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托尼·朱特 著,林骧华 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6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132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信史学大师畅销经典
外文名称: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对政治思想、社会问题、时政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历史类、时政类、思想类图书读者;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财经商界、大学生等普通读者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内容简介:
  1945年至1953年,美苏对峙,冷战来临。铁幕落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成为之后数十年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格局。
  战争改变了一切,欧洲靠外人获得解放,不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欧洲从政治和地理上分裂了。
  在西欧,过渡政府举行了新的大选。民众内心渴望正常化,远离过分自信的政治教条。强调社会和道德改良的基督教民主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掌控了政治权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重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提升了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则将美国拉入欧洲防御体系……各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盟与合作奠定了欧洲复兴的基础,也使得欧洲成为美苏交锋的前沿。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东欧广泛建立起苏联可以信赖且不会威胁其安全的政府。东欧诸国纷纷卷入逮捕、清洗和审判的旋涡,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进行“经济改革”并实施“五年计划”,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复制品国家”。
  美苏两国掀起文化战争的波澜,欧洲的文化也分裂了。是否支持苏联,或者是否反共,成为划分东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深深地刻入欧洲的文化知识生活。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全球百大思想家
◎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1世纪初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
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托尼·朱特所获赞誉

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
——《时代周刊》(Time)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托尼·朱特文笔流畅,叙事强如海涛,论战笔锋更盛……他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Rashid Khalidi,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历史学家,他最为独特的成就之一是将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和政治历史相整合,以揭示一种在思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书籍与人群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
——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Mark Lilla,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精彩书评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图书评语
  
  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
  
  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
  
  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托尼·朱特的成就。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
  
  《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之作。
  ——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
  ——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目录

总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
卷三《大衰退1971—1989》
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

分卷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前言与鸣谢
导言
第1章 战争遗留的问题
第2章 惩罚
第3章 欧洲的复兴
第4章 难以安定
第5章 冷战来临
第6章 卷入旋涡
第7章 文化战争
尾 声 旧欧洲的终结

















精彩书摘

导言

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斯芬克斯,一旦它的谜被揭开,就坠入了深渊。
——海因利希·海涅
情势(某些先生居然对此无动于衷!)在现实中给每一条政治原理涂上明显的色彩,并且带来不同的结果。
——埃德蒙·伯克
重大事件,亲爱的小伙子,注意重大事件。
—— 哈罗德·麦克米伦
世界历史不是一片生长出快乐的土壤。各个快乐的时期在里面都是空白页。
—— 盖奥尔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尔

我最初决定写这本书,是在维也纳主要的火车站——西站——换车时。那是在1989年12月,恰逢时机。当时我正从布拉格回来,瓦茨拉夫·哈维尔的“公民论坛”的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正在强行去除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将它们扔进历史的垃圾筒。几个星期
前,“柏林墙”出人意料地被拆毁了。在匈牙利同在波兰一样,每一个人都直面后共产主义政治的挑战:旧政权——几个月前它还执掌着一切权力——退出后的断裂。立陶宛共产党刚刚宣布从苏联独立出来。在去火车站的出租车里,收音机播送着罗马尼亚反对齐奥塞斯库家族独裁的暴动的最初报道。一场政治地震动摇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冻结的地缘政治结构。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欧洲正在诞生。这显而易见。但是随着旧秩序的逝去,许多由来以久的假设就发生问题了。曾经看来是永久性的、不可避免的事情却转瞬即逝。冷战对峙;东欧、西欧分裂;“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繁荣的西欧同它东面的苏联卫星国集团的故事是各自分离、互不传播的:所有这一切都不再被理解为意识形态需要的产物或政治的铁定逻辑。它们只是历史的偶然结果——而历史却正在将它们推开到一边。
欧洲的未来看起来会非常不同——它的过去也是如此。回顾1945年至1989年的岁月,从现在来看,它不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是一个过渡时期:一段战后的间歇,1945年结束了无休无止的冲突,然而它的尾声又持续了半个世纪。对欧洲的塑造有赖于未来岁月,以往经历过的熟悉的、有条有理的故事难以重演。我觉得很明显,在那个冰冷的中欧12月份,战后欧洲的历史是需要重写了。
时间合适,地点也合适。1989年的维也纳是一幅覆盖画,将欧洲原先复杂层叠的昔日画面覆盖了。在20世纪初,维也纳就是欧洲:它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在大灾变门槛上的多事之都、边缘状态、自我欺骗的中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维也纳从辉煌的帝国大都市沦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的贫困干瘪首都,渐渐地褪失了荣耀,最终成为纳粹帝国的边疆省份,它的大多数公民热情地向纳粹宣誓效忠。
德国战败后,奥地利落入西方阵营,被认定是希特勒的“第一个牺牲品”。这两次受之有愧的好运气使维也纳得以祓除旧日的耻辱。它作为纳粹同盟者的事实被轻轻遗忘了。奥地利的首都——被苏联的“东”欧包围的一座“西”方城市——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它是自由世界的前哨和榜样。对于它先前的臣民、如今陷落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人而言,维也纳代表着“欧洲中心”:一个在世纪的进程中似乎被抛弃的欧洲人的想象中具有世界性文明教化的地区。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那些年里,这座城市变成一个倾听自由的地方,一个重新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为东欧人逃向西方、西方人建起通向东方的桥梁而相遇和启程的地方。
于是,1989年的维也纳成为一个“思考”欧洲的好地方。奥地利体现着战后西欧颇为自得的一切特性:一个充满福利的国家所标志的资本主义繁荣;通过一切主要的社会团体和政党自由地致力于创造工作机会和薪酬待遇而实现的社会安定;由西方核保护伞明显庇护下获得保障的外部安全——而奥地利自身保持着沾沾自喜的“中立”。与此同时,跨过利塔河和多瑙河仅仅几公里的东面,是“另一个”荒凉穷困和秘密警察的欧洲。将两者分隔开的距离可以用维也纳的两个火车站的对比来做恰如其分的概括。西站繁华而充满活力,商人和度假者登上光洁的现代快车去慕尼黑、苏黎世或巴黎;南站却阴森而毫无吸引力,是从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驶来的肮脏旧火车里下来的生活拮据的外国人出没的破旧、脏臭、还有点险恶气氛的地方。
正如维也纳的两个主要火车站无意中承认了欧洲的地缘分裂——西站面对积极乐观的、遍地黄金的西方,南站粗心大意而很不情愿地承认着维也纳属于东欧一面的素质——这座奥地利首都城市的街道也见证了一种无声的分裂,将欧洲平静的现实同它不安定的历史隔离开来。咄咄气势、充满自信的楼宇沿宽阔的环城路而立,诉说着维也纳一度有过的帝国性质——尽管对于一个欧洲中型首都来说,这环城路本身似乎有点太大、太辉煌,因为它只不过用作日常通勤要道——而这座城市却无可非议地为它的公共建筑物和城市空间感到自豪。的确,维也纳颇为沉醉于唤起对昔日荣耀的思念,但是一涉及不久前的历史,它却注定要缄默。
犹太人曾经占据了内城的许多楼厦,对绘画、音乐、戏剧、新闻和思想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那曾经是维也纳的黄金时代,对于这一点,维也纳却缄口不言。维也纳的犹太人被暴力驱赶出他们的家,从维也纳漂泊向东,关于他们的记忆也被抹去,这解释了今日维也纳带有负罪感的缄默。与战后的西欧一样,战后的维也纳是一座建筑在不可言说的过去之上的宏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好对历史感兴趣,所以买了。包装不错,没有损坏。

评分

深入浅出,较适合中学生口味。印刷也不错。

评分

为推进“白皮书”的实施,1986年2月17日和28日分别在卢森堡和海牙举行的首脑会议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提出了实施白皮书282项措施的具体计划和时间表,并提出最迟在1993年初正式建立统一大市场。另外,文件还对《罗马条约》进行了第一次重要修改,以“有效多数”取代“一致同意”作为统一大市场有关事务的决策程序,有效地便利了理事会和委员会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努力。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宣布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运作。经过不断完善。《战后欧洲史》汉娜·阿伦特在1945年曾说过:“邪恶的问题将成为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生活的根本问题——就像死亡成为上一次战争之后的根本问题一样。”而占主导地位的战后欧洲史书的内在主题,却是用一种自怡自乐的甚至抒情的方式来尝试叙述1945年之后欧洲复苏、像凤凰一般再生的故事。

评分

明白的婚事都不知道你的婚事被你在干嘛呢

评分

刚好对历史感兴趣,所以买了。包装不错,没有损坏。

评分

不错,满意。

评分

不错,满意。

评分

正在看,很不错

评分

《三体》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第一卷) [Postwar: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