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实践卷)(平装)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实践卷)(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宗兴,祝光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组织编写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文明
  • 生态建设
  • 理论研究
  • 实践探索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特色
  • 政策法规
  • 绿色发展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ISBN:9787514704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42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72
字数:10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是与自然生态联系紧密的产业之一,农业生产是一个依赖于自然又受到人工控制的特殊生产过程。农业这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独有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三农”作的重要任务,对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001

序 把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持久/姜春云 003

前言 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陈宗兴 007

总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周生贤 013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理论卷

第一篇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问题

021 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 杨伟民

029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牛文元

04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四个理念 程湘清

056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卢 风

066 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厚道发展观 王治河

075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演进 刘康 冯慧

08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王国聘

09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张云飞

105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新进展 郇庆治

111 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白春礼

1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论机理、认识误区与融贯路径 王如松

134 中国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 蒋高明 李彩虹

142 新形势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构成 高吉喜

148 资源、环境、生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黎祖交

156 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 刘爱军 刘东晓 王培崭

165 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文明 季昆森

172 中国道路中国梦 李捷

第二篇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本要求

17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维庆

184 国土空间开发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李朋德

192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甘藏春

201 用生态文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李文华

209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秦大河

217 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刘新如

234 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安全 刘宗超 贾卫列

235 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潘家华 罗 勇

245 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 朱立志

254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跨区域合作 任春晓

263 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黄承梁

第三篇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269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解振华

279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托 张天柱

287 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 马利军

296 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 诸大建

305 基于生态文明的SEA2.0版内涵与实现路径 包存宽 何佳 陆雍森

321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 李佐军 赵西君

第四篇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

331 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夏文斌

340 以法律生态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李庆瑞

350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王春益

357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评体系 严耕

363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行政 林震

371 关于环境权的思考 吕忠梅

386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夏光

............

实践卷

绪论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李干杰 569

第一篇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589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韩长赋

597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李育材

609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进展 翟浩辉

618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刘岩 郑苗壮

625 中国湿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李育材

63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问题与对策 庄国秦

643 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与对策 赵华林

653 我国清洁生产现状与发展重点 段宁

661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再生资源产业 朱坦

669 坚持绿色创新 建设美丽园区 张景安

678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与成效 赵华林

684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与探索 孙新章 梁立赫

692 新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实践 姚燕

.........

精彩书摘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是与自然生态联系最紧密的产业之一,农业生产是一个依赖于自然又受到人工控制的特殊生产过程。农业这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独有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三农”作的重要任务,对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前言/序言

  绪论 充分发展环境保护主阵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是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的落脚点,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要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环境保护新的使命。环保工作者要与所有关心、支持和致力于环境保护的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道,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奋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现代环境哲学与可持续发展前沿:理论溯源与全球实践 本书概述: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书并非简单地探讨环境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石,并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所涌现出的创新路径与治理模式。全书力求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下,对接具体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实践,为理解和推动面向未来的生态转型提供深度智力支持。 第一部分:现代环境哲学的思辨转向与理论溯源 本部分聚焦于解构西方及本土思想资源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这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 第一章: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范式革命 本章追溯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工业革命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重点分析了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如何成为环境伦理觉醒的催化剂。随后,深入探讨了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核心观点,特别是奈斯(Arne Næss)关于内在价值(Inherent Worth)的论断,及其对生命共同体伦理的构建意义。同时,辨析了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强调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哲学地位。 第二章: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的伦理辩证 环境问题往往是社会不平等的放大器。本章致力于阐述“环境正义”的多个维度:分配正义(污染物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程序正义(环境决策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以及承认正义(对边缘化群体生态知识的尊重)。代际公平原则被置于核心位置,探讨了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福祉所负的道德义务,并引入了汉娜·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以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环境治理话语奠定伦理基础。 第三章:技术与自然的张力:批判技术哲学视角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技术,但技术本身并非中立。本章引入了海德格尔关于“座架”(Gestell)的批判,探讨现代技术的本质如何将自然“置于待命状态”(Standing Reserve),从而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更本真的相遇。同时,对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思潮进行了梳理,讨论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对传统“自然”定义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如何构建一个不以人类能力为中心的未来技术伦理框架。 第二部分: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创新路径与治理模式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现实的改造能力上。本部分着眼于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态修复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 第四章:气候治理的国际多边主义与地方能动性 详细分析了《巴黎协定》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的优势与局限性,特别是其“自下而上”的贡献承诺机制的内在动力学。同时,重点考察了城市层面气候适应与减缓策略的创新,如“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的规划理念,以及“地方自治气候行动”(Local Climate Action)在突破国家间僵局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碳定价机制(碳税与碳交易)在不同经济体中的实际效果与社会影响。 第五章: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系统的重塑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深入剖析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系统性再设计。研究了从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到“摇篮到摇篮”(C2C)设计理念的演进。详细介绍了欧洲、日本在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方面的成功案例,即废弃物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和区块链)来优化资源流动的可追溯性和效率,实现真正的“零废弃”愿景。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加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正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本章探讨了湿地恢复、森林固碳、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如何同时实现生态目标、社会福祉和经济效益。重点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机制的国际经验,包括哥斯达黎加在保护森林方面的成功实践,以及如何有效量化和定价生态系统的“隐形贡献”,促进社会资本向自然资本的转化。 第七章:新型生态文明的社会文化基础:消费、教育与公民参与 任何深刻的变革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本部分探讨了构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社会转型要素。研究了“慢生活”运动、可持续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企业社会责任(CSR)向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投资的深化过程。更重要的是,本章强调了生态教育在培养未来公民生态素养中的不可替代性,并通过对公民科学项目(Citizen Science)的分析,展示了普通民众在环境监测与政策倡导中的巨大潜力,从而确保生态治理的长期合法性与执行力。 结语:通往可持续未来的综合性治理框架 全书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上进行总结,强调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跨学科、跨部门、跨代际的综合性治理工程。它要求决策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公民共同参与,以系统性思维取代碎片化应对,构建一个既能保障人类福祉,又能维护地球生命健康的全新社会形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分析工具集,以应对人类文明在21世纪面临的最根本性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信息,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的呼吸和自然的律动。平装本的设定,让这本书显得格外亲民,没有厚重的硬壳,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意义。将内容划分为“理论卷”和“实践卷”,这个构思在我看来非常巧妙。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既有宏观的指导思想,又有微观的具体操作。我设想,理论卷会带我们走进思想的殿堂,去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层逻辑,探讨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也许还会追溯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让我们明白为何“生态文明”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实践卷,则会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各地、各行各业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那些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措施,会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激发我们的行动。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有质感,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拿到手中,平装本的触感也十分舒适,翻阅起来轻便自如。我特别欣赏它将内容分为理论卷和实践卷的编排方式,这显然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理论卷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核心理念和历史沿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卷则能让我们窥探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感受到理论如何落地生根,转化为生动的现实。这种结构设计,就像一本书有两条脉络,一条是溯本追源,一条是枝繁叶茂,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的今天,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人与地球的关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清晰阐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的书籍。以往接触到的相关资料,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而这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实践卷)(平装)”,则以其独特的结构,似乎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平装本的易读性,预示着它不会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希望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我尤其对“理论卷”和“实践卷”的划分感到好奇,这意味着作者在力求系统性的同时,也兼顾了现实的落地性。理论卷或许能够为我们勾勒出生态文明的蓝图,解释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和社会意义;而实践卷则可能像是一份份详实的调研报告,记录下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推进的伟大事业。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静而富有内涵的设计风格,仿佛一股清流,传递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息。平装本的材质,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和随手可及的便捷。我注意到,这本书被细心地分成了“理论卷”和“实践卷”,这种编排方式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推测,“理论卷”部分将为我们深入浅出地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包括其历史渊源、哲学思想、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认知体系。而“实践卷”,则有望为我们展示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或许是不同地区在推动绿色转型、环境保护、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具体实践,又或者是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并激发投身其中的热情。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风格,简洁而不失庄重,散发出一种环保、朴素的气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十分契合。平装本的设计,让它显得更容易携带和翻阅,方便我在通勤途中或者碎片时间里进行阅读。我非常赞赏其将内容区分为“理论卷”和“实践卷”的做法。这表明作者在写作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不同需求和认知路径。理论卷,我猜想,会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伦理边界、以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意义。它将是构建我们对生态文明整体认知框架的基石。而实践卷,则更像是理论的延伸和落地,它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政策解读、技术应用等,向我们展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参与到这场关乎未来的变革中。

评分

一本不错的小说,很值得收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不错,没看完,能够为我解惑。

评分

好。。。。。。。。。

评分

工作用的 有帮助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一本不错的小说,很值得收藏

评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