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首先分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以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层级的循环变化为主线,解析中国两千年间的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实质。同时简述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地方职官的具体演变过程。再从政区的幅员、边界和地方政府的等第、地理分布等要素的变化去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于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是一本具体研究专门史的学术价值高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周振鹤 1941年生,福建厦门人。1958年入厦门大学矿冶系,196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矿业系,1978年至1983年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理事等。并任《历史地理>>主编,《九州学林》编委等。曾任日本茨城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客座教授。著有《西汉政区地理》、《方言与中国文化》(合作)、《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中华文化通志一一地方行政制度志》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绪言
楔子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一一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第一节 对地方行政制度起源的误会
第二节 县制的起源
第三节 郡制的由来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一一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第一节 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
第二节 西晋封建的失误
附说:封建与分封的异同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一一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层级的增减
第一节 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第二节 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第三节 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第四节 层级变迁规律的探讨
第四章 体国经野之道一一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
第三节 隋唐时期行政区划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行政区划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第五章 上下相维、轻重相制一一历代地方行政组织沿革
第一节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三节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六节 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一一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第二节 “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第三节 “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第四节 “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第五节 行政区划幅员变迁的特点
第七章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一一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第一节 政区边界的概念
第二节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第三节 犬牙相人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第四节 犬牙相人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第五节 建置管理方面的犬牙相制
第八章 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一一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第一节 内外轻重的转换
第二节 政治主导原则
第九章 遥领、虚封与侨置一一虚幻畸形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遥领与虚封制度
第二节 侨州郡县
第三节 畸形的双头州郡
第十章 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一一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分布的变迁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
第二节 古代经济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
第三节 南方和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逆转
第四节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五节 移民和政区置废与分布的关系
第六节 交通路线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七节 非经济因素对政区分布的影响
第十一章 赤、畿、望、紧、上、中、下一一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的等第变化
第一节 县级政区的等第
第二节 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分等
第三节 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二章 都尉、都督、都护府和都司卫所一一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两汉魏晋的都尉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之都督区、总管区与行台区
第三节 汉唐的都护府
第四节 北魏的镇戍
第五节 明代的都司卫所
附说:宋代的军
第六节 军事因素对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第十三章 道、左郡和土司一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道和初郡
第二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和俚郡僚郡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与北朝的诸部护军和部落酋长制
第四节 唐宋羁縻州郡与明代羁縻都卫
第五节 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第六节 清代边区的特别行政制度
第十四章 六六三十六一一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地方行政建置和数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行政建置与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
余论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 将来的展望
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