁发明的?
铜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样断定铜镜的时代?
鸠杖是做什么用的?
古人也玩“造房子”游戏吗?
唐代就有狮子舞吗?
中国古代有足球运动吗?
汉代的厕所是什么样的?
夜壶也是文物吗?
精彩书摘
人是“劳动”“创造”的吗?凡是科学的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或实验的检验才能成立,而关于人类的起源因为既无法实践,又无法实验,所以一切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都是假说。
长期以来占据我们教科书和科普著作的人类起源学说是“劳动创造人”说,此说并被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说过“劳动创造人”这样的话。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收有一篇名为《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劳动创造人”说的出处,其实恩格斯在文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之前加上了“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这样的限制,显然对此结论是有所保留的。
恩格斯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专门探讨人类起源的科学论文,它原是用作以《奴役的三种基本形式》为题的一本内容比较广泛的著作的导言,后来恩格斯又把标题改为《对工人的奴役·导言》。由于该书没有写成,甚至连这篇导言也没有写完,因此最后恩格斯便把已写成的部分加上现在的标题收入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二束材料之中。可见,恩格斯的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人类起源的科学论文,他写此文的目的是以人类起源作为引子来说明劳动的重要性,进而谴责对工人的奴役,因此本文在论证人类起源方面不严密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后人却将此文的内容和字句简略化、极端化、公式化为“劳动创造人”的命题,变成了一种人类起源学说,这就把人类起源问题引入了歧途。由于这一学说被贴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因此许多年来学者不敢纠正、民众以讹传讹,使我们的知识精英和社会大众对人类起源的认识都停留在一种十分陈旧、落后的水平。
用劳动来解释人类起源的原因似乎很合理,实际上这一学说从命题立论到理论依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劳动”的定义和“劳动创造人”的命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最粗笨的石刀”。既然只有人才会劳动而猿不会劳动,那么说“劳动创造人”究竟是谁在“劳动”?又是谁变成了“人”呢?猿既然不会劳动,那么它们永远也变不了人,如果猿会劳动,那么它们已经是人了,何必再去“创造人”呢?既然只有人会劳动,那么何必还要通过“劳动”把自己创造出来呢?恩格斯又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如果手是“劳动的器官”,那么手与劳动是并存的;如果手是“劳动的产物”,那么先有劳动后有手,怎么能既是“劳动的器官”,又是“劳动的产物”呢?这样说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恩格斯还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里的毛病与上例相同,按照“劳动创造人”的逻辑推理应该是“劳动创造语言”,语言怎么能是“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呢?如果语言和劳动是并存的,那么到底是猿的语言还是人的语言呢?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既然语言和劳动都是人类特有的,那么怎么还要它们去推动“猿的脑髓”变化呢?如果既能劳动又能说话,那么已经是人了,还有什么“猿的脑髓”需要“推动”呢?2.关于进化的理论是依据拉马克进化论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而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突变与选择学说。
……
前言/序言
这是一套以“趣味”命名的系列读物,包括:《趣味语文》《趣味历史》《趣味考古》《趣味地理》《趣味逻辑》《趣味哲学》《趣味文字》《趣味美学》《趣味心理》等九个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要用“趣味”命名呢?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每门学科中选择了其中最有趣的、最容易引发读者兴趣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识。
如果你要学一门学科,或者老师要教一门学科,一定要讲究知识结构系统和内容完整。其中当然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内容,但也不得不包括不那么有趣、甚至非常枯燥艰深的内容。或者一部分人感到有趣,学得轻松愉快,另一部分人却毫无兴趣,只能硬着头皮学。
但这套书不同。它们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辅材料,更不是考试秘诀,不需要预复习,不必做作业,更不用担心考试。你觉得哪本有趣就看哪一本,觉得哪一段有趣就看哪一段,有多少空闲时间就看多少,隔一段时间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当然,不能只讲趣味。既然是以学科分类,还得对本学科的知识和内容作一番精心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呢?因为每门学科知识和内容的积累、记录、传承,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心血凝聚成的,其中一些最重要、最经典的内容必须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到了今天,每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都已浩如烟海,如果不加选择,不用说这套书容纳不了,任何人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再说,从我们所希望的读者的需求出发,也必须有所选择。
以我最熟悉的历史学科为例。
历史是靠人记录的,但一开始这一过程是相当艰难的。尽管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人类就有了记录历史的意识,但一直缺少工具和手段。在文字发明后依然存在书写工具和记录介质的困难,所以只能尽可能使文字简约,甲骨、竹、木、帛等都被用作书写材料,而最重要的内容只能镌刻于石材,铸造于青铜器。
由于已有的历史文献不易复制,大多只是孤本秘籍,一遇天灾人祸,往往从此消失。得以幸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史料、史书,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秦始皇烧毁了民间收藏的儒家经典,只允许官方学者保存研究,其中一位伏生专门负责《尚书》。秦末战乱爆发,伏生怕《尚书》毁坏散失,将书藏在墙壁中。战乱过后,他发现书已经遗失了一部分,就将书的内容记在心中,等待传播的机会。直到他九十岁时,才等到了皇帝派来记录的学者晁错。可惜他已口齿不清,只能靠听得懂他的话的女儿传达。加上他们讲的是山东方言,河南人晁错没有听懂。,记录的内容又打不小的折扣。
只有在纸得到普遍运用和印刷术普及后,历史的记录和传播才有了物质条件的保证,才能够突破官方的封锁和限制,进入民间。甚至连统治者刻意禁毁的史料、史书,只要曾经被复制或印刷,往往依然能得到流传。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海量信息已可轻易获取。以前人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不过是发感叹而已,真正能拥有一部《二十四史》或随时可以读的人是不多的。而如今只要有一张光盘,或者能够连上相应的网页,《二十四史》不仅能随意读,还能逐句、逐字检索,找出每一个人名、地名、事件、制度就在瞬间。但是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终身也无法穷尽,即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无此必要,何况绝大多数只是出于业余兴趣的人!历史研究固然应该不受任何禁区的限制,完全从史实出发,且无论巨细都有意义,无论正负均有价值。但运用和传播历史知识、历史研究成果时必须根据各方面的条件而有所选择,如对专业和业余、精英和大众、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等,就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还应顾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德、民族感情、宗教信仰、风俗禁忌等多方面。
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就要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根据特定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精选出适量的内容,以最容易接受吸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正是这套书的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趣味系列这套书,原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策划出版的,受到了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的热烈欢迎,加印多次,其中《趣味逻辑》《趣味哲学》加印20多次;2007年出版了插图本。本次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趣味系列新版,《趣味文字》《趣味心理》是第一次出版,其他7本对原有版本的内容做了新的修订,根据时代变化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重新装帧设计,希望给读者朋友,特别是中学生朋友编辑一套“开拓人文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人文社科入门读物。
葛剑雄 2014年1月10日
趣味系列:趣味考古(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